泪痕春雨漫评明朝历史(八十九)明孝宗是个好皇帝

(八十九)明孝宗是个好皇帝

说起明朝的历史,我们常常有一种感觉,那就是皇帝大都对帝国极端不负责任;宦官更是想法的祸害帝国;而官员们,却是舍身忘死的关心帝国。
其实呢,这就是官僚集团控制话语权的结果。所以,历史就写成了这种好人与坏人、正义与邪恶大战的故事。
对此,我小时候非常相信;等我长大了,越来越感觉,这不就是扯呢嘛!
总的来说,帝国就是一块大蛋糕,大家上窜下跳,就是在争夺利益。
皇帝、皇族自然不是什么好鸟;权贵、宦官更不是什么好鸟;问题是,官员、缙绅它也不是什么好鸟啊!
总的来说,他们都同属既得利益集团;在他们的压榨下,底层老百姓只能在温饱线上来回摇摆;在他们的侵蚀下,帝国政府的公共职能,只能半死不活的维持着。
为什么会这样?大家那是狗咬狗一嘴毛!大家都觉得,自己是清白的,都觉得,自己是为国为民的。其实呢,谁也没有什么清白可言。
成化帝被人们各种非议,原因非常简单。
那就是他重用宦官集团,明显侵犯了官僚集团的利益。
明孝宗上位后,就吸取他老爸的教训,开始压制宦官集团,并且相对放纵官僚集团了。
从大道理上看,明孝宗绝对是个好皇帝。
第一、他愿意经常上朝。
第二、他不重用宦官。
第三、他性格温和。
第四、他免税最多、赈灾款拨的最多。
但是,当我们从现实的角度去看历史,也许就是另一回事了。
我们常常有一种错觉,那就是皇帝不上朝,就是躲在后宫花天酒地去了。
其实呢,皇帝不上朝,只是意味着,皇帝换了一个办公地点,和宦官集团办公去了。
这才是问题的关键!因为这意味着,官僚集团参与决策的权力,就在无形之中,被皇帝剥夺了。
对此,官僚集团自然要哭天抢地了。
我们常常有一种错觉,那就是宦官集团是邪恶的化身;而官僚集团是正义的化身。
问题是,处于皇帝的角度会这样认为吗?估计不会的!
最经典的就是,崇祯皇帝刚刚上位,一心按大道理治理国家,于是全面压制宦官集团,结果却发现,没有了宦官集团的制约,整个大明帝国,就好像没人管了一样;于是他又全面启用宦官集团了。
更经典的还在于,崇祯皇帝临死前,充满恨意的说,官僚集团没有一个好东西,全是王八旦!当然了,崇祯皇帝的说的话,比我说的要文雅,但显然比我所说的更严重。因为崇祯皇帝说的话是,文官个个可杀!
总的来说,皇帝经常上朝、不亲近宦官,就等于把权力的天平,倒向了官僚集团,官僚集团自然会一个劲的称赞他了!至于皇帝是不是称职,这个真心说,并不重要。
政府的政令,怎么才算是合法的?
在官僚集团看来,必须得由官僚集团起草、修订,由皇帝最终确认,再由官僚集团发布,才是合法的政令。
因为只有如此,才能保证官僚集团拥有决策权力。
在皇帝看来,这不是扯呢嘛。
因为在皇帝看来,只要是皇帝下发的政令,它也是合法的!因为不管从哪个渠道下发的政令,只要有皇帝签章,它也是传说中的圣旨啊!
更主要的是,所谓官僚集团代表正义,宦官集团代表邪恶,这不是扯呢嘛!
我们常有一种错觉,那就是皇帝不上朝,肯定就是啥事也不管了。
如果真是这样的,那官僚集团岂不是要高兴死了?因为这就等于没人管他们了。
也许有人会说,皇帝不上朝,并不是任由官僚集团自行处理事务,而是意味着,整个政府的工作,就因此停摆了。
还真不是吹牛X,我小时候看到这种内容,就觉得它不可思议。因为,明朝的一些皇帝,常常是几个月、甚至几年、十几年的不上朝。如果皇帝不上朝,就是政府工作停摆了,那大明帝国怎么可以一直长久维持运行?
其实呢,皇帝常年不上朝,只是意味着,皇帝彻底否定了官僚集团的工作。
换而言之,皇帝遇事,都懒得和他们商量了,而是领着宦官集团,在皇宫内处理。
在这种背景下,整个官僚集团呢,就彻底沦为了执行机构。换而言之,帝国的重大决策,与他们无关了。他们的工作,就是等着皇宫里传出各种圣旨,然后,负责执行就可以了。
当然了,他们也千万不要试图在执行环节中任性胡来。因为,宦官系统的监察机构,也不是吃白饭的。
大家痛骂皇帝不上朝,其实和痛骂皇帝重用宦官,并无本质区别。
只是痛骂皇帝不上朝,显得更理直气壮。因为模糊了许多内容之后,人们很容易感觉,皇帝不上朝,就是躲在宫里混吃等死、花天酒地。
皇帝为什么会这样操作呢?
只要我们看看崇祯时代的历史,大约就可以知道了。
看着崇祯皇帝上朝时,被朝臣象傻子一样的玩来耍去;被朝臣用各种装X大道理堵得语无伦次;我常想,一个皇帝得多大的耐性、毅力,才会天天坚持上朝啊?
