春秋一共367年,大约发生了400次战争,为何将近一半发生在郑国!

春秋时代,根据《历代战争年表》的统计,大约发生了380次战争。其中,郑国直接受灾的就有80次。翻开整部春秋史,每当诸侯争霸伊始,郑国都会显现着身影。当然,它一般是作为被暴打的对象出现的。那么,是不是因为郑国本身好战呢?非也!一切都源于郑国所处的地理位置。作为西周时代建国颇晚的大国,郑国的封地并非一开始就在如今的新郑之地,它的首封地即是如今的陕西华县。图中很明显,由它的封国位置就可以看出,位于镐京东部,函谷关西部的郑国作为周朝东大门的守卫者,它和看守着周朝西大门的守卫者——宝鸡的西虢(小虢前身)一样,都是周朝最信赖的臣属。的确,它的首任国君郑桓公是西周最后一个王周幽王的老爹宣王的兄弟。不过,这位开国之君十分有远见,他见幽王时代的国政混乱,担心城门失火殃及池鱼,于是便在犬戎攻破镐京之前将国中百姓和财产暂时存放在新郑之地,也就是春秋时代的东虢和郐的地方。不过后来郑国随着周平王东迁后,郑国就颇不厚道地鸠占鹊巢了。对于郑桓公为何单单迁徙到新郑一问,《国语》中《郑语·史伯为桓公论兴衰》已经将前因后果完全说清,对此不得不佩服史伯的高瞻远瞩,感叹史伯真乃天人。当然,本文的讨论点还是侧重于东迁的郑国地理位置。在春秋前期,参与争霸的诸侯基本上就是齐、秦、晋、楚四大国之。当然,秦国虽然想参与争霸,无奈却被晋国牢牢封锁在了函谷关以西。崤之战后,更是从此一心一意地和陇西之地的夷狄打交道了!四大国之中,被称为荆蛮的楚国自周朝开国伊始就是个最入不得华夏诸侯眼中的外姓人,但是楚国却是最为雄心勃勃的实力派的扩张者,长达数百年的北上扩张征程让人感觉它和俄罗斯一样百折不挠,更是让身居北方的华夏族感觉到一丝来自南方的寒潮。所以,除了春秋初年的戎狄对华夏族为祸颇深之外,楚国对华夏族的祸患是最严重的。所以,整个春秋史就是华夏诸侯不断地抵抗楚国北上的历史。当时衡量诸侯国有无充当霸主的资格,首先就有一条——暴揍楚国。先崛起的齐桓公,后来者晋文公,晋文公的继任者晋悼公,晋景公莫不如此。因此,郑国这位处于十字路口的倒霉蛋就不得已地卷入了其中。虽然郑国和宋国一样都是位于中原的核心地带,但是在一马平川的黄淮海大平原上,相比郑国的位置,宋国就是跑龙套的。一则,郑国靠近周朝王室所在地洛阳;二则郑国把控着通往洛阳的要地虎牢关。此外,郑国还位于黄河中下游和济水河畔,把控着华北平原南下的主要渡口群:延津。(古代黄河自今河南延津县至滑县北流,其间有灵昌津、南津等渡口,总称为延津)当时楚国扩张主要有两条路,一是自郢都(江陵)出发,沿着汉水北上经襄阳进入南阳盆地。南阳盆地西北为伏牛山,东南为桐柏山,两条山脉夹持着一段丘陵地带的出口可以通往中原之地,这段被称为方城隘口的丘陵位置大约就在如今的方城、叶县。但凡楚国的军队以及商旅北上者走此路居多,历史上称其为“夏路”(楚适诸夏,路出方城,人向北行)。出了方城隘口就到达了郑国地界。自郑国至宋国再至齐鲁腹地秦沂山脉,其间平坦开阔且无山川阻挡,即使有河流也是作为军队的饮水补给线。所以,当此一路楚军到达郑国之地后,一则可以经过郑国之地渡过延津北上,二则可经虎牢关进入洛阳之地窥伺周鼎。楚国扩张另外一条路就是出方城夏路向东走,渡过汝水、颖水,可以经陈都宛丘(今睢阳),过宋都商丘,再到鲁都曲阜,最后抵达齐国。