色诊

色诊:辨色诊察

色为气血之所荣

面为气血之所凑

气血变幻,色即应之

色之最著,莫显于面

面部

诊察方便,经验丰富

故望面色,在色诊上

几乎取得,代表地位

成为临床,诊察重点

面部色诊

论述虽多

提纲挚领

切合实际

却非易事

理论紧密

结合实践

面部色诊

运用方法

提出较为

系统见解

根据文稿

随师所学

就该方面

学术思想

临床经验

初步总结

1.察色须分:

色调、色泽与色位

望面色观察

色调之:

青、红、黄、白、黑

分辨

色泽之:

明晦、泽夭、

浮沉、聚散

色位之:

上下、

内外

等差异

因别色调

只能知其

六气偏性

五脏偏亢

而察

色泽与色位

关乎:

病机之虚实

病所之浅深

病程之远近

病势之进退

一般方法

色泽方面:

分明晦可辨轻重

分泽夭可观胜败

分浮沉可知深浅

分聚散可测远近;

色位方面:

分上下可知病处

分左右可别气血

分内外可辨进退

色调方面:

五色

既有五脏之分

又有六气之辨

1.1

色分,明晦泽夭

病别,轻重胜败

色有光泽

光明无形

属阳主气

润泽有象

属阴主血

气分浅,血分深

阳易复,阴难填

病色光明,阳气未困

色见润泽,阴血未伤

此病必然,浅在阳分

气血未受,太大妨碍

其势较轻;

色现晦暗

阳气被困

阴血受累

故病必重;

救治得当

正气尚且

有望调复;

再失润泽

而现枯槁

阴血已耗

病必难复

邪胜正败

不只关乎,病势轻重

而更关乎,生命安危

临床事实:

光明未有

不兼润泽

正能胜邪

病必较轻;

晦暗枯槁

未必相兼

前者主,邪实太盛

后者主,正虚太深

皆候病重;

一旦

晦枯相兼:

邪胜正败,之机显露

病易走向,死亡转归

1.2

色分,浮沉聚散

病别,浅深远近

色为,气血之华

病则,必随气血,之出入利滞

而有,浮沉聚散,的相关表现

浮沉乃就色在

皮肤浅深而言

色浮即为

着色浅薄,而于肤上

正气尚能,与邪相抗

仍能照常,运行外达

说明,病邪表浅

尚未,内扰气血;

色沉即为

着色深厚,而于肤下

即是正气,不能抵抗

已经难以,自求外达

病邪深入

气血出入

已受影响

色之浮沉

脉之浮沉

实出一理

聚散乃就色在

面部分布而言

远近者,病程久暂

色散:

色气弥漫布散

没有显著边际

常属

初感病邪

尚在气分

邪入未稳

其势必然

飘浮不定;

色聚:

色素团聚一处

隐有固定界限

常属

抱病已久

渐及血分

必须相结

有形之物

势必固着

而有定处

以其说,可测知,病之久暂

毋宁说,可鉴别

病,之有形无形、

气血之流散滞结

1.3

色为,上下内外

病别,高下中外

色变于面

有泛于全部

有偏着局部

病之浅者

色变应于

无形邪色

色散漫无定

而与分部

关系不多

病之深者

色变应于

有形脏器

色沉着抟聚

有比较显著

的分布关系

色位的分属

相似于寸口

脉位的分部

即根据:

上竟上、

下竟下、

外亲外、

内亲内

的法则

与内脏躯体

有大致如下

的映射关系:

自额

而下阙上

厉首(面)、

咽喉之部分

阙中循鼻

而下鼻端

属肺心肝脾肾

五脏之部分

自目内眦挟鼻

而下至承浆

属胆胃

大肠小肠

膀胱三焦

六腑部分

自牙车而斜下颐

属股胫足之部分

(《内经知要》)

大体形成:

上病候上、

下病候下、

脏候中央、

腑候两侧、

形骸候边缘

的分属关系

另外

面色还有

左右分部

临床确有:

左右浓淡偏胜

左右

互相蔓延、

互相转移

的事实

此均可以

左为血分

右为气分

由血及气、

由气及血

的规律

加以运用

如:

女子内伤

血分病多

肝经血热,往往

左颊偏红

男子外感

气分病多

气分有热,往往

右颊偏赤

至于有病

虽入某脏

其色

不现于本部

而现于他部

此仍生克关攸

须以分部

加以分析

2.

五色须分

五运六气

以五脏

应五运

而有五色

皆现于面:

青为肝木

赤为心火

黄为脾土

白为肺金

黑为肾水;

六气太过为淫

也影响气血

而色为之变

这两种

主病意义

并非矛盾

实有浅深之别

经有常色

络变无常

经之常色:

心赤

肺白

肝青

脾黄

肾黑”

络之变色:

寒多则凝泣

凝泣则青黑

热多则淖泽

淖泽则黄赤

经深络浅

五运之质

内应五脏

病之深者

循经脉

而表现

真色;

六淫之气

外犯气血

病之浅者

即随络脉

表现病色

因此

五色偏亢

虽能分候

五脏之病

必是重病、久病

病势已经深入到

五脏本质的境地

才可能出现

“脏真”之象;

外感初病,先犯络脉

内伤未深,先扰气血

病尚轻浅者

尽管出现的

还是五色变化

但是它反映的:

不是五脏的本质

而是六淫与气血

此类现象

临床上面

十恒八九

不可不明

例如:

外感之邪,

寒色常滞,气血为之不扬;

湿色常黄,气血为之化浊;

热色常赤,气血熏蒸灼然;

风则视所挟之寒热不同,而为淡为红;

湿亦视所挟之寒热不同,而或明或暗;

热极化火,深入血分,则赤肿急;

