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权谋:被“绑架”的魏文帝
从表面上看,曹丕是三国时期少有的人生赢家。事业上,建安二十五年(公元220年)曹丕代汉称帝,走向人生的巅峰。论家庭,迎娶曹植笔下的“洛神”甄宓,成就一段佳话。
洛神图
曹丕三征江南,讨伐西蜀,收复上庸三郡。作为“建安三曹”代表人物诗歌、文论都有相当的影响,可谓文治武功均有建树。任何事物都有两面性,文帝曹丕在取得人生辉煌的同时,也不得不面对是非荣辱同在,鱼和熊掌不可兼得的人生悖论。
李晨版曹丕
曹丕的称帝,是他人生最大的成功,同时也是其最大的耻辱。说是汉献帝禅让“代汉称魏”,实则是逼宫篡汉称帝,坐实了其父曹操和自身的“汉贼”定位。曹丕的称帝得益于曹操的文治武功,使得他的称帝水到渠成,但同时也受到曹丞相作为的裹挟与绑架。曹操本为寒族出身,依靠平定黄巾收服的青州军纵横天下。青州军多为贫贱农民出身,与作为暴发户出身的官二代和富二代曹丕有着天然的隔阂。曹丕称帝,曹魏原有的青州军部众多有叛乱,逼迫文帝曹丕不得以与世家大族媾和,乃至采纳吏部尚书陈群意见,制定九品中正制,埋下魏晋两代皇家与世家大族争权的祸根。
青州军
曹丕篡汉后,不得不依附士族联合执政。如此,曹魏政权也就脱离了曹操纵横天下的群众基础。自曹丕起的曹魏政权,既要提防世族大家对皇权的威胁,同时又不得不联合世家大族共治天下,司马懿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司马懿本为士族大家出身,早年看不上曹操的 “赘阉遗丑” 出身,拒绝出仕。建安十三年,司马懿被曹操强征辟为文学掾。从曹操时期,曹魏政权对司马懿就采取既利用,也防范的两手策略。奈何曹操后人,再无奸雄的雄才大略,又兼曹丕、曹叡都是短命君王。某种意义上,也为司马家如法炮制,篡位夺权提供了方便。
闵大洪版司马懿
《三国演义》评价曹操“功首罪魁非两人,遗臭流芳本一身”,深刻揭示了乱世枭雄的矛盾人格和人生悖论,这也是三国时期大多数人君帝主的不得已的选择。具体到文帝曹丕身上,所谓荣光耻辱本来就是一回事。赋予其无限荣耀光芒的往往也是其备受诟病的根源,无论是他的称帝、娶妻、乃至于所谓的文治武功。
赞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