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吐下泻★

上吐下泻,心下急,大柴汤证。

上吐下泻,上腹痛,黄连汤证。

上吐下泻,腹痛,或发热,黄芩加生姜汤证。

上吐下泻,手足冷、腹凉,理中丸证。

上吐下泻,口渴小便不利,五苓散证。

上吐下泻,头痛吐涎沫,吴茱萸汤证。

上吐下泻,脉微沉迟,手足冷,大汗出,四逆加人参汤证。

上吐下泻,心下急,大柴汤证。上吐下泻,上腹痛,黄连汤证。上吐下泻,腹痛,或发热,黄芩加生姜汤证。上吐下泻,手足冷、腹凉,理中丸证。上吐下泻,口渴小便不利,五芩散证。上吐下泻,头痛吐涎沫,吴茱萸汤证。上吐下泻,脉微沉迟,手足冷,大汗出,四逆加人参汤证。

头痛,若发热恶寒、无汗、脉浮紧,与麻黄汤;若汗出脉浮弱,与桂枝汤;若干呕吐涎沫,与吴茱萸汤;若胸胁苦满、烦躁、渴,与小柴胡加石膏汤;若发热脉沉恶寒,与麻辛附汤;若手足冷,腹满而寒,心下水声,与真武汤;若口渴而小便不利,或者饮水即吐,与五苓散;若脉弱,发热、身乏力、下利,与桂枝人参汤;若鼻塞,与葛根汤;若腹满痞坚,与大承气汤;若少腹急结,与桃核承气汤。

浮肿,若脉浮,汗出,防己黄芪汤;若四肢颤动,防己茯苓汤;若脉浮紧,无汗、烦躁,大青龙汤;若小便不利,猪苓汤;若心下痞硬,面色黧黑,喘,与木防己汤;若尺脉微腰痛,或下肢冷,与八味丸;若腰痛,腰部冷,与苓姜术甘汤;若汗出恶风无大热,与越婢加术汤;若手足厥逆、脉沉微、心动悸,真武汤;若胸胁胀满、小便不利,小柴汤合五苓散;若产后或贫血者,当芍散;若黄汗出,桂枝加黄芪汤;若咽中如炙脔,时气上冲,半夏厚朴汤;腰以上浮肿,脉不虚者,甘草麻黄汤;腰以下浮肿,不喘,不心悸者,猪苓汤。

心动悸,辨证选用炙甘草汤,桂枝甘草汤,人参汤,木防己汤,苓桂术甘汤,真武汤,茯苓甘草汤,小柴胡加茯苓汤等;腹部动悸,辨证选用桂枝茯苓丸,柴胡加龙牡汤,小建中汤,小半夏加茯苓汤等;颈脉动悸,辨证选用苓桂术甘汤,小柴胡加茯苓汤等。

葛根加桔梗石膏汤,小柴胡加石膏汤,甘草泻心汤,甘草汤,苦酒汤,通脉四逆汤,猪肤汤,三黄泻心汤,大黄牡丹汤俱治咽喉痛,然葛则脉浮紧、项背强、发热恶寒无汗;小柴则发热、胸胁胀满、口苦咽干;甘泻则心下痞满而烦乱;三泻则口苦,面赤,便难,心下痞;甘则不红肿;桃则少腹急结;苦则咽中生疮,不能言,言无声;通则下利清谷,手足厥冷,里寒外热;猪则下利,胸满,心烦。

小半夏加茯苓汤,泽泻汤,真武汤,苓桂术甘汤,苓桂味甘汤,茵陈蒿汤,五苓散,小柴胡汤,桂枝加龙牡汤,大承气汤,桂茯丸,当芍散,大建中汤俱治眩晕,然小则呕吐、心下痞、有水音而动悸;泽则头沉重;苓桂味甘则头沉重而面色淡红,精神不振,多梦,多虑,多惊;真则心下悸,面寒,行走欲倒地;苓桂术甘则胸胁心下满,心下有痰饮,坐则轻,起立即剧;茵则心胸不安,不能食;五则脐下悸,吐涎沫;小柴则胸胁苦满,口苦咽干;桂茯则面红,下腹压痛充实;桃承则少腹急结,大便坚;大则腹满实;大建中则胸中寒;归芍散腹挛急,经痛;桂加龙牡遗精,脱发,汗出,心下动悸。

