逍遥针法陈乃明教授针刺经验精要
陈乃明教授影响了很多山东针灸学人,历30余年研究针刺补泻法与力学的关系使“烧山火”、“透天凉”等高级针刺补泻成功率高达90%以上,其创立的“逍遥针法”更是一绝,不仅大大提高常见病与疑难病的疗效,且把经络感传“气至病所”与其结合治疗冠心病、甲亢、肾功能低下、消化系统疾病、忧郁症、哮喘、偏瘫面神经麻痹、急性心肌梗塞能明显提高疗效。
正文:
山东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陈乃明教授,系全国名老中医药专家,从事针灸工作30余年,学验俱丰,医术精湛。笔者有幸跟师学获益匪浅,兹将陈师针灸临床的部分经验浅述于下,以飨同道。
1、无痛针法
陈师认为无痛针刺是顺利完成针刺操作的前提,也是针刺取效的关键之一。因此在针刺的各个环节都要强调无痛。
1.1无痛进针法
常用弹针法,即将所取腧穴常规消毒以左手拇、食指持消毒干棉球夹持针身下端,拇、食指间宜用力恰当,不紧不松,右手拇、中指屈曲成环状,然后以中指指甲或甲根部顺针体方向快速弹击针尾,使毫针产生较大的冲击力,针尖瞬间进入皮下。由于进针速度较快,所以病人很少有疼痛的感觉。该法适用于全身大部分腧穴。对于如眼区的睛明、承泣、球后等容易造成患者紧张而不适合弹针的腧穴,可在左手拇、食指持消毒干棉球固定针身下端的同时,右手拇、食指持针柄快速向下按压,针尖也可无痛刺入穴内,操作时手法一定要轻巧。这种双手配合的进针方法,与《灵枢·九针十二原》所云:“右主推之,左持而御之”的经旨是相符的。由于操作过程中手指不接触针身,也避免了针身污染,不致因操作不规范而产生异议。
1.2无痛行针法
无痛行针是针法基本功的一个重要方面,要达到这一点须经过持之以恒的反复练习,非一日之功。练习时医者要垂直站立,身体自然放松,调匀呼吸,全神贯注。右手拇、食指指腹夹持针柄,也可将右手中指并靠于食指下,犹持笔状。或以右手拇指指腹与食指桡侧面夹持针柄。持针之时要如《灵枢·九针十二原》所云“手如握虎”,但刺手还要掌握恰当的力度,既要坚定有力,又要指间不紧不松,同时还须力贯指尖,如此才能做到捻转提插灵活自如。若指下懈怠,松软无力,或持针坚紧,重滞不活,都会造成行针困难,均为针法之大忌。行针基本手法中,陈师尤其注重捻转法,并常告诫学生捻转一定要左右均匀,角度相同,并要长时间持续操作,务求感觉针下徐缓平和,患者舒适无痛。
2、体表反应点取穴法
对于腧穴定位,陈师除采用体表解剖标志定位法、骨度折量定位法和指寸定位法等常用方法外,尤其注重体表反应点取穴法。所谓体表反应点取穴法,就是通过对与疾病相关的腧穴及其周围部位的望、切诊,寻找其在色泽、形态等方面的特殊变化,把这些具有特殊变化的反应点作为腧穴进行针刺治疗的方法。色泽变化有局部皮肤淡白、灰暗或发亮等。形态变化有局部皮肤脱屑、凹陷,或皮下结节、条索状物等。按压该部位,病人可能有疼痛或舒适的感觉。这些变化多与疾病的虚实寒热有关,且病程越长,变化越明显。具有特殊变化的反应点可以是经穴,也可以是奇穴,但有相当一部分是阿是穴。不论属于哪一类腧穴,只要在此处针刺都会取得良好治疗效果。
3、精穴疏针法
所谓精穴疏针法就是根据疾病的病位、病性及与脏腑经络的关系,精选特效穴,疏针少刺以治疗疾病的方法。只有选穴精良才能达到力专效宏,同时也可减少患者的多刺之苦。陈师在临床中总结出不少特效穴,择其要列举如下:
解溪治疗肩凝:
肩凝多由气血亏虚,腠理疏松,风寒湿邪侵袭肩部筋肉关节,经脉不通而引起。阳明经多气多血,解溪为足阳明胃经火穴,火生土,虚则补其母,故补解溪可壮阳明胃土而使气血旺盛,气血足则邪自去,肩凝得愈。方法为取1寸毫针于患侧解溪穴进针0.3 ~0.5寸,捻转补法,留针30分钟,中间行针1~2次,留针期间嘱患者活动患肩,幅度由小到大。
睛明治疗头痛、眩晕、腰腿痛:
足太阳膀胱经起于目内眦,上额,交巅,络脑,后行于腰背下肢。根据“经脉所过,主治所及”,温补足太阳膀胱经起始穴睛明,可使经脉温通,气血流畅,头痛、眩晕、腰腿痛等症自止。尤其对急性发作病情较剧者,常可收到立竿见影的效果。方法为取1寸毫针于睛明穴浅刺0.3~0.5寸,偏头痛或一侧腰腿痛者,取患侧睛明穴即可,行捻转补法或烧山火,留针30分钟,中间行针1~2次。腰腿痛者在留针期间要嘱其活动腰部及患腿,幅度由小到大。
太渊治疗胃脘嘈杂、泛酸:
胃脘嘈杂、泛酸多由木旺克土所致,太渊为手太阴肺经土穴,土生金,补太渊可使肺金旺而平肝木,木得制则土不受伐,嘈杂、泛酸可除。方法为取1寸毫针于右侧太渊穴进针向鱼际穴斜刺0.2~0.3寸,此为迎随补泻之补法,然后行捻转补法,留针30分钟。太渊穴取右侧是因为肺气肃降于右。
风府、三间相配治疗精神神志疾病:
心主神明,脑为元神之府,精神、神志疾患其病位多在心脑。督脉自风府入脑,并有分支上贯心。三间属手阳明大肠经,手阳明大肠经与督脉相交于大椎、水沟等穴处,而且从第二掌骨侧全息穴位群分布来看,三间正当头穴处,故取风府、三间治疗该病可谓切中病所。方法为取1.5寸毫针,先于风府穴针刺0.5~1寸,再取左侧三间穴针刺0.3~0.5寸,然后接电针仪,疏密波,刺激强度不宜过大,以病人有感觉为宜,留针通电时间为20分钟。如前文所述,肺气肃降于右,大肠与肺相表里,故三间穴取左侧。
小结
无痛针法、体表反应点取穴法、精穴疏针法是陈师针法临床中非常重要的三个方面。针刺无痛,操作方可得心应手。取穴中病,处方精当,知常达变,疗效才能昭著不凡。三者并用,左右逢源。
为什么说颈椎为“百病之源”?

颈椎为“百病之源”
说起颈椎病,大家感觉对它都不陌生,耳熟能详,但要真正深入地了解颈椎病,又相对比较困难。颈椎病所继发的多种疾病,说起来可能会让很多人难以理解,为什么这样说呢?今天下午来了一个长期腹泻的患者,三十多岁的青年人,当我给他行腹部详细听诊及查体后,很认真的告诉他:“你的慢性肠炎与你的颈椎有关。”此时,还没等我来得及解释,患者站起身来就走了,口里还愤愤地说:“一个肠炎和颈椎有什么关系啊,我的颈椎没有事!”这就是一个很典型的例子。假如,我把这个病例说给我们的医生朋友们听呢?估计也会有人同那位患者一样,不会相信。但是,事实上,很多情况下的慢性肠炎是由颈椎病变引起的,不只是慢性肠炎,咱们人体的很多慢性疾病其实都与颈椎病有着直、间接的关系,比如慢性支气管炎、部分心脏疾患、慢性鼻炎、慢性咽炎、部分耳鸣等很多的慢性疾病。这些疾病是怎么形成的呢?我个人认为,这些大都是慢性神经刺激征影响下的产物。下面我从颈椎的解剖特性来分享我的认识与体会,如有不妥之处,请大家指正。
颈椎是人体重要的解剖结构之一,容易受到损伤。它既连接大脑与脊髓,是所有信息上行下达的“咽喉要道”,又是脑部营养传输的必经之路,所以,一旦颈部出现病变,某种程度上必然会影响信息的传导与脑部营养的传输平衡。下面从颈椎的解剖说起。


