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典——伤寒论(六)
小执医整理的实践技能知识点,必须学习
要点六“少阴病,四逆……或泄利下重者,四逆散主之。”(318条)
【原文】少阴病,四逆,其人或咳,或悸,或小便不利,或腹中痛,或泄利下重者,四逆散主之。(318条)
【解析】本条论述阳郁致厥证治。少阴病四逆,大多是阳虚所致,而318条所述为气机阻滞,阳气郁遏于里,不能透达四肢导致手足冷。因人体气机升降出入失常,可致许多或然症。如心胸阳气失于宣通则咳,或悸;气郁水道失于通调则小便不利;气机不畅,木横乘土则腹中痛;肝气郁结,气机不畅则泄利下重。本病病机关键在于气滞阳郁,故用四逆散舒畅气机,透达郁阳。
【考点】
1.四逆散证的主证和临床证候:主证是泄利下重。临床表现为手足厥冷或手足不温(轻),脘腹胸胁胀闷疼痛,泄利下重,或兼咳嗽,心悸,小便不利,舌苔少或薄而不腻,脉弦。
2.四逆汤证与四逆散证的证治异同:均可见四逆。四逆汤证以阳衰阴盛为主,四逆乃阳气衰微不温四末,可见脉微细,但欲寐,下利清谷,手足厥逆的症状,用回阳救逆之法,药用干姜、附子、炙甘草治疗。四逆散证因阳气郁遏于里,不能透达四肢导致手足冷。临床表现为手足厥冷程度轻,脘腹胸胁胀闷疼痛,泄利下重,或兼咳嗽,心悸,小便不利,舌苔少或薄而不腻,脉弦。用舒畅气机,透达郁阳之法。药用柴胡、枳壳、芍药、炙甘草治疗。
3.四逆散证为何属于少阴病:本条起首冠以“少阴病,四逆”,明确指出本证为少阴病,并以四逆为主症。然少阴病四逆者,以阳虚阴盛居多,应伴见恶寒蜷卧,下利清谷,脉微细等全身虚寒的证候,治以四逆汤。本证四肢厥逆,并无上述典型的虚寒证伴随,且主以四逆散治疗,故其主要病机当为少阴枢机不利,阳气郁遏在里,不能透达于四未。因阳郁而致四逆,所以一般程度较轻,仅表现为手足不温或指头微寒,治以四逆散疏畅气机,透达郁阳,使阳气疏通,达于四末,则四逆可除。因少阴四逆汤类证均有四逆的临床症状,四逆散也以四逆为主要临床表现,为将两者鉴别,故在少阴病中讨论。
4.四逆散证的辨证要点
症:手足厥冷或手足不温(轻),脘腹胸胁胀闷疼痛,泄利下重,或兼咳嗽,心悸,小便不利,舌苔少或薄而不腻,脉弦。
理:阳气郁滞,不达四末。
法:疏畅气机,透达郁阳。
方:四逆散。
药:四逆散药用四味,柴胡解郁行气,和畅气机,透达郁阳;枳实行气散结;芍药和血利阴;甘草缓急和中,合而成方,使气机调畅,郁阳得伸而四逆可除。
要点一“厥阴之为病,消渴……下之利不止。(326条)
【原文】厥阴之为病,消渴,气上撞心,心中疼热,饥而不欲食,食则吐蛔,下之利不止。(326条)
【解析】本条为厥阴病的辨证纲要。邪入厥阴,木郁化火犯胃则上热,肝木乘脾土虚为下寒。“消渴”指口渴饮水不能解渴,非消渴病。其症状与五苓散证的消渴相同,但机理不同,乃厥阴风木之气化火(少阳相火),风火相煽,消灼津液所致。因肝脉夹冲脉上行,脉连心包,故气上撞心,心中疼热。胃中有热则消谷易饥;肝邪乘胃,胃寒气逆,故虽饥却不欲食;若胃寒,蛔虫上窜,则吐蛔。以上诸证,总为寒热夹杂,治疗当清上温下,寒温并用。厥阴正气已虚,一般不可单纯攻下,否则脾阳更伤,虚寒益甚,出现下利不止等症。
【考点】