前文已述,郑宋两国均处于中原地带,但是作为春秋前期主要争霸的对头楚晋来说,郑国是更具有战略价值的。晋国当时主要的军事和政治中心在山西南部,如果它想进兵中原必须南渡黄河。晋国南渡黄河主要经过三处要地:茅津渡、孟津渡和延津 茅津渡位于今平陆县,对岸即是东迁后的西虢——南虢(黄河南岸)所在地三门峡会兴。虽然晋国渡过了茅津渡,但是还要穿过数百里林深草密的崤山才能到达洛阳,之后穿过虎牢关到达郑国。孟津渡,今河南孟津县。武王伐纣曾在此地会盟诸侯,然后渡黄河后直攻朝歌。孟津渡是东周都城洛阳的北大门。晋国与王室之间的感情联络、出兵勤王等大多由此地沟通。 延津渡,前文已述。相比茅津渡和孟津渡,晋国尤其钟爱延津渡。因为晋国渡过茅津和孟津后还要经过虎牢关,假如郑国站在了楚国一方,那么晋国就会有被伏击的危险。延津则不然,晋国渡过延津,即会直接抵达中原腹地,或得到郑国的物资补给,或者兵围郑都新郑。以对于晋楚两方来说,如此重要的地区假如掌握在自己手中无疑会增添一份保障。楚国握住郑国,可以拿它做缓冲区,不仅可以屏蔽自己的北方的边境还可以阻碍晋国顺利将兵力投递到中原。反之,如果楚国不能控制郑国,一则楚国需要投入大量兵力防守方城夏路,二则也削弱了楚国向东北方向投递的兵力。春秋史上,虽然楚国曾数次兵围宋国,但是前提都是控制了郑国,保障了自己的补给交通线以后。否则,楚军悬师境外,晋军如果突然发兵封闭方城夏口,切断了楚军粮道和归路,楚兵生还者回来就得骂大街!当然,因为郑国靠近王室,挟天子以令诸侯的事情不但春秋的诸侯们喜欢做,后世也是乐此不疲。最后,郑国经过郑桓公、郑武公、郑庄公三代的发展,春秋早期有小霸之称,军事实力不可小觑。晋楚两国虽然势均力敌,但是如果迫使郑国加盟的话,无疑会成为压垮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而且这根稻草的后世君主既没有曹操的韬略也没有朱温的武功,和周王室闹翻了之后就失去了王室的大旗支持,这对本身无险可守的郑国来说确实不是件好事。春秋一共367年,大约发生了400次战争,为何将近一半发生在郑国!

叱咤科技2021-06-13 12:02关注1/10春秋时代,根据《历代战争年表》的统计,大约发生了380次战争。其中,郑国直接受灾的就有80次。翻开整部春秋史,每当诸侯争霸伊始,郑国都会显现着身影。当然,它一般是作为被暴打的对象出现的。那么,是不是因为郑国本身好战呢?非也!一切都源于郑国所处的地理位置。作为西周时代建国颇晚的大国,郑国的封地并非一开始就在如今的新郑之地,它的首封地即是如今的陕西华县。图中很明显,由它的封国位置就可以看出,位于镐京东部,函谷关西部的郑国作为周朝东大门的守卫者,它和看守着周朝西大门的守卫者——宝鸡的西虢(小虢前身)一样,都是周朝最信赖的臣属。的确,它的首任国君郑桓公是西周最后一个王周幽王的老爹宣王的兄弟。不过,这位开国之君十分有远见,他见幽王时代的国政混乱,担心城门失火殃及池鱼,于是便在犬戎攻破镐京之前将国中百姓和财产暂时存放在新郑之地,也就是春秋时代的东虢和郐的地方。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