柴胡剂主颈项强;葛根剂主项背强;麻桂剂主头项强;桂加栝蒌根治太阳病证具备,脉反沉迟,身体强;大陷胸丸证项亦强,而结胸。

五苓散,猪苓汤,栝蒌瞿麦丸皆治口渴而小便不利,然五苓散证必兼或饮水即吐,或头痛,或脐下悸而癫眩,吐涎沫等一系列的水气上冲症状;猪苓汤证以小便淋痛,尿血等湿热阻塞下窍之候为多;至于瓜瞿为证,其人尺脉弱,腹部自觉或他觉恶寒;此为三方鉴别运用之要点。

吐血、衄血、便血,若手足烦热、虚劳、里急、悸,为小建中汤证;若心悸不安,面色赤,为三黄泻心汤证;若发热,恶寒,身疼痛,脉浮紧,为麻黄汤证;若手足厥冷,为柏叶汤证;少腹急结,为桃核承气汤证;若心中懊侬为栀子豉汤证;若左关脉弦者,为黄土汤证;若烦,不能眠,为黄连阿胶汤证;若脉腹虚弱无力,手足冷,心下痞满,胸痹,面色晦暗,为人参汤证。

桃核承气汤证之主证是少腹急结;大黄牡丹汤证之主证是少腹肿痞;大黄甘遂汤证之主证是少腹满如敦;抵当汤、丸证之主证是少腹硬满;桂枝茯苓丸证之主证是脐两侧,尤其是左侧有深在压痛,有时候可触到如索状物硬块。

大青龙汤、白虎加人参汤、大承气汤、桃核承气汤、柴胡桂枝汤、栀子柏皮汤、五苓散等皆治发热,麻则兼恶寒脉浮紧,桂则兼恶风而脉浮弱,葛则如麻证而项背强,小加石则胸胁苦满、默默不食、寒热往来必兼其一,大加石则心下急而郁郁微满,甚则上吐下泻,大青龙不汗出而烦躁,白加参汤恶热、口燥、烦渴,大承气则恶热、腹坚满,桃承汤少腹急结,柴桂为太少二阳合病证,栀子柏皮汤一身发黄,五苓散口渴小便难,白通汤加胆汁面赤、手足厥逆,葛根连芩脉促、喘而汗出、下利。

葛根汤、桂枝汤、柴桂汤、柴胡加龙牡汤、人参汤、真武汤、麻附辛汤、苓桂味甘汤、建中汤、八味肾气丸俱治乏力,但葛有表证之身疼痛等,桂有表证之汗出等,柴桂有表证之汗出、胸胁苦满等,柴加龙牡有不表不里证之胸胁苦满、烦惊心下悸,人参有腹寒、下利、胸痹,真武有腹满、恶寒、手足冷,麻附辛有恶寒、发热而脉反沉,苓桂味甘头沉如裹,手臂不仁,小建中汤虚劳、里急,肾气丸尺脉沉微。

黄连阿胶汤、茯苓饮、人参汤、炙甘草汤皆治舌无苔,然黄则舌绛而入夜难眠,茯则心下停饮、胸满、时吞酸烧心,人参汤心下痞硬、口淡,炙甘草汤脉结代而心动悸。

栀子豉汤、栀子甘草豉汤、栀子姜豉汤、黄连阿胶汤,酸枣汤、猪苓汤、柴胡干姜桂枝汤、苓桂术甘汤、柴胡加龙牡汤皆治不眠,然栀心中懊侬,栀加甘则治既懊侬且迫急,栀加姜则治既懊侬复干呕,黄连则治舌红咽干唇燥,酸枣仁则治虚劳虚烦,柴干桂治则胸胁苦满、心下悸、咽干、月经提前,量多,柴胡加龙牡则治如柴干桂证而整体状态比较偏实,苓桂味甘则治头如束,猪苓则治下利、咳嗽、呕、渴、烦。