1.厥阴病多寒热错杂的原因:厥阴病属伤寒六经传变的最后阶段。多数由少阴阳虚阴亏证传变而成。其病机特点是阴尽阳生,虚实相因,寒热错杂。因而往往出现肾阴不足,肝火妄动,向上冲击的邪气盛的上热证,又有肾阳不足,阴寒内生,故上热自热,下寒自寒,又兼中虚失运,胃肠功能失权,蛔虫得以寄生。故厥阴病,以消渴,烦热,饥不欲食和吐蛔作为厥阴病的辨证提纲。厥阴为寒热阴阳错杂,不可单纯用下法治疗。
2.本提纲的病机和寒热属性:消渴,气上撞心,心中疼热为肝热上逆(实)证,饥而不欲食属虚实寒热兼杂之候,食则吐蛔反映脾肠有寒(虚)。故本提纲反映厥阴上热下寒,虚实兼杂的病机特点。
3.厥阴病厥证的治禁及其原因:厥阴病厥证般禁用下法。因为厥逆证从病性上可分为寒厥、热厥。寒厥,属阳气虚衰,自然不可攻下。而厥阴热厥,亦不可下。因为厥阴热败,相火内闭,阳气不能外达,虽然热厥,但属无形之火邪,非有形之热结,故只宜清透,不可下之。“虚家亦然”,是进一步强调凡正气内虚的厥逆,均不可妄用攻下法。此为厥阴病厥证的一般禁例。但确属有形之邪内结,致阳郁不达者,仍宜攻下,通过峻下燥结,来宣达阳气,故335条有“厥应下之”之说。
4.厥阴提纲证的治疗用方:乌梅丸辛甘助阳、酸苦坚阴之配伍,正与厥阴提纲之寒热阴阳错杂息息相应,实为厥阴之主方。厥阴为病不仅是上热下寒并见,还有肝气横逆,在上则引动相火,风火相煽,中消津液,则胃津干燥,必欲引水自救,而口渴多饮,风夹相火循冲脉上冲心包,则气上撞心而自觉心悸,胃络通心而为隐痛烦热,在下则引动寒水,肝气乘脾及肾,而现下利不止,甚者肢厥。是此上热实为心肝风火,用药必以乌梅合黄连之类,酸收苦泄,敛肝息风,降清亢火;此下寒乃脾肾虚寒,用药必以乌梅配干姜附子之类,酸收止泻,辛热温中。
要点二 “手足厥寒,脉细欲绝者,当归四逆汤主之。”(351条)
【原文】手足厥寒,脉细欲绝者,当归四逆汤主之。(351条)
【解析】本条论述血虚寒凝致厥的证治。素体血虚,复因寒凝肝脉,阳气不达四肢,致手足厥寒,脉为血之府,血虚脉道不充则脉细,寒凝经脉则脉涩不利,故脉细欲绝。此证辨证要点为脉细欲绝。病机关键为血虚寒凝经脉。治疗用当归四逆汤养血通经,温经散寒。
【考点】
1.当归四逆汤证的诊断要点:脉细欲绝。由于患者血虚寒凝的部位不同,常有不同的临床表现。如寒滞经络,留着关节,则四肢关节疼痛,或身痛腰痛,或指(趾)尖、鼻尖、耳朵边青紫;若寒凝胞宫,则月经愆期,血少色暗,痛经等;如寒凝腹中,则脘腹冷痛等。症状虽异,病机则一,皆可选用当归四逆汤为主治疗。
2.寒厥与血虚寒厥的鉴别:寒厥是脉微欲绝。血虚寒厥是脉细欲绝。两者仅一字之差,但病机有别:寒厥是少阴阳衰阴盛,故四肢厥冷而脉象微弱无力,时隐时现,治宜通阳散寒复脉、可用通脉四逆汤;血虚寒敞是血虚寒凝,经脉失养,故手足虽寒而不过肘膝,脉细欲绝,治疗用当归四逆汤温经散寒,养血复脉。其厥冷有轻重之别,脉在微细之间,不可不辨。
3.当归四逆汤证与当归四逆汤加吴茱萸生姜汤证的证治异同:325条“若其人内有久寒者,宜当归四逆加吴茱萸生姜汤”。寒凝厥阴经脉基础上见肝脏虚寒者,气机不利可见腹痛;寒邪上逆可见呕吐;寒凝胞宫可致月经不调等。即当归四逆汤证辨证要点为脉细欲绝,治疗用当归四逆汤养血通经,温经散寒。当归四逆汤加吴茱萸生姜汤证为寒邪在肝胃,症见腹痛,呕吐,月经不调,则加吴茱萸、生姜以温中降逆,加清酒以活血散寒。