颈椎引起的10大疾病
1
颈椎病可诱发颈椎性脑血管疾病
全国每年近100万脑血管病人中,有26%是因颈椎病而诱发。这是由于椎基底动脉受压,造成脑供血不足,长期处于这种状况,就会出现头晕、手足麻木、走路不稳,甚至发生脑血栓、脑梗塞,有些病人可因此导致偏瘫。如及时治疗颈椎病就不会恶化成中风偏瘫等严重后果。
2
颈椎病可引起心动过速
颈椎病引发心脏不适,主要是第四神经根受到颈椎骨质增生的刺激而产生,这与颈部位置的突然改变有关。
3
颈椎病可引起吞咽不畅
食管的上端和第六颈椎相邻,第六颈椎出现增生,就是压迫和刺激食管,甚至造成食管周围炎症、水肿,从而在进食时产生异物感。
4
颈椎病可引起瘫痪
部分脊髓型或以脊髓型为主的混合其他类型的颈椎病,由于得不到系统地良好地治疗,致病因素不能解除,随着病变发展,出现脊髓变性液化这样的不可逆病理变化,那么瘫痪也就无法避免了。
5
颈椎病可引起腹胀便秘
一些颈椎病患者因邻近的颈交感神经受到刺激和损伤,感受会传到大脑,有关的神经兴奋性增强,使受其支配的内脏器官胃肠道蠕动减慢,因而导致腹胀便秘。
6
颈椎病可引起肢体肿胀
肿,是指肢体浮肿;胀,是患者感到膨胀的感觉。肢体肿胀可出现在各型颈椎病中。颈型颈椎病患者,早期在颈、项肩背部出现肿胀,这是因为局部的神经肌肉受物理或化学因素刺激后所产生的水肿所致;神经根型颈椎病发作期,颈肩上肢肿胀,并伴有灼痛,是因为神经根水肿造成;交感型颈椎病患者,会出现上肢肿胀,开始时局部皮肤温度降低,怕冷,遇冷有刺痒感觉,继而出现红肿,疼痛加重,这是因为上肢血管的痉挛造成;脊髓型颈椎病上肢会出现肿胀,皮肤发亮,活动障碍,甚至失用,这是由于脊髓受压造成。
7
颈椎病可引起胸痛
由颈椎错位而造成颈交感神经节功能紊乱,颈上、颈中、颈下心支受到刺激而致兴奋,导致心律失常和血管痉挛,最终造成心绞痛的临床病例已越来越多。 微信公众平台:脊椎健康联盟
8
颈椎病可引起中风
颈椎病可引起中风是肯定的,这是由于颈椎的解剖、生理和病理特点所决定的。在正常情况下,通过颈椎的活动而发生头位的变化,这种变位运动,因为富有弹性的椎间盘,而不会使椎体出现前后错位。
随着年龄的增长,颈部肌肉韧带劳损、退化,固定关节的力量和功能减弱,在低头或仰头时,颈部关节失稳,摆动和错位,必然会刺激在颈椎横突穿孔中穿行的椎动脉,使之痉挛,收缩或扭曲变形,造成脑部供血不足。
另外,由于椎间盘的纤维附着在椎体边缘,错位还会使纤维环反复牵拉,刺激椎体边缘,而发生骨质增生,压迫椎动脉,引起椎动脉狭窄或痉挛,同样会造成脑供血不足。导致临床上出现头晕、恶心、耳鸣、视物模糊等症状。
颈椎病多发生于中老年人,而中老年人又多伴有脑动脉硬化,这样脑血流速度会变慢,易形成血栓,发生中风。
9
颈椎病可引起胃脘不适
颈椎病患者,尤其时交感型和脊髓型颈椎病患者,都会有恶心、泛酸、饱胀、嗳气、呕吐、纳谷不香、胃中嘈杂、不思饮食等胃脘不适征象,这主要是因为当颈段脊髓的硬脊膜等组织受到压迫和刺激时,交感神经的反射而出现的临床表现。退变失稳的颈椎发生错位,影响到椎动脉致脑基底动脉缺血,造成延髓缺血而发生恶心(呕吐中枢在延髓外侧网状结构的背部)、头昏。若颈3~5横突错位而损害到膈神经,则会出现头昏、恶心、呕吐、并伴上肢疼痛不适。有专家观察到颈3~5横突错位,尤其是钩椎关节侧摆式错位,可引起呃逆。同时,中上段颈椎错位影响到膈神经、椎动脉,还可引起上腹部饱胀、嗳气、食量减少等自主神经功能紊乱的症状。
