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口史话 消失了的汉正街泉隆巷

汉口沿河大道江汉桥下,有一条明清古巷,叫泉隆巷——现在的大泉隆巷和小泉隆巷,一头连着汉水的码头,一头连着汉正街。在武汉众多的巷子中,它最象里分,从巷子的布局到建筑的结构,约3米宽的巷道笔直而规矩,石库门的中西式结合的民房分列两边,颇有吉祥之气。

从汉口竹枝词说起

170多年前,清叶调元有竹枝词写泉隆巷:

芳草如烟暖日薰,牡丹芍药灿如云。

泉隆巷口人争渡,半是看花半上坟。

作者自注,五圣庙、泉隆巷码头,径对月湖堤。每年二三月,游人如织,多於此问渡。

一句“泉隆巷口人争渡”,可以想见当年踏青时节,汉水码头人头攒动的景象,到汉阳月湖赏花、到扁担山上坟;一直到上世纪六十年代,汉口的市民还是坐木船溯江而上到扁担山扫墓,笔者就有过这样的经历。

泉隆巷的码头曾经是从汉口到汉阳摆渡的一个重要码头,与它比邻的武圣庙码头,均是水上交通要道;上世纪50年代修建武汉长江大桥前选择此地修建江汉桥,两桥建成后,武汉三镇方才连为一体。诗中叶调元不用武圣庙而用泉隆巷来指代汉水上的码头,可见泉隆巷在清代已是汉口市民耳熟能详的地方。

泉隆巷声名显赫,还有一个原因,据说清乾隆皇帝曾到过此地。

2006年6月10日是中国第一个文化遗产日,一块考证乾隆皇帝临幸此处的《大泉隆巷记》的字画碑,嵌在大泉隆巷巷子中间的一面墙上,乾隆皇帝曾到过武汉乃至于到过泉隆巷:

据《黄鹤楼.大事纪略》记载:“乾隆四十四年(公元1779年)乾隆皇帝爱新觉罗.弘历为黄鹤楼书写“江汉仙踪”四字横匾,后又御制“百岁寿民吴国瑞四世一堂”的诗碑置于黄鹤楼中”。藉此可鉴,圣上墨宝,赐于名楼,均系其临幸感言,断不可远在京都而为之。

再寻古地图觅踪,清时泉隆巷,位于武圣庙与万安庵之间,南北走向,由正街直通汉水边。渡口码头毗邻泉隆巷,因而遂名“泉隆巷码头”,凭舟楫由汉口至汉阳,唯最佳水路是也!乾隆欲往汉阳月湖泛舟,再达武昌黄鹤楼极尽雅兴。据此推测:乾隆之旅,临幸泉隆巷,非不可能也!谨此一举,留下“乾隆——泉隆”之佳话。

作家刘富道在《天下第一街——武汉汉正街》一书也得出了相同的结论,“由此可见,乾隆到过武汉”。

《武汉地名志》是这样表述大泉隆巷的:位于硚口区东南部,汉正街与沿河大道之间。南北走向,南起沿河大道,北至汉正街。长约166米,宽2米,水泥路面。门牌1-29号,2-34号。系清代老巷,由泉隆巷派生得名大泉隆巷。1967年改名江汉桥二巷,1972年复名大泉隆巷。房屋陈旧,居民稠密。巷道狭窄,仅可行人。小泉隆巷:长167米,宽1米,泥土路面。门牌1-18号。清末成巷,由泉隆巷派生得名。1967年改名江汉桥三巷,1972年复名小泉隆巷。

泉隆巷其实更像里分

汉口城市发展的历史上,汉口的民居是先有巷子后有里分,如同先有街后有路;巷子常常是和街连在一起的,比如花楼街洪益巷、港边巷;里分是和路连在一起的,如江汉路华中里、宁波里。

我们在1877年、1890年的汉口地图上能够看到的是街、巷,直到20世纪清末民初才出现路、里。1861年汉口开埠至1898年,花楼街以下英、俄、法、德、日五国租界沿长江形成,一种中西结合的民居里分产生,里分有别与巷子的不是石库门、天井、凉台,这些要素巷子的一些建筑也有,譬如石库门,巷子里的建筑很多也有石库门,甚至有的还很气派。而在于,里分是有统一规划、统一设计、统一施工,从设计到施工都由专业的公司承担;不管是一个人投资还是几个老板合资,其建筑样式、风格是统一的;里分砖混结构的房子一般都有天井、客厅、卧室、厨房、凉台、烟道,高级一点的还有厕所,采光、通风、居住条件都优于巷子的房子,巷子里那些被称为“鼓皮房”的建筑更是望尘莫及。里分的房子楼上楼下都有自来水,直到上世纪60年代汉口还有一些巷子的房子没有自来水,要到巷子某处设的卖水处买水喝。走进里分,巷道是笔直的、房屋是整齐的、高矮是一致的;走进巷子,巷道是弯曲宽窄不一的、房屋有高有矮参差不齐、建筑的年代有先有后。

里分是汉口走向现代的标志,巷子承载者汉口历史的积淀。

现在的花园小区是里分的继承和延伸,城中村是往日巷子的再现和缩影。

我们现在看到的大小泉隆巷具备里分的这些要素,因为它已不是清代泉隆巷的遗存,老泉隆巷毁于1911年11月。

史料记载,1911年辛亥革命发生后,前来镇压起义民军的清军的一把大火,给汉口带来毁灭性的灾难 。1911年11月10日《申报》载,“冯国璋令易迺谦辈暂行司令,乃易、铁(铁忠)两人谬论为军事上之必要,即发紧急命令,谓恐汉口街巷藏有革命党人出而巷战,非将房屋焚尽不可,于是纵火三日三夜不熄”。1911年12月25日《申报》“汉口大遭兵火之调查”一文中说“五彩街仅留谦祥益一家,自该处以至绍兴会馆,惟有淮盐公所尚未全烧。以上一直至武圣庙、大通巷为止均被烧毁”。

以上资料可见,老泉隆巷毁了,大小泉隆巷在此基础上产生了,时间已经到了民国初年。我们看到的泉隆巷,如同《大泉隆巷记》所述,“系旧式危房改建,呈现时代风情;惟有中段腹地,犹有历史遗迹,星宇石额,青砖布瓦;麻石庭框,宛如山门;黑漆门板,双虎环扣,两扇大门洞开,彰显庄重神情;天井上方亮瓦采光,景观雅致,渗透着楼阁雕花缕绘之灵气,蕴含着传统民俗之魅力,昭示着典型清代建筑装饰之风雅”。

在泉隆巷我们既可以看到清代装饰风格的遗存,还可以看到西风东渐的渗透。

大泉隆巷11号、13号二楼客厅的缕空雕栏,上下两层,图案各异,疏密得当,雕工精细;湖北省非遗文化“全形拓”传人张友海认为,这种木雕是湖北通山的风格,亦是一项绝活。

大、小泉隆巷均已拆

编辑:关 耳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