4.为何“血虚寒凝”不用附子、干姜:附子、干姜,性温燥,以温肾补火为主。而肝主藏血,体阴而用阳,肝血亏虚之时温燥药当慎用,以免燥热劫伤肝阴,故不用干姜和附子。
5.当归四逆汤证的辨证要点
症:手足厥寒,脉细欲绝。或四肢关节疼痛,或身痛腰痛,或指(趾)尖、鼻尖、耳朵边青紫。舌淡苍白。
理:厥阴血虚,寒凝经脉。
法:养血散寒,温通经脉。
方:当归四逆汤。
药:当归四逆汤由当归、桂枝、芍药、细辛,炙甘草,通草、大枣组成。方中当归养血活血,配芍药养血和营,桂枝、细辛温经散寒通脉,通草通行血脉,炙甘草、大枣补中益气以生血。全方共奏养血散寒,温通经脉之效。
要点三“热利下重者,白头翁汤主之”(371条)
【原文】热利下重者,白头翁汤主之。(371条)
【解析】本条论述厥阴热利的证治。热利指热性痢疾和腹泻而言。汉·唐之前,泻泄、下痢、统称下利。下重,指里急后重,大便解出窘迫,但解之不尽之感。不同于“热泻”的暴注下迫。如肠道气机腹滞,若损伤肠络,可见便脓血。厥阴热利,热灼津伤,渴饮量多、喜冷饮,热毒内迫大肠,下利脓血,里急后重,臭秽灼肛,小便黄赤短少,苔黄腻。病机为厥阴肝经湿热下迫大肠。治疗用白头翁汤清热燥湿,凉血解毒。
【考点】
1.何谓热利下重:热性痢疾有里急后重之感。热利既指病证又指病性;下重即里急后重,表现为腹痛急迫欲下,而肛门重坠难出。证见下利脓血,红多白少,肛门灼热,腹痛急迫,重坠不爽等,古称“滞下”。此由肝热下迫大肠,湿热内蕴,气滞壅塞,秽浊郁滞,欲下不得所致。由于湿热之邪郁遏不解,损伤肠道络脉,化腐成脓,故便中常夹有红白新液或脓血。这种热利多属痢疾,包括现代医学的细菌性痢疾和阿米巴痢疾等。因属肝经湿热下迫大肠所致,故常伴有身热、口渴、舌红苔黄腻等热象。
2.《伤寒论》热利三方证的证治异同:《伤寒论》热利三方证指白头翁汤证、黄芩汤证、葛根芩连汤证,均属热利,均有发热,口渴,下利臭秽,灼肛,小便黄赤,舌红,苔黄,脉数证候。白头翁汤证因厥阴肝热下迫大肠所致,故其下利便脓血,腹痛,里急后重明显,治疗用清热燥湿,凉肝解毒法;黄芩汤证由少阳胆热下迫大肠所致,故可见少腹绞痛,下利口苦咽干,目眩等,治疗用清热止利法;葛根芩连汤证由太阳表热下迫大肠所致,兼有太阳发热恶寒,汗出而喘症状,治疗采用清热止利,兼以解表之法。
3.热结旁流与热利的鉴别:热结旁流乃阳明燥热内结,逼迫津液旁流而下,便次虽多而粪量甚少,腹痛持续不减,腹部胀满,治疗用承气汤通因通用。泻下热结;热利多为暴注下迫,腹痛阵作,得泻稍缓,本条下利便脓血,腹痛,里急后重明显,治疗用清热燥湿,凉肝解毒。
4.白头翁汤证的辩证要点
症:发热,口渴欲饮水,下痢脓血,腹痛,里急后重,肛门灼热,小便短赤,舌红苔黄,脉滑数。
理:厥阴肝经湿热下迫大肠。
法:清热凉肝,凉血解毒。
方:白头翁汤。
药:白头翁汤由白头翁、黄连、黄柏、秦皮四味药组成。方中白头翁清热凉肝,凉血解毒,黄连、黄柏清热解毒,苦寒坚阴止利,秦皮清热解毒,涩肠止利。全方共奏清热燥湿,凉血解毒之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