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剧的板眼

板眼是戏曲音乐名词。传统唱曲时,每小节中最强的拍子叫做板,常以鼓板按节拍,凡强拍均击板,故称该拍为板。其余的拍子称为眼,比如一板三眼(4/4)、一板一眼(2/4),而戏曲中的摇板、流水板、快板等只有强拍(1/4),表现得是强烈情绪表述,所以只有板,没有眼。次强拍和弱拍则以鼓签敲鼓或用手指按拍,分别称为中眼、小眼(在四拍子中前一弱拍称头眼或初眼,后一弱拍称末眼),合称板眼。

一般把板和眼对应为西洋音乐中节拍的强拍和弱拍(性质其实还并不完全一样,但不妨这样理解。个人认为板眼源流以洛地先生阐释最有见地,但文繁不能引,详见《词乐曲唱》)。

京剧唱腔各种板式是京剧最基础的常识,我用曲谱标注板眼简单说明,曲谱来自《余叔岩唱片曲谱集》和《梅兰芳唱腔选集》。

【原板】,一板一眼。即:板-眼-板-眼-板-眼-板-眼... 。这是京剧各种板式的基础,故名“原”,节奏快慢适中,从容舒展。

如余叔岩《珠帘寨》【西皮原板】“刘关张结义在桃园”,节选前六句(这里举例用的几个曲谱,都是方括号中的上谱为唱腔谱,下谱为伴奏胡琴谱,小节线就是板位,唱腔谱记成0的为过门无腔。过门前奏板眼略):

注意【西皮原板】唱词每句的第一个字位于上,【二黄原板】唱词每句的第一个字位于上,末字都在板上(每句末字即韵脚,板以点韵,韵脚字落在板上是传统歌唱的常规处理)。

------------------------------------

把【原板】扩充一倍后就是【慢板】,为一板三眼。即:板-眼-眼-眼-板-眼-眼-眼-板-眼-眼-眼-板-眼-眼-眼... (三个眼可以分别称为头眼、中眼、末眼),节奏缓慢,因而得名,有大的过门和拖腔。另有【快三眼】,也为一板三眼,略快。在昆曲中还有再慢一倍的“加赠板一板三眼”。

如余叔岩《空城计》【西皮慢板】“我本是卧龙岗散淡的人”,节选首句(过门前奏谱略):

如梅兰芳《玉堂春》【西皮慢板】“玉堂春本是公子他取的名”,节选首句(这是旦角唱腔,虽也是一板三眼但整体节奏比上面老生的要慢,过门前奏谱略):

注意【西皮慢板】唱词每句的第一个字位于中眼上,【二黄慢板】唱词每句的第一个字位于上,末字都在板上。

----------------------------

【西皮二六】也是一板一眼,比【原板】紧凑,每句间没有大的过门间奏,顶多为长一两板的小垫头,据说是因起唱前有过门前奏长十二板而得名(二六一十二)。

如梅兰芳《太真外传》【西皮二六】“挽翠袖近前来金盆扶定”,节选首两句:

【西皮二六】唱词的第一个字位于板上,之下每句的第一字位于眼上,末字一般位于板上(也有例外)。另有速度较快的【二六】,有板无眼。

-------------------------------

【流水】、【快板】,【原板】放快一倍就是【流水】,【流水】稍慢于【快板】,都是有板无眼。即:板-板-板-板-板-板-板-板...,节奏快,流流下水,朗朗上口。

如梅兰芳《御碑亭》【西皮流水】“自幼父母骄生养,盈盈十五嫁王昌”,节选首两句:

【西皮流水】唱词的第一字位于板上,其后每字一般多在板的后半拍上(未必都如此),末字位于板上。

-----------------------

【散板】【导板】【摇板】,唱腔都是自由节奏,无板无眼,其中【导板】一般用于一个大的唱段开始处,犹如前导;【摇板】是所谓“紧拉(打)慢唱”,伴奏速度明显快于唱腔,颇有特色。另有一些其他板式,网络上都有简介,可举一反三。

