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在不引发“超限效应”的前提下引导孩子做好他该做的事情

第一点:提醒1-2次。

提醒的意思不是要求,而是告知,“我告知你还有事情没做”。

比如孩子学习、写作业、睡觉、起床等归属他自己的事情,父母不要过度替代,当我们为他的事情着急的时候,孩子自己就不需要着急了,因为他作业写不完,父母会比他更着急;他晚上再晚睡,会有父母陪着他;早上起床起不来,父母就会催他,如果还是起不来,父母也不得不帮他请假......

当有一天孩子变成了一个对自己的学习和身体健康毫不在乎的时候,父母不需要感到讶异,也不用觉得委屈和无辜,因为孩子这个模样,正是父母自己一笔一划勾出来的。

如果你不想让孩子变成那样,那么从现在开始,停止替代、停止包办。

孩子放学回家没有主动学习怎么办?提醒他一次:“孩子,我觉得你现在可以去写会作业,早点完成的话,你就有更多时间去做自己想做的事情,当然,你可以自己做决定。”

这个提醒不单是“这个时间你该写作业”,更是“你有权利决定你的事情”。

那如果提醒一次孩子还是继续做自己的事情该怎么办?提醒第二次:“孩子,现在X点钟了,你是不是应该去写作业了呢?”

如果这个孩子从小没有被过度替代和包办教育,那么提醒两次足矣。如果提醒2次之后孩子依旧没有去做,那么父母就不要再提醒了,俗话说“事不过三”,如果孩子想要去写作业,提醒2次他就早该去写了;如果他不想做,父母还继续提醒催促,孩子则会心生烦躁,更加不愿意去写作业,或者在父母的压迫下不情不愿地敷衍了事。

后者这种情况,等孩子进入青春期,他不再怕父母的压迫了,到时候无论父母怎么说,苦口婆心,把嘴皮子都说破了,孩子也不会去做;等孩子考上大学,他就开始放飞自己了,在大学里面挂科甚至留级,最后连毕业证都拿不了。

因此,父母管教孩子一定不是管孩子的行为,而是要去正确塑造孩子的思维。

第二点:就事论事,不要翻旧账

很多父母在管教孩子的时候容易“由点到面”把话题不断扩散开来。比如说有个家长看到孩子衣服没叠好,便开始说,从衣服没叠好,不爱干净,房间乱七八糟不收拾,一直说到孩子做事不认真,学习态度不佳。

本来是一件很小的事情,衣服没有叠好,那么父母就引导孩子将衣服收拾干净即可,但是这个妈妈却不断将事情扩大化,说了一大堆,结果引发了“超限效应”,最后孩子门一甩,大吼道:“啥都能扯到我的学习。”

可想而知,孩子在这样极度不耐烦的情况下,又怎么可能会好好地收拾自己的衣服和房间呢?

因此,父母在教育孩子做好自己的事情时,不要将话题不断延伸开来,更不要不停地指责孩子这里不好,那里也不好,啥都没做好。一次只解决一个问题,父母说的问题越多,孩子能接受的程度就越低。

从今天起,学会放手,放下对孩子的掌控,让孩子拥有自己的空间和时间,让他去成为他自己,而不是成为父母的复制品。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