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一样的百家姓故事之“陈姓”——作者:冯志亮

大家好,欢迎收看“不一样的百家姓故事”,我是北京大学姓氏文化馆冯志亮。本期节目讲一讲陈姓。

据《通志·氏族略》记载:周武王灭商伐纣建立周朝以后,派人找到舜的后人“胡公妫满”,封他在陈这个地方,就是今天的河南淮阳,建立了“陈国”。胡公满传到第九世孙陈厉公妫跃在位时,陈国内乱,陈厉公的儿子妫完怕连累自己,出逃到了齐国。为纪念故国,改姓陈,这就是陈姓最早的来源。

陈姓人口现今已经超过6000万,是全国排名第五的大姓,历史上更是名人众多。但今天要说的这个陈姓族人,他的名气可能并不是很大,然而,就因为他做了一件看似并非惊天动地的事情,却大大影响了中国的历史发展进程。

讲到这,得提到一个人,就是大家都很熟悉的中国“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袁老,袁隆平团队的杂交水稻双季亩产已经突破了3000斤,为解决中国乃至于世界粮食问题,做出了巨大贡献。

怎么讲陈姓,说起袁隆平来了?其实在中国古代有一位功绩堪比袁隆平的人物,他叫陈振龙。是明朝万历年间福建省福州市人,曾在今天的菲律宾当时称吕宋岛经商。陈振龙在吕宋岛,发现当地农民大量种植一种农作物,这种国内从未出现过的农作物,耐干旱,耐病虫害,耐土地贫瘠,在当时没有化肥农药的时代亩产能达到四千斤以上,而同时期的小麦和水稻亩产不过三百多斤。

这种农作物名叫“番薯”,因为品种不同,有红薯、白薯、紫薯等好多俗称。原产自美洲,在所谓的哥伦布发现新大陆之后,西班牙殖民美洲,并在世界很多国家进行殖民统治,菲律宾也是其中之一。西班牙人将“番薯”带到本国及殖民地广泛种植。陈振龙决心要把这个“高产新品种”带回国内,救济饥民。但“番薯”当时严禁外流,如有贩运,要受重刑。陈振龙经过反复思考,冒着巨大风险,把一根儿番薯藤缠进了拴船的锚绳中,最终躲过了西班牙人的盘查,带到国内。

在番薯进口之前,历朝历代中国人口官方数字从未超过8000万。然而,在陈振龙引进番薯之后,不到两百年间,人口突破3亿,将近占世界总人口的三分之一。有学者甚至戏称清朝的“康乾盛世”为“番薯盛世”,可见番薯的影响何等巨大。

如今培育的番薯最新品种,亩产能达到近万斤。这么高产,袁隆平还辛辛苦苦研究杂交水稻做什么,目的不都是为了让人民吃饱肚子么,干脆全民种番薯得了。番薯对于水稻、小麦来说,最大的问题,就是不易保存,极易腐烂,运输成本高。加工成淀粉的工艺又相对复杂,出粉率只有25%左右,就算蒸熟晒干儿,也必须在湿度极低、通风良好的环境中才能存放较长时间,无法作为储备粮使用,这也是番薯不能成为主粮的重要原因。

虽然如此,陈振龙也并非科研工作者,但他将“番薯”带回祖国的功绩,堪称明朝的袁隆平,我们应该记住他的名字。

好了,今天的“不一样的百家姓故事”就讲到这里,咱们下期再见。

作者:冯志亮,号渤海居士,别署集雅阁主人,河北秦皇岛人,佛教信徒。被誉为IT培训师、网络分析师、品牌推广人、姓氏文化学者、修谱师。2013年受聘为北京大学民营经济研究院与哲学系(原宗教学院)特聘教授。曾编写《百家姓寻根手册》三百余部,《姓氏填谱手册》两百余部,著有《渤海诗词集》、《姓氏溯源与民俗探究》、《怎样修家谱》、《怎样编家史》、《怎样写自传》等。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