寒甚湿毒,深入血分,则或青或黑

如果内伤

正虚有邪

其所显略

有所异同:

阳虚气弱者:

有风则青白

有寒则淡白

有湿则萎黄;

阴亏血少者

火热则颧赤

内燥则色枯

3.五脏

主色须分

平病生死

五脏应主五色

始于生理

非独病理

不过平人

五脏调和、五色调匀

即显平人,淡黄隐红之色

然常人

也有脏气

禀赋之偏

而成五形

(注:金木水火土“五形之人”)

偏色之象

病入

五脏失调,轻重不同

而有病色,生死之异

五色偏胜

平病生死

差异之大

不能不别

五脏平色

正如经曰:

生于心则如缟裹朱

生于肝则如缟裹绀

生于脾则如缟裹栝娄实

生于肺则如缟裹红

生于肾则如缩裹紫

缟,素帛白绸之类

如裹者

朦胧光泽

合而不露

此乃

五脏安和、

气血无乖

所生之色能为:

胃气之黄色、

皮肤之白色

所掩护也

五脏病色者

不仅五色有偏

而且必因病变

影响胃气冲和

不能包裹内含

彰然暴露于肤

经曰:

色青如翠羽

或赤如鸡冠

或黄如蟹腹

或白如猪膏

或黑如乌羽

又如经曰:

青如草兹

或赤如血

或黄如枳实

或白如枯骨

或黑如煤烟

皆呈病色

独亢不藏

前五色

虽然暴露

但是尚能

光明润泽

气血俱存

故为病中

主生之色;

后五色

不仅暴露无遗

且皆沉晦枯槁

气失光明,血失润泽

两者俱亡,真脏色见

故为病中,主死之象

含蓄明润,平人正色

暴露明润,病中生色

暴露枯晦,病中死色

色泽为鉴,简便精当

4.

察色须知

动态进退

观察面色:

即要知其,一定征象

还要究其,变动趋势

由此乃能够

察病于机先

把握其进退

如:

色之,由显而晦

或者,自浊而清

则知,邪有由外入内

或者,自里达表之机

又比如察色

之上下内外

以其反映,具体病位之所在

不如显示,病变动态之趋势

临床意义,更为突出而可靠

尤对,湿邪为病

色现,沉浊晦滞

可根据色素

之上下内外

的移动趋向

测定它的

发展情况

究竟是“病益甚”

或者是“病欲已”

即色素

从外向内:

自外入里

由轻而重

从内走外:

自里达表

由重而轻

因为人身

上清下浊

清灵之区

不易容邪

面部色素

逐渐下行

云雾降散

病邪退却

故可预测

它的好转;

反之表现

自下上行

病邪即从

浊阴地带

逐渐上冲

自然不是

良好征象

5.

察色须能

综合变通

色调、色泽、色位

虽各有特征

而各候其病

彼此之间

本是统一

互有关联

言虽当分

用则当合

这样才能

互相启发

由常达变

仅就,五色而言

每因,六淫相兼

而有,混杂之象

如:

风挟寒则淡青

风挟热则隐红

湿挟寒则淡黄暗滞

湿挟热则黄赤垢腻

凉燥,则薄而枯滞

温燥,则隐红急薄

色泽色位而言

常因病机病位

以类相似

而有关系

病之浅者,色多浮薄

薄多清明,清多弥散

散漫不定,分部不确;

病之深者,色多厚沉

沉多暗滞,滞多抟聚

聚有界限,分部较显

色调、色泽与色位三者之间

候病

虽有侧重

但因病理

整体关系

就会彼此

互有变通

比如:

颜色侧重病因

但是又有:

淡微主虚

浓甚主实

之常例;

色泽侧重病机

但是又有:

明亮多关乎,风、热阳邪

暗滞多关乎,寒、湿阴邪

湿热熏蒸,而黄明如桔子色

寒湿沉着,而黄晦如烟熏色

等大致倾向;

色位侧重病位

但是又有:

满面充斥,主邪盛正实

(阳明实热,面合色赤)

局部暴露,主正虚邪贼

(肺肾虚热,两颧潮红)

等一般趋势

再者

病有常变

症有真假

色诊亦然

寒邪外来,郁阳挟热

面赤缘缘,怫郁不彻

阴盛格阳,面赤足冷

热深厥深,面青唇红

此皆色中之变

有色无气

(光泽)

不病命倾

有气无色

虽困不凶

强调光泽之重要

但是又有

暴感寒湿、

郁遏太甚

初病即见

晦滞之色

久病神散

反现浮光

虚劳瘦削

临近死亡

而现锡光

阴虚火旺之肺疾:

其阴

被逼外泄

油光满面

皆为反常

皆为假象

色症合参

细致观察

则能发现:

变中仍有,常理贯通

假象仍有,真迹流露

另外指出:

新病脉夺,其色不夺;

久病色夺,其脉不夺;

色脉不夺,新病易已;

色脉俱夺,久病难治;

善色不病,于义诚当;

恶色不病,必主凶殃;

正病正色,为病多顺;

病色交错,为病多过

有据之言

临床若能

冷静耐心

观察验证

自能发现

其中道理

如有不少

内在痼疾

(癌瘤、心血管疾病之类)

有长期潜伏

或潜在发展

的前期过程

此时临床

并无显著

痛苦病症

但很早的确会出现

不良的病色或病脉

然往往不会引起足够重视

待到病症暴露或体检发现

多属中、晚期而疾重难返

临床应用色诊

如同脉诊一样

不能急功近利

只求一时之验

而应注意:

客观纪实

多方求证

否则不能

真正领会

《内经》

能合色脉

可以万全

平病生死

重大界限

长远预后

甚至会陷入

“脉是假的”

“色不可靠”

观念的误区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