霸蛮不过湘乡人

湘乡人是湖南人中相当有个性的一个群体,他们非常的霸蛮。

镇湘楼

湘乡人的霸蛮到了认定目标死不放手的程度。这一点也跟湘乡的地理环境也有关。湘乡地处湘中,山地丘陵多,毗邻梅山峒蛮,缺少相对安定的生存环境。乡民如果没有执着的思想,很难在夹缝中生存,所以逐渐养成了这种凡事要向险处争三分的性格。

(2)梅山龙宫

霸蛮的思想在湘军统帅曾国藩身上得到充分体现。曾国藩幼年并不聪慧,有一篇文章他从上午诵到下午,从下午诵到深夜,也不知道读了多少遍,就是背不会。有一窃贼在他家行窃,听他读书也不敢有动静,就在墙角趴着,想等他睡着再下手,哪知他读了这么久竟然还不会,而且还不睡觉。窃贼实在忍无可忍,爬起来指着曾国藩鼻子骂:“你是么子木脑壳,一篇文章读咯多遍也不晓得背,我听得都会背哒!”说完,竟将文章从头到尾背了一遍。但曾国藩并没有因为是木脑壳而止步不前,他霸蛮地坚持“一书未完、不看他书”“每日圈点十页、虽有事不间断”“不动笔墨不读书”,反而精进不止,一路考上了秀才、举人、进士,并最终位极人臣。

(3)曾国藩

湘乡人霸蛮且爱国。在湘乡的城镇乡村,每家每户的堂屋,一定都挂着“天地国亲师位”的牌子。“国”列在“天地”之下,在“宗亲”之上。耳濡目染之下,多数湘乡人做事会考虑国家为先。曾国藩一介文臣,为了保护他心中的正统,放下毫笔,开始和粗犷汉子们一起耍枪弄棒,编练湘军;飞将军刘锦棠将叔父刘松山的灵柩安放在军营,指挥人马力克金积堡,一路向西,荡平了白彦虎的叛乱,保住了祖国西疆;陈赓是黄埔三杰之首,但放弃了蒋校长的偏爱,投身建设民主自由新中国,等等。“匈奴未灭,何以家为”,湘乡很多仁人志士,都是先国后家,在国难危急时刻,自觉为这个国家的生死存亡做贡献。

陈赓和蒋介石

飞将军刘锦棠

湘乡人霸蛮但尊师重教。湘乡人尊重老师,尊敬有文化的人。每年逢年过节,家中要办祭祀,除了给老祖宗上香,也会祷告自己已过世的师傅或老师,并上香。我小的时候,就发现学校里的老师特别受人尊重,无论走到哪里,都会有人热情地打招呼,并拜托严厉管教自己家的伢子、妹子。湘乡人不仅尊重老师,也十分用心地督促自己的孩子好好上学。这种督促可不只是嘴上说说,而是十分严厉的教育。小的时候,如果哪家孩子不好好读书,隔三差五就会听到他们家小孩被打得鬼哭狼嚎。而如果哪家孩子成绩好,家里砸锅卖铁也会供他上学。如果实在穷得叮当响,供不上,周围的乡民会你五块我十块的凑钱给孩子读书。我读高中的时候,发现小小一个县级市,竟有十所公办高中,其中包括两所省重点中学、两所市重点中学,另外还有三所民办高中,全市初中升高中的升学率达到了60-70%。

省重点中学——湘乡一中

湘乡人霸蛮却善于总结。湘乡人虽然执着,但并不偏执鲁莽,也不盲从,有很多人善于总结,善于在危机中寻找转机。1920年,蔡和森在总结欧洲共产主义运动的基础上,给毛泽东写信,率先提出在中国建党,并阐述了有关建党的理论、路线、方针和组织原则。1925年,他在莫斯科中山大学又作了《中国共产党史的发展》的长篇讲演,详细回顾了从建党到1925年中央第二次扩大执委会议的历史,对中国革命的性质、党的历史任务和各阶级在革命中的作用作了深刻的分析,这是国内第一部党史著作。谭政也很善于总结,井冈山时期,他在总结红军现实困难和人民群众需求的基础上,要求军队用了群众的东西,吃了群众的粮菜,要给钱。没有现款,就先给群众“打收条”,写清楚吃了群众多少粮食,等革命胜利后,再来偿还。这一政策让群众逐渐认识到红军是不白拿群众一针一线的军队,使军民关系得到极大改善。谭政后来作了《关于军队政治工作问题的报告》,系统总结红军和八路军、新四军政治工作的经验,论述人民军队政治工作的性质、地位和基本方针、原则,为人民军队提供了重要的建军原则。

蔡和森

谭政

半部近代史,一卷湖湘魂。霸蛮的湘乡人,孕育了湘军的兴起,也掀开了近代湖南人才井喷的大潮。涓涓涟水今犹在,巍巍东台绿亦然。当代湘乡人,还将继续执着地走在前进道路上。

涟水河和东台山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