事实上,如果崇祯皇帝不怕官员制造舆论抹黑他,也会躲在后宫,连面都不露了。
换而言之,我是你们可以用装X大道理,随便挤兑的人?你们就用这种态度,和我讨论军国大事,就是浪费我的时间精力。
因为大家讨论问题时,你装完了X,他再装X;你扯完一通大道理,他再扯一通大道理。关键是,有人提点切合实际的建议,马上就有人用大道理来扯淡,甚至用大道理上纲上线,你说能解决啥问题?
许多时候,官员的奏章进入皇宫,皇帝都采取留中不发的态度。换而言之,官员的奏章进入皇宫后,就好像石头沉入了大海。
并不是说,皇帝从来不看这些内容;因为这一切,只是皇帝的一种态度!换而言之,你们扯来扯去,就是满纸的装X大道理;你们扯来扯去,就是用冠冕堂皇的大道理,追求自己的私利罢了。所以,你们写的奏章,我看一看就可以了,具体我会怎么做,不用你们来管。
总的来说,官僚集团都喜欢天天上朝的皇帝,因为皇帝天天上朝,才意味着皇帝承认他们的权力、地位;更尊重他们的权力地位。
有时候,皇帝愿意这样做,很大程度上,只是顾及自己的脸面。毕竟,皇帝经常不上朝,难免会被官员集团控制的舆论无限丑化。
而且拿大道理去说,皇帝经常不上朝,他就是不应该啊!
当然了,崇祯皇帝虽然天天上朝,但是崇祯皇帝太过心狠手辣;所以,官员们看到崇祯皇帝天天上朝,那是又高兴、又害怕。
因为崇祯皇帝一个不高兴,就对官员大打出手。
明孝宗呢,显然比崇祯皇帝好多了。因为,明孝宗很温和,很少对官员大打出手。
一个皇帝,愿意亲近官僚集团,还永远是一副温和的态度,自然会受到官僚集团的好评。
明孝宗受到大家好评,还有一个重要的原因,那就是大家希望他拨款时,他通常都非常痛快。
说得具体点,官员提到赈灾、免税的事;明孝宗通常总是欣然答应!
这种事,拿到哪里去,也是高大上的很啊。
问题是,皇帝赈灾、减免税收的结果是什么?这个很难深入分析,因为深入分析,难免会让人感觉,心里太阴暗了。
因为,怎么说呢?
许多灾害,通常都有人为的因素。如果换一个皇帝,难免会派人调查一下。
第一、是不是官员,为了方便贪污腐败,就虚报自然灾害。然后让政府拨款、免税;从而侵吞赈灾款,或是截流地方赋税。
第二、当地的赈灾储备粮,是不是被人挪用、侵吞了?否则,怎么一有灾害,就要中央政府拨款呢?
第三、是不是因为权贵、官员、缙绅,拥有大量的土地,却不交税,而把相关赋税都转嫁了底层老百姓。所以,老百姓遇到很小的灾害,就会难以生存。
面对这样的皇帝,下面的官员,难免会骂他就是个王八旦,因为救灾如救火,你他X的,却能想起这么多的事?你还叫人呢?
所以,就算皇帝心里有这种想法,通常也会扯一通大道理。总而言之,救灾如救火,你们呈报什么呢?直接开仓就可以了!如果本地粮储不够,就调邻县的;而且,中央政府的拨款,也马上就会到位。
问题是,皇帝的态度非常高大上。但是,行动却通常并不给力;甚至连个具体的批示都没有。
总而言之,皇帝虽然答应了拨款,但是你到了具体部门,具体负责人通常,都是一句话,我们现在的经费,实在太紧张、太紧张!
面对皇帝这种玩法,官僚集团虽然也想骂皇帝是个王八旦,但是也不知从哪里说起;因为从表面上看,皇帝就是一个好皇帝啊,只是下面的官员不配合啊。
而明孝宗呢,通常那是说干就干。
一方面,他会说一些高大上的话,另一方面也会大笔拨款、免税。
面对这样的皇帝,官员自然是一个劲的来拍手称赞了。
这就好像,有一个公司主管,面对下面的拨款申请,只要理由足够高大上,简单审批后,马上就拨款。
这种做法,对不对?我们很难说。但是有一点可以肯定,下面的人,肯定会夸他的。
总的来说,在官僚集团眼中,明朝的历代皇帝中,除了二祖、仁宣之外,就数明孝宗最好了。
因为,太祖、成祖、仁宗、宣宗是帝国上升期的皇帝,所以大家再吹明孝宗,也不敢让他与这四个皇帝相比。
毕竟,明孝宗时代的整体政绩,在那摆着;不论从哪个角度,它也拿不出手啊!
关键是,明孝宗的小舅子贪污腐败的半公开化,明孝宗也只是说了又说、劝了又劝,或是骂了又骂,就是不动真格的。
抛开各种带着有色眼镜的观点,明孝宗比他的父亲;很难说有什么太好的表现;也更难说,他干出了什么成绩。
与他的儿子相比,也是如此的。
他们都是守成的君主,他们在位期间,都保证了大明帝国的稳定与统一。你可以说,它此时已走向了衰败。但是它显然距大明帝国的灭亡,还有很遥远的距离。
毕竟,明孝宗死时,大明帝国距崇祯皇帝上位,也还有100多年的时间。
明孝宗的统治,总体来说,倾向于柔弱;而且还有很多弊端。
所以,他儿子明武宗上位后,帝国的政治,瞬间充满了杀气。
欢迎大家关注下一节 立地皇帝刘瑾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