洞庭回眸,作者聂时珍
再不点蓝字关注,机会就要飞走了哦
八百里洞庭曾经是我梦里一个传说,我渴望寻觅她的芳踪,一睹她的芳容。在一场意外的漂泊中与她邂逅,那是2006年的晚秋。
火车从广西驶入洞庭湖的境地,已是第二天清晨。晚秋的清晨微凉。洞庭湖象是出浴的西子,披一身朦胧的薄纱,充满东方佳丽的神韵。眼前的洞庭依偎,拥抱,滋润着热情的潇湘大地,她在辽阔的大地上摊开一幅波澜壮阔历史长卷,让我深情地解读。
洞庭湖一直是历代文人墨客抒写的对象,并留下不少著名的诗篇。如唐代诗人刘禹锡的一首《望洞庭》:“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遥望洞庭山水翠,白银盘里一青螺。”湖光,秋月,镜面,银盘,青螺,这些自然的景象,融合在诗句里多么形象,贴切,让人顿生一见钟情的欲望。还有大诗人李白一首《陪族叔刑部侍郎晔及中书贾舍人至游洞庭》“南湖秋水夜无烟,耐可乘流直上天。且将洞庭奢月色,将船买酒白云边。”这首诗更是充满了浪漫的生活气息。
最早认识洞庭湖是在中学时代,在中国地理书本里,就提到过洞庭湖。它是我国五大淡水之一,是长江中游重要吞吐湖泊。由于多种因素影响,洞庭湖湖泊面积由最大时期约6000平方公里锐减到1983年的2625平方公里,八百里洞庭随着岁月流逝,少了一些历史的风采和辉煌,但依然是湘江大地的渔米之乡,风光圣地。她默默承托着岳阳楼的厚重历史,返照着历史岁月和现代文明的华光。
初中时的语文老师曾给我们念过一幅关于洞庭湖的对联,尽管很多年过去了,至今记忆犹新。
上联:洞庭八百里,波滚滚,浪涛涛,问汝何所来。
下联:巫山十二峰,云霭霭,雾腾腾,吾从天而降。
从初识洞庭湖到热爱洞庭有很多年了,但认识洞庭的“庐山真面目”,是深埋在心底里一个梦,一个遥远的梦。走出社会多年一直未实现这个夙愿和梦想。
当我从历史的回忆中醒来,火车仍沿着洞庭湖边一路哐当哐当向前奔驰。此时,天已大亮,太阳出得老高。映入我眼帘的洞庭更加清新亮丽,楚楚可人。透过车窗向外看,我欣赏不到洞庭波滚滚,浪涛涛豪迈气势,远看洞庭更象一条长长的洁白的玉带,近看水面如银镜,洞庭清静的湖水,亮澈见底,水面上雾气腾腾,仿佛梦入蓬莱仙境,一切充满了诗情画意。那碧水,那微波,那雾气,更让人回味“将船买酒白云边”里悠长的诗意。
时间在流逝,洞庭湖被火车抛在身后,我一次又一次地回眸。洞庭湖的历史悠久,洞庭的湖美,水美,美得让人再一次想在她的迷人的漩涡里沉醉。
作者简介
聂时珍,蕲春县彭思镇余凉村人。湖北省作协会员 ,黄冈市作协会员。有数百首(篇)诗文作品散见《星星》《诗潮》《山东文学》《北方作家》《辽河》《散文诗》《散文诗世界》《敦煌诗刊》《作家导刊》《中国文艺》《天津诗人》《风流一代青春》《黄金时代》《现代青年》《星河诗刊》《三峡诗刊》《鲁西诗人》《大别山诗刊》《淮风诗刊》《乡土诗人》海内外百余家报刊杂志。
《家乡文化天地》微信平台征稿启事
本微信平台欢迎全球各地的湖北人、蕲春人、以及各地热爱乡土文化的人士投稿,散文、小说、格律诗词、古风诗、民歌民谣、自由体诗、精彩摄影、绘画、书法、经典自拍短视频、精彩自唱歌曲、戏剧、相声、曲艺等等文化作品,都受欢迎。各类作品文责自负,不得抄袭他人,作品力求原创,若在其他报刊或微信平台上已发表过,务必请注明,以免误判。
为达到更好的宣传效果,各投稿者务必请附上个人简介一则,近身照片一张,以及与作品有关的照片若干张。
各类文章的打赏金,一周内累记超过20元的,除去微信平台的维护扣费外,原创文章作者和平台的运营者按7:3分成,须一周后到账。
在这离多聚少的打工年代里,愿五湖四海的老乡们能在网络中团聚、相知,言说自己的难忘故事,发表自己的生活感悟,分享久违了的乡情文化,联络同乡故旧之间的感情,传播时代正能量。愿这个平台能为各位老乡的生活带来一些温暖,一抹亮色……
为了更好地服务分布全球各地的乡亲和各界读者,来稿中的部分合适作品,将会在今日头条、新浪博客、新浪微博和百度百家号等同名网络平台中刊发,敬请留意。
本平台对所有作品仅作展示,请各位作者请自行做好来稿的相关校验,以及文字的把关工作,各类文章文责归作者自负。
投稿QQ邮箱:631832697@qq.com
最接地气的公众号
敬请您的关注
长按上面的二维码可以关注本公众号
关注是最贴心的支持,
转发是最温馨的鼓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