苓桂味甘汤证面色淡红,三黄泻心汤证面色鲜红,桃核承气汤证面色深红,抵当丸证面色黑红,木防己汤证面色苍黑,建中汤证面色萎黄,归芍汤证面色苍白,八味丸证面色阴沉。三黄汤证目光炯炯,真武汤证两目无神。

黄连阿胶汤证如舌无苔则全无,甘麦大枣汤证则舌中无苔,苓桂术甘汤证则舌半有半无,小柴胡汤证则舌苔白,承气汤证则苔黄,抵当汤及丸证则舌青紫。

​腹痛,压痛坚硬,与大承气。腹痛,胸胁苦满、下腹压痛或发热,与柴胡桂枝汤。腹痛,腹凹或拘挛,与小建中汤。腹痛,腹中动如有手足,与大建中汤。腹痛雷鸣,与附子粳米汤。腹痛、下利、发热,与黄芩汤。腹痛,心下急,与大柴胡汤。腹痛,自胸至少腹压之坚硬,与大陷胸汤。腹痛,按之但心下压痛,脉滑,与小陷胸汤。

★大吐大泻,阳随阴脱,用大剂量附子理中汤加木瓜;朝食暮吐,反胃重症,用生附子炭剂,乘热投入姜汁研末蜜丸作根治法;肾阳虚水湿内停之水肿,水气上泛之眩晕,水泛为痰之咳喘,均用大剂真武汤加味;肾虚水肿,经久不愈之慢性肾炎用济生肾气丸;消渴引饮,饮一溲二之下消用肾气丸加乌梅、花粉等,都是以附子为主药而重用。但在上热下寒、从阳引阴、引火归元的辨治中,附子用量则较轻微。误表戴阳之伤寒坏症,面赤身热烦渴,大便反泻,舌苔两边白润舌中红燥,乃上热下寒,用益元汤,扶阳滋阴并用,附子用量中等。阳气不得入于阴致阴虚失眠盗汗,用附子以为补阴响导从阳引阴,每用二加龙骨汤加枣仁、浮小麦;阴虚于下,虚阳上浮的虚火喉症,用李纪方镇阴煎;肾不纳气,虚阳上浮的气喘,用《冯氏锦囊》全真一气汤,以附子与淮牛膝配伍引火归元,则附子用量又极轻微。

上吐下泻,心下急,大柴汤证。上吐下泻,上腹痛,黄连汤证。上吐下泻,腹痛,或发热,黄芩加生姜汤证。上吐下泻,手足冷、腹凉,理中丸证。上吐下泻,口渴小便不利,五芩散证。上吐下泻,头痛吐涎沫,吴茱萸汤证。上吐下泻,脉微沉迟,手足冷,大汗出,四逆加人参汤证。

伤寒少阴症,吐利兼作,又加烦闷,手足四逆者,死病也。

上吐下泻,且兼烦躁,则阴阳扰乱,拂抑而无生气可知。况加手足四肢之逆冷,是脾胃之气又将绝也,自是死症无疑。然而治之于早、未尝不可救。

如一见此等症,急以人参二两,白术二两,肉桂二钱,丁香二钱灌之,尚可救耳。方名止逆奠安汤。

人参救元阳之绝,原有奇功;白术救脾胃之崩,实有至效;丁香止呕,肉桂温中又能止泻。

救中土之危亡,奠上下之变乱。转生机于顷刻,杜死祸于须臾,舍此方又何有别方哉。

《石室秘录》

  春天一到,一些春季高发疾病开始蠢蠢欲动,不少人都质疑“春捂秋冻”这个方法到底能不能防病?专家表示,由于受“倒春寒”的影响,很多医院的急诊室里心脑血管疾病患者明显增多,而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更是不在少数。

