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羽襄樊败退时,曹操为何要放他一条生路,严令诸军不准追击?
曹公遣徐晃救曹仁,羽不能克,引军退还。《三国志.关羽传》。
汉寿亭侯.蜀汉前将军关羽围攻樊城失败,被迫回师撤兵。
这时候,曹操是早已知道,东吴马上就要偷袭荆州。因为,孙权已派使者前来上书称臣了。
建安二十四年冬,十月。孙权遣使上书,以讨关羽自效。
《三国志.魏书.武帝纪》。
若曹操命令大军,与东吴夹击败退中的关羽,那必定是大获全胜的。
而曹操却没有这样做。
反而严令樊城前线诸军:禁止追击关羽,这是为什么?
这可决不是曹操仁慈,或者念旧情。
而是因为,身为三国时代最大的帝国主义、从曹魏的视角看问题,一个分裂的荆州,才是最符合魏国的利益。
所以,古人有“以史为鉴”四字。因为世事千变万化,而道理从未变过。
历史的精彩之处,全在于大事件背后的细节。
且从细节之处,再来看一看襄樊战役末期的三国博弈。
震动华夏、逼得魏国发天下之兵应对的襄樊之战,已到了最后关键时刻。
魏国的援军全部扺达前线,诸军营伍备战已毕。
于此役后,荣获“治军有周亚夫之风”称誉的平寇将军徐晃,总督前线各军,对关羽设在樊城外的十重围堑发起了总攻击。
急欲一雪战败之耻的魏军,士卒养精蓄锐已久,命令一下,人人如虎,连破荆州军的防线。
徐晃破关羽之战经过。
关羽部与魏军对峙的前锋驻于偃城,正好卡住魏军向樊城的通路。
徐晃要破重围,首先就必须拔掉这个钉子。
于是,徐晃派一部兵力绕至偃城侧,佯筑长堑,示以将切断偃城驻军后路。关羽部前锋惧怕被围,烧营撤走。
从这点可看出,此时关羽虽仍围樊城,但顿兵坚城之下日久,师老兵疲之态已显。两军实力此消彼长,蜀军已居严重弱势。
魏军进据偃城后,便立即两面发动,同时大造连营,渐向围城防线逼近。
魏、蜀两军营寨堑壕相距最近处,仅三丈余。隔十几米,这叫“犬牙交错”之态。
关羽军的主力,屯驻于围头(古地名),另外还有别部屯兵于四冢(古地名)。
徐晃先以佯攻围头的态势,使关羽判断失误,在围头严防魏军。然后,徐晃突然急袭四冢。四冢驻军猝不及防,将要被攻破。
关羽亲自率领最精锐五千步骑往援,与徐晃交战。结果,徐晃击败了关羽。
关羽部退入营垒内,徐晃麾军追击,紧紧咬着关羽,一直追入了关羽军防线之内。
至此,樊城之围被彻底击破。荆州军大败,溃退时自投沔水而死者无算。
曹操在战后,下军令嘉奖徐晃曰:“贼围堑鹿角十重,将军致战全胜,遂陷贼围,多斩首虏。吾用兵三十余年,及所闻古之善用兵者,未有长驱径入敌围者也。”
《三国志.徐晃传》。
紧追着敌军长驱直入敌军重兵连营中,然后击破敌军。这种打法,是自古罕见的,所以让曹操也感到惊叹。
此役,可称是徐晃的封神之战。
战前,魏王曹操亲驻于摩陂,总督诸路大军往援樊城。
大战结束后,当徐晃所部凯旋还师,即将到达摩陂时。
曹操亲自出大营七里迎接徐晃,并置酒大会。
席间,曹操又举卮以酒敬徐晃,褒奖曰:
“全樊、襄阳,将军之功也。”
不久后,徐晃以功升迁右将军,并获封乡侯。
在襄樊之围被击破后,使关羽终于意识到了实力对比发生的变化,战局已不可胜,于是全面撤军。
归途中的关羽,虽然从粮运不继,辎重遭截等等迹象中,察觉出了荆州的异动。
但他万没料到的是:
在书信往来中一直对他言辞卑躬屈膝的东吴新任都督陆逊,谦卑的表象下竟狠厉如斯,已经和吕蒙兵分二路,对荆州发动了突袭。
更想不到,曾与汉中王患难与数十年的糜芳会降敌。局势圼崩溃状的急转直下,纵然盖世英雄,也将无力回天。
正是:
身当恩遇常轻敌,力尽关山未解围。
曹仁的复仇怒火。
而此时,魏国精兵强将云集樊城。
从围城中脱困的征南将军曹仁,终于舒了一囗胸中憋了半年的闷气。
数千孤军苦守危城数月,目暏了城外的七军被淹,左将军于禁、立义将军庞德被擒,三万袍泽沦为俘虏。
身为魏王从弟,宗室第一大将曹仁的心里,是在滴血的。自随曹操起兵以来,身经百战的曹仁,从末经历过这样的险境。