10
颈椎病可引起高血压
由于颈椎病而造成的高血压称为“颈源性高血压”。颈动脉窦位于颈6横突前方、中下段颈椎,颈4~6横突错位时,横突前方肌肉紧张或横突骨性移位,或钩椎关节错位引起斜角肌及筋膜紧张,均可牵张刺激颈动脉窦而致血压波动,常见血压突然升高,有时也可低于正常值。病人多半有头昏或眩晕、颈部僵硬感,肩背部沉重不适。若颈椎多关节错位,则可伴胸闷、气短或心律不齐。颈上交感神经节附着于颈2~3横突或颈2~4横突的前方。颈椎错位使横突移位,或颈椎错位损伤引起无菌性炎症,均能导致交感神经节后纤维兴奋,而发生脑血管痉挛。若此种刺激持续存在,会继发性影响脑血管舒缩中枢功能,而发展成为全身小动脉痉挛,使血压持续升高。

提示:颈椎是由七个椎体组成,每个椎体的形态各异,在这里,就不一一细细说了,重点说一下通过颈椎去营养大脑的血管情况。
人体颅内的营养主要是来自于两条动脉,一条是椎动脉,另一条是颈内动脉,左右各一。
脊髓的营养,在颈椎段也多是由椎动脉发出的脊髓前动脉和脊髓后动脉来营养。微信公众平台:脊椎健康联盟
椎动脉在自锁骨下动脉及头臂干发出后,自第六颈椎的横突孔依次向上通过第5、4、3、2、1颈椎的横突孔进入颅内(解剖变异的除外),双侧的椎动脉在基底节下沿汇合成基底节动脉,供应颅内脑干的所有组织及端脑的枕部及颞部;椎动脉到达第二颈椎横突至枕骨大孔的时候,需要经过四个生理弯曲,这样的解剖特性是为了适应颈部的旋转及屈伸的各种动作。由于它通过的解剖复杂,又是人体唯一的通过骨性管道的动脉,所以,颈椎的任何病变都有可能会刺激或者牵拉椎动脉,导致其管径变窄或者血流减慢等变化,从而引起其供应的脑组织营养失衡。
颈内动脉看似与椎体没有关系,其实它的功能正常与否同样离不开颈椎的稳定性。这里面还有另外一个重要的神经组织,即交感神经链。因为人体血管的支配只有交感神经,所以,当交感神经兴奋的时候会引起其支配的血管痉挛,从而使管径变窄,影响血液的流量,进而导致颅内的营养障碍;颈部交感神经的兴奋主要是由于颈椎的移位,牵拉了交感神经,而这种椎体的移位又多是由附着于椎体上的肌肉损伤引起的,这是颅内神经中枢的营养与椎体的关系。
在这里,有几个问题需要大家注意,无论是哪个椎体的移位或者肌肉的损伤都可能引起椎动脉及颈内动脉供血的失衡,肌肉的损伤、紧张、挛缩牵拉容易引发椎体的移位,如我们常说的斜方肌的损伤,其上束部分附着于后枕部,当其出现痉挛病变的时候,会将头颅向后拉起;而附着于棘突上的肌纤维在人们长期低头过程中,又会将颈椎椎体拉向后方,长期作用下,会出现颈椎的曲度变直(当然,颈椎曲度的变直还受其它方面原因的影响)。通过颈椎横突孔的椎动脉受到挤压或牵拉,导致管径的痉挛狭窄,影响血流量。由于颈椎的曲度变直同样会牵拉在其前缘通过的交感神经链,这是由于神经纤维的特性所致,神经纤维的延展性较差,最大的延展长度不到10%,而且这样的延展只能是短暂的,即使这一牵拉是短暂的,但同样会引起神经的兴奋,因为神经的兴奋传导是双向性的,所以,当这样的兴奋传导到其支配的血管的时候会引起血管的痉挛,在颈部主要就是颈内动脉及椎动脉。