------------------------

在京剧伴奏中,起指挥作用的司鼓,在上板的唱腔中,凡是板位都会击板,但为了唱腔的清晰,一般不再以单皮鼓打出眼(顶多会在拖腔中的眼位酌加鼓点),过门音乐又采用若干鼓套子,所以不如昆曲司鼓那样板眼都能听得清楚明了。题主可找来上面几个谱例的录音,对照着来听,并根据节奏用手击打板眼(如一板三眼,拍一下手掌表示板,击打食指表示头眼、击打中指表示中眼、击打无名指表示末眼),多听多琢磨自然能够领悟不同板式的特征。演唱中更需顾及板眼,如若节奏唱乱了,谓之“走板”。

另外,相同板式的过门主腔通常比较近似,旋律大多有鲜明的特征,题主可以找每个唱段前都标注板式的录音或视频来多听多看,听熟了,一个过门的前奏就知道是西皮还是二黄和什么板式了。

京剧二黄板式的板眼规律:

京剧二黄板式的板眼一般为:板起板落。

也就是说每一段唱词中,每一句的第一个字一定是板,由板上开始唱起,而每一句的最后一个字也是落在板上,在板上结束这一句,这就是'板起板落’。

这是因为二黄板式的唱腔设计,一般较为平和,没有太大的起伏和情绪波动,开口时设计的都是重音,也就是落在小节的强音第一拍上,所以用板来表示,句末时为了突出感情的交代,也用强拍表现,也是落在板上。下面分板式举例说明:

《洪羊洞》'为国家’二黄原板:

《文昭关》'一轮明月’二黄慢板:

二黄摇板等票友们唱的很少,这里不再举例。

京剧西皮板式的板眼规律:

西皮板式唱腔设计的一般规律是:眼起板落。

西皮唱段一般情绪表现比较强烈,旋律起伏也比较大,所以在设计时,每一句的首字一般都用弱拍起唱,也有情绪垫伏的意思,而在后面的节拍或者字符上采用重音表现,使得乐曲感情比较丰富,波动比较大一些。

比如老生,西皮三眼,节奏是中眼起唱;比如《空城计》里'我本是卧龙岗散淡的人’一段:

老生(花脸、老旦同)西皮原板是眼起板落。比如《失空斩》两国交锋一段:

(注:大家可以看到,第一句'龙虎斗’的斗字,是在眼上,但它的旋律腔是落在2上的,是板落。这个属于个别处理,还有甘露寺劝千岁一段的口字,一并列出,便于大家分析判别。)

而旦角(小生同)的西皮原板是3/4节拍的,所以也是中眼起唱。比如:《龙凤呈祥》中的'昔日梁鸿’一段。昔字是中眼,光字是板落:

西皮摇板和西皮流水唱段较多,都是强拍,作为板来处理,,没有眼。比如《淮河营》中的摇板和流水:

通过以上对京剧旋律'板眼’的简单的学习介绍,我们知道了每一句中:二黄唱腔是:板起板落;西皮唱腔是:眼起板落;板表示强拍,眼表示弱拍。

京剧唱句中的'板眼’怎么分辨?

上文介绍过:

二黄板式的板眼规律一般是:板起板落(即每一唱句的第一个字是落在板上,最后一个字也是落在板上);

西皮板式的板眼规律一般是:眼起板落(即每一个唱句的第一个字是落在眼上,一板三眼的是落在中眼;而最后一个字也是落在板上)。

那么,在每一个唱句中,还有什么规律呢?其它字的板眼怎么去知道呢?

这个也是有一定规律的,下面就说说在传统唱腔中,简单的其它字的找板眼方法:

京剧的唱词一般在作曲时都遵循几个规律:

京剧板式中,根据情绪和表现的场景不同,在设计唱词时,一般分为七字一句和十字一句;

七字一句的唱词:一般设计时,都会按照气口把一句分段演唱,比如2+2+3,正好七个字,那么在每一段的第一个字一般都是板,就是说在板上起唱,比如:《失空斩》中西皮一段'两国交锋龙虎斗’,分段为'两国’、'交锋’、'龙虎斗’三段,而眼起就是'两’字是眼,其它两段的第一个字'交’、'龙’均为板,其它类似的七个字唱段,大家可以按图索骥即可,