然而,身陷万死之地,必有死争之心。
曹仁与汝南太守满宠二人,天天给城中斗志濒临崩溃的守军士卒打气鼓劲,还要自沉白马,以示与城共存亡的决心。
外内断绝,粮食欲尽、援救不至的几个月里,征南将军的心志,已经被这“万死之地”磨炼的如铁石一样了。
终于熬到了强敌被击退,局势扭转之日。
这时候的曹仁,作为城内、外大军统帅,重新强兵在握,扬眉吐气之际,复仇之火早已在胸中熊熊燃烧起来了。
- 徐晃虽然立下樊城之战首功,但前线大军统帅,仍是曹仁。
徐晃等诸军将领与曹仁会面的当日。
由曹仁召开军议、形势通报以后,曹仁就发出一道军令。
曹仁之意,趁此机立即追击,与东吴夹击关羽,不让关羽全军覆没,怎解襄、樊二城内军民数月之恨。
打了胜仗,当然要追击,军中诸将皆踊跃请战。
然而,就在众人皆以为应趁胜灭关羽的时候,都督护军赵俨却提出了反对意见。
赵俨这个都督护军职务,虽无权直接指挥部队。但他却是二项责权。
一:向全军传达魏王命令与意图。
二:检查诸军对命令的执行情况,并可直接向魏王汇报。
护军,就是汉代的军\政制衡之法,但与后世的监军不同之处,就是护军只有监察、建议、直接奏报权,但是无指挥决定权。
那么。赵俨在军议上用什么去阻止了曹仁对关羽的追击意图呢?
赵俨为曹仁全面分析了东吴之所以要向魏称臣的图谋,以及保留关羽这支力量的好处,与追击关羽会带来的弊端。
分以下三部分
一:孙权的阴谋。
东吴欲趁关羽力量分散、两面作战时谋夺荆州。
却既担心关羽回师救援,又畏惧我趁其与关羽斗到两败其伤,出兵获渔翁之利。
故而,东吴假意归降我,实际是正在等关羽兵败力量受损的消息,然后彼好趁虚谋利。用谦卑的姿态来迷惑我,只是在为自己创造机遇。
二:不追击关羽的利。
既然吴军已经突袭了关羽的后方,那么魏国决不能再去消灭关羽这支孤军。应该让关羽保存力量,回到荆州去与东吴争锋。
三:追击关羽之弊。
如果魏国大军追着关羽直入荆州,那么,孙权对魏军的畏惧必将会超过他对关羽的忌惮。然后,孙权就会再次背信弃义,重新与关羽联合,来抗击魏军。这样的局面,决不是魏王想要看到的!
“权邀羽连兵之难,恐掩其后,顾羽还救,恐我乘其两败,故顺辞求效...今羽已孤迸,更宣存之以为权害。若深入追北,权则改虞于彼,将生患于我矣。王必以此为深虑。”
《三国志.赵俨传》。
名将与庸将的区别,就是能否准确的权衡利弊、判断形势。
曹仁听了赵俨分析,得以恍然大悟,立即就取消了出军追击关羽的决定。
而果然如赵俨所分析。
当曹操收到关羽撤退的军报,便忧虑曹仁会追击关羽。立即飞马急信,命曹仁并戒诸军,严令:不准追击关羽。
荆州之地,北接中原、利尽南海,西通巴蜀、东连吴会。
诸葛亮在隆中耕田时就明白的道理,作为枭雄之首的兵法大家曹操,岂能不明白。
如果魏国不能占荆州。那么,曹操是决不希望看到孙权与刘备二人任何一家独占荆州的。
在魏国牢牢控制荆州北上中原的通道襄樊要地之后,让孙、刘两大集团在荆州作二虎相争,相互撕咬,最符合魏国的利益。
所以,若是大举追击,围歼了关羽,那岂不就是在帮孙权顺顺利利的独占了荆州。
如果不能一击全歼关羽。
那么,孙权很可能会因为畏惧魏军入境,又与关羽重新化敌为友,再联起手来共御魏军。
正如赵俨所言,这决不是曹操所想见的。
对魏国来说,此刻就应该让关羽这位当世虎臣率着他的雄兵,全师返回。去与孙权打个难解难分,这才是喜闻乐见之事。
然而,曹操与关羽一样,同样也没想到荆州会丢得这样快。
而关羽的大军,竟然会在归途中崩溃,作了鸟兽散,这更是曹操也万万意料不到的。
由此而大胆的作一假设:
假如关羽在荆州已失,入蜀道路被遏之下,不走麦城,而是转身向襄阳方向退却,率残部屯驻于荆州与魏国边境上。
那么,魏王曹操会作何反应?
是坐视关羽在吴军围攻之下军覆身亡。
或是给予援助,让这头华夏猛虎继续盘据于荆襄,以让孙权寝食难安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