而椎体的移位是持续的,那么就形成了对神经的持续性刺激,最终出现颅内的神经中枢的营养失衡,在轻度缺血的情况下多数的神经中枢是兴奋的,这种兴奋会通过其穿出神经纤维将这样的信号传递给所支配的器官,导致其兴奋性持续,最终使器官出现慢性损伤,功能下降。比如,在位于脑干的迷走神经中枢因为缺氧,而中枢内二氧化碳浓度升高的情况下,迷走神经中枢因为缺氧而兴奋,当这种兴奋通过传出神经将其传递给胃壁细胞时,会导致胃酸的分泌旺盛,引发消化性溃疡病;当这样的兴奋传递给心脏的时候,心脏会因为迷走神经的兴奋而出现抑制,导致心率的减慢,使心脏的收缩力下降,心脏的负荷增大,最终导致心衰的形成;当这样的兴奋传递给肺部及气管的时候,首先引起气管内壁粘膜的分泌物增多,柱状细胞的肥大,导致气管管道的狭窄,而迷走神经的兴奋本来就可以引起气管的痉挛,而出现哮喘,也就是说肺部及心脏疾患的延续与迷走神经的兴奋有着密切的关系。而迷走神经的支配远不只这些,人体消化器官的功能多数是由迷走神经来支配的,迷走神经的最远端到达横结肠的中段。肝功、胰腺功能的异常,糖尿病、慢性肠炎、溃疡病的形成等人体消化功能的紊乱多与迷走神经的兴奋密切相关。
这只是就单个的迷走神经中枢缺血所可能引发的疾病的大体分析,那么其它中枢的缺血呢?同样可能会引起其支配器官的紊乱,比如面神经的缺血兴奋可以引起过敏性鼻炎的症状(其支配神经还包括三叉神经等),动眼神经中枢的缺血可以引起视神经的萎缩、青光眼、白内障等眼科病变;三叉神经中枢的缺血易引发三叉神经痛等头面部的病变。当下丘脑营养失衡时引起的体征和症状会更多、更明显,因为下丘脑是人体信息的处理中心,是中枢神经系统对机体内环境的最重要的部位,它控制着与内脏相关的各种活动。它除了接受来自内环境的(如体温、血糖浓度、激素浓度等)变化与来自外部环境的信息变化外,还接受脑内的学习、记忆等相关功能中枢部位的信息,并将这些信息处理,然后做出正确的反应。当它的营养失衡的时候对人体所有的信息处理都是不完善的,所以当下丘脑出现营养缺失的时候,其表现的形式是复杂多样的,如对睡眠的影响,情绪的影响,生殖功能的影响,最主要的是内分泌的影响等等。微信公众平台:脊椎健康联盟
这些只是椎动脉的营养失衡可能带来的机体变化。高血压的形成也与颈椎的病变有着直接的关系,除了交感神经支配全身血管的运动外,交感神经的高级中枢同样在延髓,其兴奋会引起全身血管的痉挛而出现高血压。当颈内动脉的营养失衡的情况下,会引起脑皮质的营养失衡,这是人体的最高机关,当它一旦出现重度缺血,比如引发脑梗的形成,会导致其支配的肢体瘫痪及其它功能的丧失等,而这些病变的发生都离不开颈椎病。

颈部脊髓的病变同样不容忽视,因为它是脊柱脊髓段的最高位置,当颈部脊髓缺血的时候,会导致其运动功能的异常;重者可以引起其躯体与神经中枢的信息传导障碍等。
由此可见,颈椎的重要性可见一斑,有时仔细分析一下,感觉全身绝大多数的慢性病变几乎都与颈椎有着密切联系,所以说颈椎为“百病之源”,一点都不为过。
