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柏松|绘山水天然雄浑,画动物情趣盎然

宋柏松,1953年出生,浙江杭州人。现任江南书画院院长,国家一级美术师,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中国文化部华夏文化国画院副院长,中国艺术市场联盟主席团成员,浙江省文史馆馆员,浙江省政协书画画友社理事,中国美术学院客座教授,中国作家画院浙江分院副院长,方增先艺术研究院导师,浙江杭州美术职称评审委员会评委,绍兴市美术馆馆长。曾由北京荣宝斋出版社出版《荣宝斋画谱——宋柏松(山水、花鸟部分)》、浙江人民美术出版社出版《宋柏松画集》、西泠印社出版社出版《宋柏松动物画小品集》《怎样画猫·猴》等画集和专著。传略编入《世界名人录》《中国美术家名典》《中国当代传世名画集》《百年中国画精萃》《百年书画》《中国画四大精英》《中国山水十大家》《中国画十大名家》《当代美术全集》等上百部辞书与画集。作品多次入选全国及国际性美术展事并获奖。部分作品被北京天安门城楼、中南海、世界银行总部等国内外高层机构及众多国内外美术馆注册收藏。

宋柏松是著名国画家,擅长山水画和动物画。观他的山水画,树石勾连,绵延不绝,气势磅礴;看他的动物画,神态可爱,栩栩如生,各具情趣。

树石不分家,独创江南山水新画法“杂木皴”宋柏松小时候就喜欢画画。父亲当时在浙医大讲义绘图室工作,从事教材的图文绘制和抄写,写得一手好字。受父亲影响,宋柏松从小就对书画产生了浓厚的兴趣。1970年文革中,初中毕业的宋柏松响应号召去了浙江建设兵团,在农村一待就是8年。虽然条件艰苦,但有机会面对大自然实时写生,也为他日后的创作带来用之不尽的绘画素材。宋柏松青少年时曾得中国美院教授朱恒、陆俨少等名家亲授。在整个学画过程中,他选择性地吸收了李可染先生的浓厚与光感,傅抱石先生的灵动与朦胧,陆俨少先生的动感与气势,朱恒先生的苍茫与质朴。特别是陆俨少先生的笔墨技法和朱恒老师的创作理念,对他的绘画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宋柏松在山水画创作中的树石画法上,师从朱恒老师“树石不分家”的主张。经过长期观察,他认为北方山水石多树少,适合树石分家之画法,而江南山水植被好,宜以树石不分家之法绘之。为此,经过多年在笔墨技法与构图造势上的探索、研究,宋柏松逐渐形成以树皴石、以石衬树、树石同勾互皴的手法。这一笔墨与构图的创立,给人带来江南植被茂盛、树石繁杂的艺术效果,得到业内众多专家和评论家的称赞和肯定,并把他的这一创作技法归纳为江南山水新画法——“杂木皴”。评论家顾汉昌认为宋柏松的山水作品从早期的表现阴柔美转变为后来的阳刚美,呈现出一种全新的面貌:“笔致丰润苍厚,画面雄浑朴茂,雄伟中见空灵。尤其是他的丈二巨作,远观烟岚苍茫,近视则笔墨精致,清丽秀润,一幅幅大山大水承载了中华民族博大恢弘的气概和精神。”这也是宋柏松对艺术求新探索的一种见解:“画家贵在勇于自我挑战,不断自我超越。这个自我超越就像蛇的蜕变,蜕一次壳,长大一圈,成熟一步,画家是在'蜕壳’中成熟起来的。”自幼结缘动物,已连续3年举办“十二生肖画展”在第二届文广·艺庐雅集上,宋柏松现场画了一幅《旺崽来也》,小京巴紧盯着一丛兰花,寓意“狗年旺福”;又画了一幅《战斗前夕》,画的是三四个月大的“萧山大种鸡”,尾巴还没长出来,但已经斗志昂扬。

喜欢画动物画,和他的生活经历有关,由于从小与祖辈生活在山区农家,得以接触各种小动物。孩童时父亲工作的浙医大因教研所需,专门饲养用于实验的动物,除了猛兽,基本各种动物都养,这也让他得以有机会观察各种动物的生长和习性。从小到大,宋柏松养过各种动物,鸡鸭鹅,猫狗猴,猪兔羊,尤其喜欢养小动物的幼崽,还养过松鼠、小白鼠、鹩哥等,“十二生肖的动物大部分都养过,除了我们没有见过的龙和猛兽老虎”。

画在前,养在后。宋柏松从小用白描和速写的方法学习画各种动物。出于观察的需要,自己家里的小动物也几乎没有中断过,“画动物,就必须了解动物,观察它们的习性、结构、神态、动态等”。由于画动物在业界的影响越来越大,从羊年开始,宋柏松已经连续举办了3年的“迎新年十二生肖动物画展”,从百猴图到百鸡图再到百狗图,画展每年春节前在杭州五洲文化中心举行。像今年春节前的戌狗画展,他共创作了40多幅作品,每幅作品都画了若干只狗狗,共创作百只戌狗,画法、表情、动作、构图、色彩各有不同,有柔有刚,有静有动,或温顺或威猛或机敏,涉及家养的宠物犬、藏獒、德国黑背等大家熟悉的犬种。因为主题是迎新,所以宋柏松说画这些生肖动物也都是寓意美好,带给人们美的感受。

明年是己亥猪年,宋柏松现在已着手准备资料,9月将开始绘制“百猪图”,“十二生肖画展我会一直坚持下去,这既是传承文化的一种方式,也是通过动物的千姿百态,让人们更多地了解它们,和自然界和谐共处”。宋柏松作品赏析山水画系列

十二生肖画系列

撰文:娄晓阳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