吃货:流行的泡沫?

吃货”一词,民间早已有之,只是色彩不佳,一直树不起正面形象。世移时移,去年第一次听到“吃货”这个词,倒真有些吃惊,感觉世道变化真快,一个用得很旧的名词,竟也被改了词性,应声而变。

记得小时候,有几只兔子几只鸡几条腿这样类型的应用题,家长教了几次硬是不会,气的我妈当即骂我“吃货”,顿觉好丢面子。于是对吃货一词有极大的心里恐惧,变得十分敏感,敬而远之。当然,现在说的吃货和当年那个“吃货”是完全不一样了,有了褒奖的意思。

当下的人,被比喻成吃货,都有点小得意,好象与美食家同等。

细想起来,能当一个称职的吃货也着实不易。破缶翁先生推荐我读一下汪曾祺谈吃的文章,林林总总,知道这是一个把味道吃进骨子里的江湖人物。但汪毕竟顶级,好在小老百姓也有小老姓的情趣。

近年,吃货们扯得最多的是西南吃俗,无论什么菜肴,味道讲究一个厚重,辛香麻辣一应俱全,将你的味蕾带到最高处。

前年我到成都行走,在一个巷子口有一家不起眼的肥肠粉店,只排了三、四张桌子。店里一天用的粉,都是老板早晨新作的。店角一个灶台,两个灶眼,一个火烫粉,一个火炖肥肠。肥肠文火炜着,沸腾的热气里颤微微的动。一碗粉端上来,吃到嘴里,肠嫩粉滑,味道十分到位。大饭店,你也点一份肥肠粉,吃到嘴里总感觉有些变异,肥肠也是肥肠,粉也是粉,吃一口可又觉得肠不是肠粉不是粉的。

酒深不怕巷子深。能淘到美食,也是吃货的一个基本功吧。

在西南的街头巷尾吃的时间长了,天天面对粗瓷大碗,又觉得少了点什么,往深想可能少了一种那种精致。这让我想到广东江浙一带饮食风俗,吃其味、观其型、察其色,每一道菜从用料、刀工、火候、器具的选择都那样讲究。有的菜品,可以追溯好几百年的历史。

苏州观前街,有家叫小小得月楼的老店,创建于明代嘉靖年间。四百多年的历史烟云中,店里的上下楼梯间,走过多少名人雅士。店里从每一道点心,到保留菜品,无不透着精致,最终成为苏帮菜的翘首。今天你在店里吃上的一口甫里鸭羹,当年唐伯虎、冯梦龙,金圣叹 也许曾经品尝过。吃,终于在这里通过具象的菜品,沉淀成了文化的符号。

真正的吃货,都是厨房好手。嘴巴很叼,一般的店里不能满足口舌之快,干脆亲自上手,乐在其中。

说到这里,有人可能要说“君子远庖厨”之类。我想“吃货”的词性都能发生变化,君子们炒个菜剥条鱼也纯属正常。就像“吃货”二字,到底是流行的泡沬,还是能沉淀成一种饮食文化,要靠时间来选择一样。

“吃货”,当下确乎成了大众口中的流行用语。

上一篇:当喝茶都成为装X的手段

佳丽约你一起看细水长流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