承淡安(1899.09.01 - 1957.07.01),中医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少时随父亲学医,17岁时师从名医,为中国针灸走向世界倾注了全部心血,被誉为中国针灸一代宗师。承淡安先生以弘扬针灸学术为毕生的追求,一生桃李遍天下。北京的赵尔康、杨甲三、程莘农,南京邱茂良、肖少卿,台湾的周左宇,福建的陈应龙、留章杰,广东曾天治,广西罗兆琚,河南邵经明,浙江高镇五,安徽陆善仲、孔昭遐,山西谢锡亮,湖南詹永康等,无不以师出承门为荣。更有诸多承门传人,如香港卢觉愚、谢永光、邓昆明,新加坡何敬慈、邓颂如、刘致中,菲律宾高达三、关飞雄,以及被誉为"美国针灸之父"的苏天佑等,追寻承淡安先生遗训,将针灸广泛传播至东南亚及至欧美代代相传的承门针灸薪火,逐渐铸成了众口称誉的学术丰碑,令中外学界引颈而望,形成了中医针灸学术发展史上具有科学学派特质的现代学术流派。江阴古称"澄江",因而海内外弟子门生共同将本学派名之曰"澄江针灸学派",并逐渐得到学界认同。
今天分享一些承老的艾灸心得,每一条都很金贵,收藏吧~
1、赤痢在药物治疗时,于大椎、身柱各灸5~7壮作为助治,有减低热度,增进抵抗力之效。
2、中风瘫痪,半身不遂之症,总以艾灸为宜。盖艾能温通经脉,活络血行也。然艾灸亦有主要穴,即曲池、肩髃、环跳、阳陵4穴,以大炷频频灸之,自能恢复其原状。余治锡邑薛瑞初之太夫人,年逾耳顺,瘫痪已2年余,就上述之4穴,频频灸之,连续有150壮,而竟痊愈。步履如恒。伟哉!艾灸之力,诚非其他药石所能及也。
3、民间于霍乱流行时,病发,每由针医于手足十指及委中、尺泽放血,针上脘、中脘、下脘、气海、天枢、足三里、承山等穴,每能止泻,止吐,止转筋,收到良效。但因吐泻失水过多,体力衰惫,虽与针治已无效果时,有经验者能改用神阙、关元做大炷多壮之灸治,还可挽救。附此备考。
4、寒湿之邪,久瘀于内,化而为热,客寒触之,气从小腹上冲心而痛者为冲疝。无锡望亭尚家桥俞长志君,年近50,患小腹痛。自觉有气攻小腹,惨痛欲死,冷汗淋漓,6日未食,奄然待毙,延余诊之。曰,此冲疝也。在脐上用三角灸法(三角灸法:穴在小腹。取法:仰卧露腹,以纸绳量两口角的长度3倍,折成三角形。以一角着脐心,脐心下左右各一点是灸点。疝气、小肠气亦可用此法灸之。偏左灸右点,偏右灸左点)及灸关元与太冲,其痛立止。处方以善其后。
5、肝有瘀热,寒邪外束,肝气不能条达,因而横逆。致使小腹疼痛,上下左右,攻冲无定,甚则四肢厥逆。治法宜取照海、太冲、独阴各灸5壮,石门7壮,又脐下5寸两旁1寸处灸7壮。
6、未满3岁之小儿,在生齿期或断奶期中,每每突然呼吸停止,颜面苍白或发青,眼球转动,躯干为强直性痉挛,四肢抽搐,人事不省。为时数秒钟至1~2分钟,即复常态。有时为间歇性之发作。重者日发10余次。将间歇时,喉中作笛声2~3声而醒。此名声门痉挛,即小儿急痫。发作时宜针治。平时宜注意营养,多做日光浴,使吸人乳,并每日用念盈药条灸身柱、肺俞、脾俞、天枢、足三里,可以强壮其身体,促其早愈。
7、按水肿之症,俱为小便短少,致水气泛滥。余遇水肿症,先灸肾俞,小溲即多,每试皆验。
8、呃逆不止,可取水突、膻中、巨阙、关元,用小艾炷各灸7壮。
9、先父梦琴公云:壮年时在沙洲纯阳堂治一农民,患阴霍乱,六脉已伏,体已僵,气如游丝,家人环视,俱谓不治矣。将疡科用之丁桂散加麝香分许,满置脐中,上用大艾团灸之,共灸30余壮,胸腹部渐温,呼气稍壮。更灸之,至四肢温,六脉出而止。计烧去艾团有120克余,脐周之肉灼至溃烂,后为敷玉红膏而愈。