  因此,对于心脑血管老病号来说,在这乍暖还寒的春天,坚持“春捂”非常有必要。

  上吐下泻貌似感冒 可能是心梗来袭

  春天是气温变化幅度最大、冷暖最不稳定的季节,也是最易复发疾病和增添新病的时节。每年2~4月是心肌梗塞的一个发病高峰期。

  郑大一附院神经内科主任医师许予明解释,“大约有1/3的心梗可以毫无疼痛感,或是症状类似于胃肠炎、感冒、牙病、咽炎、颈椎病等,而患者恰恰容易忽视这些信号,延误病情”。

  52岁的老马近日不知道中了什么“邪”,突然间开始上吐下泻,吃了几天药,但丝毫不见效,整个人也显得无精打采。

  他在家人的陪同下去医院作了检查,结果却让家人吓出了一身冷汗—心梗3项指标严重超标,结合心电图异常,竟然确诊是心肌梗死。许予明表示,早春时节,气温起伏较大,这让原本有心脏病或高血压的病人病情出现波动,极易诱发急性心肌梗死。

  急性心梗在发病时如果没有得到及时有效的救治,会导致病人的死亡。然而,实际情况是,多数心肌梗死病人都不能正确识别病前先兆,没有任何思想准备。

  如何识别急性心梗的早期症状?许予明表示,三成心肌梗死没有胸闷胸痛等症状,也被称为无痛性心肌梗死,较多见于老年患者。

  有的患者表现为腹部胀气、腹痛、恶心、呕吐、腹泻等,常常被误认为消化不良、急性胃肠炎;有的患者表现为气短、咳嗽、不能平卧,但患者自己还以为只是感冒了。

  此外,无痛性心梗患者还可能表现为上腹痛、背痛、咽喉痛、牙痛,患者往往想不到这样疼痛同样是心脏出了问题。

  心梗发病

  要抓住“黄金三小时”

  对于心脑血管患者来说,“倒春寒”季节必须要学会“春捂”,防寒保暖是避免血管受冷刺激痉挛第一要务。“一旦发生心肌梗塞很危险,要立即拨打120,争取抢救的黄金时间。”许予明说,“心梗发病后的3小时内是抢救的黄金时间,如果错过了这段时间,就极易死亡,且容易留下偏瘫等后遗症。”

  他提醒,一旦发生心梗,家人要立即帮助病人卧倒休息,开窗通风以保证其尽快吸入新鲜氧气,并帮助其舌下含硝酸甘油或使用亚硝酸异戊酯吸入,如没有救护车应用平板车或担架送病人,切忌让病人自己上救护车或步行、坐公交去医院,以防使心肌梗塞面积扩大或发生心脏骤停。

  春季气温骤升骤降 心血管患者“吃不消”

  “当大风和寒潮来临时,受寒冷的刺激,温度骤变容易造成心脑血管突然收缩,这时血液循环包括血管的弹性都会受到影响,容易出现血管堵塞,如果情绪再不稳定,很容易由于血压过高而将原本脆弱的血管冲破,导致脑血栓、脑出血等严重疾病,俗称中风。”

  尤其是老年人,适应能力差,特别是患有高血压、动脉粥样硬化、糖尿病病人,因为血管硬化较为严重,难以适应环境温度变化,极易造成脑血管不断舒张、收缩,更容易引发脑溢血、中风、心梗等并发症。

  许予明表示,前段时间由于气温骤降,导致急诊室连续收治了数十例心脑血管患者,其中急性心梗者就占了不小比例,病情都较严重。以老年人且曾有高血压、心脏病等病史者为主,但也不乏从未曾发病的年轻人。