十字一句的唱词:在唱腔设计时,一般按照气口分为:3+3+4,正好十个字,按照上面的规律,每段的第一个字也是板,比如:《打渔杀家》中'昨夜晚吃就醉和衣而卧’一段,就可以分为:'昨夜晚’、'吃酒醉’、'和衣而卧’三段,其中'吃’'和’两个字都是落在板上。

通过这样的分析,大家可以迅速找出每个唱段的大部分字符的板眼规律,从而在演唱中,知道强弱的位置,和抑扬顿挫规律,假以时日,必然对演唱有所帮助和提高。

凡是传统戏基本都是这个规律。个别新编戏,唱词板眼规律和上述不同,但总的气口和旋律落字落腔是一样的,也是在这个规律上变化而来,以丰富唱腔,大家慢慢揣摩。

四平调、南梆子怎么找'板眼’?

京剧的唱腔板式除了基本的原板、慢板、流水、摇板等,还有两个特殊的板式,那就是:四平调和南梆子。

南梆子:

京剧唱腔体系为板腔体,以皮黄腔体为主,但京剧在发展过程中,广采众长,吸收了很多地方的剧种声腔,作为京剧声腔的素材,经过历代艺术家的加工改编,使这些声腔与皮黄声腔更加和谐,融为一体,丰富了京剧的声腔。

南梆子不属于皮黄腔体,属梆子声腔,后借鉴到京剧中广泛应用。因为南梆子与京剧的西皮唱腔很接近,所以胡琴伴奏南梆子与伴奏西皮的定弦一样,定63弦。在京剧中的南梆子唱腔,只有导板和原板两种板式。南梆子唱腔委婉优美,适于表现细腻柔美的情致,所以在京剧的传统剧目中,只有旦角和小生两个行当才有南梆子唱腔,其他行当没有这个板式的唱腔,只有在京剧排演新编历史剧和现代戏后,才有过尝试。

南梆子既然是西皮板式衍生借鉴出来的,那它也会遵循西皮的板眼规律:眼起板落。

再说说四平调:

京剧在发展中,历代艺术家为了丰富二黄声腔的腔调,加入了平板二黄,它是从安徽青阳腔的滚调发展变革而成,在京剧传统剧目中除了花脸行当外,其他各行当均有四平调唱腔。四平调唱腔与二黄原板相近。四平调的板式不多,只有原板、慢板两种板式,比如《游龙戏凤》中,就是用的四平调的原板;再比如《贵妃醉酒》中用的四平调的慢板。而这两种板式的旋律基本相同,只是节奏和行进速度上有别。四平调的唱腔和节奏的变化甚为自由灵活,不管多么复杂和不规则的唱词都可以用四平调来演唱,

京剧的'四平调’是属于二黄板腔体系,所以它的板眼规律基本遵循二黄的'板起板落’。

京剧散板、导板怎么处理'板眼’问题

在京剧音乐的运用上,我们习惯将每一小节的强拍叫做“板”(因为在伴奏中,鼓师都要击上一下檀板);而将除强拍之外的每一拍(包括弱拍和次强拍)都叫做“眼”。所以在京剧界中,“板眼”就是“节拍”的同义词。

凡是有“板眼”的唱段(即有明确节拍的唱段),就叫作“上板”的唱段;在演唱中从自由节拍到固定节拍的转变,就叫作“上板”(即加上“板”的节奏的意思)。演唱时节奏自由的唱段则叫作“不上板”的唱段。

不上板的京剧板式有'导板’和'散板’两种。

散板的导板的特点:

“散拉(打)散唱”和“紧拉(打)慢唱”都是指“不上板”的唱法。

散拉(打)散唱指京胡的伴奏是“散”(自由节拍)着“拉”的、鼓板的节奏是“散”着“打”的,演员的唱腔也是“散”着“唱”的。也就是伴奏与演唱都是自由节拍的。

当然这种唱法一定要求要有“心板”,即所谓演唱上的“散板不散”或“散板要准”(即要唱得紧凑、有分寸、有内心节奏)。而决不是毫无节奏规律的任意“自由”演唱。

既然是不上板,所以,京剧的'导板’'散板’是没有具体的板眼的,但是一定要有心板,不能唱的太散,它的每一句一定是有紧有松,抑扬顿挫分明,不能唱成一倒汤。而这种节奏的控制完全看演唱者的把握和水平,也体现了演唱者的素质,所以京剧界有'说没板眼的段子最难唱’的说法。

(0)

相关推荐

  • :说说京剧的散板和摇板

    说说京剧的散板和摇板.     散板和摇板,本来不是一个问题,因为它们真的好学.好唱.好拉,在京剧唱腔的板式中并不占重要位置.所以真正关心和研究它们的人并不多,当然研究成果更少,纵有,或语焉不详,或抄 ...

  • 京剧锣鼓:[仓大乙]

    长按二维码,即可购买 (摘自王 硕<京剧锣鼓知识与学习>) [仓大乙]   这一讲,介绍另一个作为[原板].[慢板]唱腔开头的锣鼓点-- [仓大乙].之前,我们谈过[原板].[慢板]的一个 ...

  • 戈宝栋:何谓京剧的“板眼”?

    何谓"板眼"? 对京剧感兴趣的人,喜欢学唱几段京剧,自我陶冶心情.但是常常为找不准"板眼"而烦恼,觉得"板眼"很神秘,难捉摸.其实并非如此! ...

  • 想要弄懂什么是京剧的板眼?赶快看过来!

    在谈到京剧的音乐时,常常要提到几个京剧界常用的词汇"板眼"."上板"."紧打"."散唱"等等,其实,这些都是涉及京剧音乐 ...

  • 京剧板眼科普

    最近入坑京剧,也想学着自己唱唱,但是由于莫得老师教......所以依.靠网络,发现了一篇比较好的文章,我看的挺明白的,转载到这里,侵删.文章原作者京剧,转载稍有改动 节拍即是板眼.不知是不是可以这样认 ...

  • 史若虚:几个京剧板眼的名称

    王瑶卿先生 几个京剧板眼的名称 史若虚 记得王瑶卿先生在世的时候,他给几个学生说<女起解>的唱儿.当说到"低头离了洪洞县, 将身来在大街前-- "时, 他说" ...

  • 通过《空城计》说说我对京剧板眼的认识

    <早安京剧>系列公众号,全天候陪您赏玩京剧-- (内容来自网络) 退休后学唱京剧段子,发现难度比预想要大很多,最大难点是节奏(板眼).为了掌握好节奏,我先是努力记谱子,后来又开始关注节拍, ...

  • 京剧板眼中奇妙的“哒哒朴”

    (文:戈宝栋) 通常2/4.4/4所标的符号是指每小节中包容的是四分音符为一拍的两拍或四拍,这一拍的时值为大约一秒钟(或多或少).这种速度为中速,通常是京剧中[原板]的行进速度,或者是老生[快三眼]的 ...

  • 为什么唱京剧要讲究板眼?

    (文:戈宝栋) 回想六十多年前,我就爱上了京剧,跟唱片学了几段唱,很得意!什么板眼不板眼,跟唱片上差不多就满足了.后来年纪大了起来,听说,有板眼怎么回事,也没有在意.后来又有人说我唱的没有板眼,我有点 ...

  • 京剧的“死腔活唱”最能体现“板眼”与“尺寸”

    (文:申洋洋) 在京剧唱腔中,在一个短短的乐句里,敢于把前后两段分为两组尺寸不同的唱腔,用来表现两种不同情绪的对比和转化,并具有情绪转化上的承前启后的作用,而且用得恰到好处,了无痕迹,是一项很有创造性 ...

  • 详解京剧板式中的板眼

    长按二维码,即可购买 板眼是中国传统音乐中用以控制节奏的单位,一般把板和眼对应为西洋音乐中节拍的强拍和弱拍(性质其实还并不完全一样,但不妨这样理解.个人认为板眼源流以洛地先生阐释最有见地,但文繁不能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