10、余治一邻家鞋店主人之子,3岁,患呕吐泄泻已半月余,面青眼泛,鼻出冷气,四肢厥逆,脉细无神,某医断为不治。余给与艾绒一大团,用墨在小儿腹上点关元、天枢穴,嘱其用艾灸而去。翌晨复来,面有神采。其母谓灸后即四肢温暖,呕吐泄泻俱止,欲吮乳矣,惟灸处溃烂,为敷玉红膏并处方以善其后。
11、命门之火式微,不能蒸化津液,水泛而为寒痰。面有青黑色,手足清冷,小腹拘急,小便少,脉沉细,舌润有青紫色。命门灸十几壮,肾俞灸十几壮,膻中灸3~5壮,肺俞灸十几壮,常服金匮肾气丸,可愈。
12、肥胖之体痰湿最重,中气则弱,气虚痰甚,水聚成痰,留走肠间,身遂瘦削。咳逆稠痰,肠间水声漉漉,头目眩晕,足不觉冷,甚或肌肉水肿,脉弦滑,舌红润,此为痰饮。宜灸天枢、命门、膏肓、气海各十几壮,中脘5壮,多良。
13、中宫阳气式微,三焦失疏,水停胁下,成为悬饮。咳唾白沫,胁下引痛,脉弦不紧,舌白而润。灸大椎3壮,陶道5壮,至阳、灵台、肝俞各7壮。
14、三焦水道不利,水入膈膜,溢于肌腠,走于四肢,喘急不能安卧,肢节肿痛,筋骨烦疼,陡呕,脉浮弦,是谓溢饮。水气不化,支结于肺肠心下之处,患者头眩,呕吐,胀满,咳逆,气短不得卧,脉弦细,舌淡润,是谓支饮。两症治法相同。水分、关元、肺俞各灸5~7壮,神阙3壮,命门、中脘、足三里各灸5壮。
15、皮肤发痒,搔之起白粉屑,乃鳞屑癣也。当灸曲池、膈俞、血海各十壮,可收卓效。惟需直接灸,壮数不可减少。如畏痛,可用硫黄,天天烧水洗浴,月余亦可根治。
16、饮邪留伏筋骨俞穴之间,脾肾阳虚,不能蒸散,此为伏饮。症状为腰背痛,心下痞,恶寒,脉伏而滑。膻中、关元各灸3壮,中脘、肾俞、脾俞各灸5壮,膏肓灸30壮。
17、先父梦琴公治徐家园徐茂生腰背痛,为针人中、后溪、肾俞、环跳、委中等穴数次,愈针愈剧,乃诊其脉沉而滑,曰:得之矣!此饮邪伏于太阳俞穴之间也。乃为灸至阳、脾俞、命门、肾俞、关元,一治而减,再治而愈。
18、痰饮积于胸中留而不去,每遇风寒外束,阳气不得外泄,引动痰饮上逆,而发冷哮。形寒肢冷,咳嗽痰多,喉中有声,脉细弦,或细滑,舌润不渴。灵台灸5~7壮,俞府、乳根各灸5壮,膻中、天突各灸3壮。
19、虚喘系因肾元亏损,丹田之气不能摄纳,气浮于上,而作气喘。喘时声低息短,吸不归根,若断若续,动则更甚,心悸怔忡,两脉虚细。宜灸关元数十壮,肾俞、足三里各十几壮。
20、日本小儿出生至三个月时,必灸身柱穴七壮,艾炷如米粒大。七岁以下之小儿,伤风发热时,亦灸身柱。据彼邦人云有奇效。见病至十分虚弱时,艾炷宜小宜少。如太过,则不胜火伤毒素,反致危重矣。
21、阴疽流注,以蒜片贴疼楚不仁处,再用艾炷于蒜片上灸之,灸至不痛者觉痛,痛者觉痛止为佳。阳症掀肿将成未成时,无头者先以湿纸贴患处,视何处先干,即为有脓处。于该处用艾隔蒜灸之,以平为佳。
22、疔不论何经何部,用稍粗之针刺灵台或身柱,使之微出血,再饮以菊花汁一杯。无论如何险重之疔,皆可用此法。疔之部位如在大指端,当属肺经,即刺其经之起穴或末穴,如中府穴,针泻立可见轻。余经类推。面部人中疔为疔中最恶之症,灸合谷有特效。灸炷宜大,两手皆宜灸之。
23、晕针多属贫血之人,或病久体弱,或大饥大饱时。艾灸亦能致晕,形状亦是肢冷、自汗、气促、神迷、僵卧,与晕针完全相同,倘遇此种情形,最好注射强心剂。若轻者,只觉头晕欲呕时,饮以开水,立可取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