  “冷空气刺激是主因,多变气候让不少老人难适应,易导致冠状动脉痉挛,引起冠状动脉梗塞。”对于从事户外、熬夜工作的人群而言,哪怕正值青壮年,也别自恃身体好而“逞强”,防寒保暖能有效保护身体免遭意外。

  室温20℃

  有益心脑血管健康

  专家提醒,应从四大方面预防心梗发生:一是生活有规律,早睡早起,每晚睡足8小时,避免熬夜工作、精神紧张;二是坚持规律运动,避免久坐,坚持适度的有氧运动,保持正常体重、增强心肺功能;三是以低盐低脂、清淡饮食为主,按时进餐、饮食有节。

  四是戒烟限酒。吸烟与冠状动脉硬化明显相关,大量饮酒可使血压升高,增加心脏负担。

  许予明提醒,春季室内的温度和湿度也很关键,温差过高或过低对心脑血管患者的健康都不利,室内温度在20℃左右最适宜。此外,诸如生活无规律、工作压力大、饮食结构不合理、烟酒过度等原因也可能会引发心脑血管疾病。

来源:三九养生堂

词解

下重:指肛门部有重滞之感。

提要:这一条论述厥阴病下利的几种不同脉证及预后。

下利而脉沉弦的,多有后重的感觉;若脉象大的,是腹泻还在继续发展;若脉象微弱而数的,是腹泻将要痊愈,虽然发热,也不致有危险。

“下利”’二字,从整个条文来看,当指痢疾而言。下利而有里急后重,这是痢疾的特征。

如果是一般腹泻,大多泻下如注,肠鸣腹痛,泻后觉松,决无下重的感觉。

《伤寒论》曾几次谈及下利便脓血,热利下重等等,我们认为本条的主要精神是:从脉象上讨论痢疾的证状和预后

下利属里证,沉脉主里,为脉证相得,而弦脉主痛,李士材说:“沉弦内痛。下利脉沉弦,为邪结在里,由于大肠壅滞,气机不利,所以有下重的现象。

脉大是邪气旺盛之征,《素问~脉要精微论》说:“大则病进。脉大是邪势方张,所以说“脉大者为未止”。

关于脉微弱数者,为欲自止,虽发热不死,这是正复邪退的脉证。

此微弱之脉,不是阳气衰微而是邪气衰退;此数脉,含有滑数流利之象,正如《素间,玉机真藏论》所说“脉弱以滑是有胃气”,为正胜阳回之象,所以说欲自止,虽发热不死。

从脉象来看,本证的发热,多是微热,它的病理机制和360条“下利有微热而渴,脉弱者,今自愈”相同,可以互参。

厥阴病下利,脉出现沉而弦,是一个病理症状。厥阴主里,脉见沉弦,弦是肝的脉,为什么下利又有下重?由于肝的疏泄不利,湿邪代谢不出去,化热而致厥阴的湿热下利,下利有黏液,下重难通。

下重难通憋得难受,靠着肛门上面那一块特别不舒服,这是因为它有热,热性急,来了大便就憋不住,就得往下排泄。

湿性缓,排泄的不利,又加上肝气不疏泄,气机也不达,所以就出现下重难通的这样一个特点后世治痢疾往往加上木香、槟榔、枳壳等利气的药,这是有关系的。

“脉大者,为未止”,脉大属于邪热盛。热性下利,邪热正是很盛的时候,所以脉搏的幅度很大。

《脉诀》上讲“大为病进”,大主病还在发展,所以它的这种下利就“为未止”。“脉微弱数者,为欲自止,虽发热不死”,脉微弱而数和脉大互相做对比,说明邪气要退了,下利欲自止了。

“虽发热不死”,古代文献的记载,下利怕发热,下利还发烧不退的便是下利的恶候,很险恶。

这里虽然有点儿发热,但脉是微弱的,意味着正气逐渐恢复,阳进阴退,所以不但死齐了,而且病就要好了。

沉代表里,弦代表急也代表水,所以下利,脉沉弦者,下重也,下利完脉搏要到骨边才摸到,细细的—根,病人拉完还想再拉,但是拉不出来,拉出来也是水,就是里急后重,脉一定是沉弦的。

