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国兴:八目重修身
· 文化范儿 出品 ·
文化范儿,文化人的家,读出精彩,写出温暖。
八目重修身
温国兴
在儒家典籍《大学》中反反复复强调的“八目”即:平天下、治国、齐家、修身、正心、诚意、致知、格物。在这八目中最为重要的是修身,正心、诚意、致知、格物是为了修身,修身后才可能实现家庭和睦、亲善,进而达到“治国”、“平天下”的根本目的。这是孔孟之道中“仁政”思想的集中体现。剔除这些思想中的封建主义糟粕,其合理的成分在今天看来还是有一定积极的教化、引导、劝善作用的。
“治国”、“平天下”是儒家的最高理想,为了实现这一崇高理想,就要从细微处入手。《道德经》上说:“天下大事,必作于细”就是这个道理。在讲“八目”之前,《大学》先讲了做事要讲究次序的道理:“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矣。”如果一个人在毫无修身基础的情况下就想要“治国”、“平天下”,那简直就是痴心妄想。明白了这样的道理,才能一步一步地走上“治国”、“平天下”的康庄大道。
那么如何通过修身来达到“治国”、“平天下”的目的呢?《大学》给出了基本的路线图:“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
这段话的意思是:古时候,要在天下发扬光明德行的人,先要治理好自己的国家。看来我们的古人已经有了天下大同的宏伟愿望。而要治理好自己的国家,先要使自己的家庭和睦、亲善、稳定。家庭是社会最小的细胞,家庭是人赖以生存和发展的港湾,家庭也是社会稳定的基石,一个稳定的家庭可以使家庭成员更加安心地去从事各自的事业。齐家,是检验一个人对环境的适应能力的基本要求,也是检验一个人对社会、对人生态度的重要标尺。一个连自己家庭问题都没有处理好的人,很难胜任管理一个团队进而治理好国家的重任。古人用这种以小见大的方式去观察一个人能力是很有道理的。
进一步说,要安定好自己的家族,就要修养好自己的品性。在家庭这样一个社会细胞中,最容易暴露一个人的真实性情。一个品行不正派的人,很难得到家庭成员的认可,其家庭生活就不会和谐。古人强调修身从家庭做起,这是做任何大事的基础和前提。为修养品性,先要端正自己的心思,所谓思无邪,而那些整天想些歪门邪道的人,不会有好的品性。要端正心思,就要使自己的意念真诚,诚心诚意地做人做事。而要做到意念真诚,必须有正确的认识,而正确认识是来源于对客观事物的精准的把握,对一个事物由表及里深刻的认识,即穷究物理。《大学》就是这样一环扣一环,环环紧扣修身这个主题,围绕着修身提出了整体解决方案。《大学》中对于修身不仅要求一般人做到,要求天子也要做到,这在封建社会是难能可贵的:“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其本乱而未治者否矣。其所厚者薄,而其所薄者厚,未之有也。”
刘少奇同志在《论共产党员修养》这部著作中指出:“革命者在革命斗争中的主观努力和修养,对于改造和提高革命者自己,是完全必需的,决不可少的。”他还说:“无论是参加革命不久的共产党员,或者是参加革命很久的共产党员,要变成为很好的政治上成熟的革命家,都必须经过长期革命斗争的锻炼,必须在广大群众的革命斗争中,在各种艰难困苦的境遇中,去锻炼自己,总结实践的经验,加紧自己的修养,提高自己的思想能力,不要使自己失去对于新事物的知觉,这样才能使自己变成品质优良、政治坚强的革命家。”中国共产党在其成长过程中,正是注重了不断提高党员的思想觉悟,加强党员党性修养,才使我们的党成为领导中国革命和建设事业的核心力量。我们在现实生活中看到,那些受到人民群众拥护和爱戴的优秀共产党员,无不是修身的典范,他们时时处处以共产党员的标准来要求自己,严格约束自己的言行,吃苦在先,享受在后,成为人们学习的榜样。刘少奇同志曾经严肃批评说:“有些党员受不起成功和胜利的鼓励,在胜利中昏头昏脑,因而放肆、骄傲、官僚化,以至动摇、腐化和堕落,完全失去他原有的革命性。”这样的所谓党员已经丧失了共产党员的本性,如不通过加强修养,改正错误,是终将被清除党的队伍的。
《大学》中强调修身是为了“治国”、“平天下”,退一步来说,我们一般人也许没有“治国”、“平天下”的大任,即便如此,为了自己个人生活的幸福,也要从格物开始,通过致知、诚意、正心达到修身的效果,营造一个和谐、温暖的家庭,不亦美哉!这样看来,修身对于我们每个人来说,都是必要的。
欢迎在留言区内评论
文化范儿,文化人的家,读出精彩,写出温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