如果病人是脉大,代表里面热还是很盛,肠里面还有发炎的现象,利还不会止,脉微弱数者,为欲自止,虽发热不死,脉微弱就代表是阳气再慢慢回头,这是好的现象。

病人下利,脉沉弦,沉弦代表病在里,弦代表里面有寒,下重也;如果病人下利,我们知道这个是寒利了;

脉大为未止,脉微弱数者,为欲自止,虽发热,不死。意思是说病人在下利,比如霍乱、伤寒,伤寒病、疟疾、下利,上吐下泻,这都是在讲疟疾伤寒,霍乱也是包含在里面

如果说他的脉微弱数,微弱数是代表胃气还在,这都不会有问题的,都可以治好,下利的时候里虚,怕他脱阳就是津液不足、脱水了,脱水的时候如果说脉再大、脉比较洪大,或者脉证不和的都不是很好;

如果发热的时候手脚温热,病人感觉到自己热起来,代表胃的胃气回来了,这种状况都不会有事的,古代以前下利很多发,下利很多时候会死人的,这里面就包括了疟疾、霍乱都在里面。


泻,动词。①表示很快地流。如“高山瀑布直泻而下。”②指腹泻。如:“他患了急性肠胃炎,上吐下泻。”
泄,动词。①指液体或气体排出。如“自行车轮胎刚打的气,怎么又泄气了。”②表示发泄。如:“他闹意气,发泄私愤。”③表示泄露的意思。如:“这件事叫他事先给泄出去了。”
“泻”与“泄”之间的比较。①“泻”指水流得急;“泄”指水或气体排出。②“泻”专指腹泻;“泄”没有这个意思;“泄”指泄露和发泄,“泻”在运用上就没有这样的意思。[李树发]
“泄”指液体或气体从封闭的物体中溢出或排出。例如“泄洪”、“排泄”、“水泄不通”中的“泄”都是这个意思。由这个意思还引申出下面几种用法: 一、表示“尽量发出情绪、欲望”等。例如“泄愤”、“泄恨”、“泄欲”、“发泄”、“泄私愤”、“一肚子牢骚无处发泄”中的“泄”是这个意思。 二、表示“透露出某种信息”。例如“泄底”、“泄漏”、“泄密”、“泄题”、“报纸泄露出事情的内幕”等。 三、表示“失去劲头、信心”等。例如“泄劲儿”、“气可鼓而不可泄”、“遇到挫折别泄气”、“任何时候都不要悲观泄气”中的“泄”都是这个意思。 “泻”有两个意思: 一是指“大量的液体从高处向低处急速流动”。例如“流泻”、“倾泻”、“河水奔腾一泻千里”中的“泻”都有这个含义。 二是指“拉肚子”。例如“泻肚”、“泻药”、“腹泻”、“水泻”、“上吐下泻”等。 由此可见,这两个字虽然读音相同,都读xiè,意思也相近,但是用法是有区别的,不能换用。“浑”读hun第二声,(1)浑浊:浑水|把水搅浑。(2)糊涂;不明事理:浑人|浑头浑脑。(3)天然的:浑厚。(4)全;满:浑身。(5)姓。组词有:浑浊、浑蛋、浑然、浑水摸鱼、浑圆、浑天仪、浑身是胆……“混”读hun第二声时,同“浑”。“混”读hun第四声时。(1)搀杂:混合|混为一谈。(2)蒙混:混充|鱼目混珠。(3)苟且地生活:混日子|混了半辈子。(4)胡乱:混出主意。组词有:混充、混沌、混纺、混合、混合物、混迹、混乱、混为一谈、混血儿、混杂、混战、混帐、混浊……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