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O.62】瞻园的骄傲与放纵——新瞻园的放纵
本文部分观点已通过论文发表,请尊重原创。部分图片和文字来源于网络,转载请联系小蚂哥获取白名单。
大家好,我是小蚂哥。2018年来了,我们都要砥砺前行~
好久没跟大家唠唠古典园林了,上期我们聊了老瞻园(很久以前了~),不过这也正是我们蚂蚁景观随心随性的做法~
所以我们开年先填个坑~上回书说瞻园不管是空间布局,还是假山叠石都算的上是小型皇家园林的典范之作,而小蚂哥转过瞻园后最大的感觉却是混乱,以至于拖了很久的文章一直不知道从何下手。本篇文章仅谈谈我个人的感受和观点吧~
我们上次说了,现在的瞻园分别在80年代和08年前后新建了二期和三期,把原本只有几千平方的瞻园一下子扩大到了两万平,我想乱,可能问题就出在这两块地方吧~
从图中可以看出瞻园二期三期的面积着实不小~
我们先来看看瞻园的二期,如果说老瞻园是园林中的精华,那么二期应该算是不过不失,合理延续。
瞻园二期(东瞻园)——合理的延续
瞻园二期的扩建是在86~87年。目的是把瞻园和太平天国博物馆融在一起,在整体布局的上也是过度的作用。
所以从地位上讲,二期就不能做的很丰富~我们可以把二期人为的划分成四部分:一是一期原入口现在为玉兰苑,海棠苑和桂花苑;二是两个独立的庭院空间;三为面积最大的盆景园;四是景色最好的碑廊古今。
我们先来看看第一块,从平面图我们看到原入口的几个小空间变成了建筑廊间的过度,很是遗憾,瞻园四大名石中的倚云峰和仙人峰也因为景观空间功能的变化,少了几分姿色。
在桂花苑中的倚云峰
位于海棠苑中的仙人峰
这两块名石在古代任何一个都是镇园之宝,被安排在园子游览路线最显眼的位置,但今天如果不去找,估计都会错过,是在太不起眼了。
既然说道了瞻园的四大名石,我们简单聊两句,在古典园林中孤植湖石是重要的点景手段,这有点像我们今天在节点中布置雕塑和景观柱,更多是满足精神上的追求。
而置石却没有雕塑这么具象,需要考人的联想和想象力,脑洞有多大,世界就有多大~这么看来湖石才是抽象雕塑的祖师爷吧~
左图是小蚂哥在小盘谷中拍摄的路旁的抱角石
广西桂林九马画山,传说看出马越多,资质越好。
可见中国人民自古以来就是脑洞一族,论想象力从来没输过。
所以看石头,讲究的是发散思维,让你的思维和石头融为一体,方能达成共鸣~
其实就是当年流行湖石,但石头又都差不多,慢慢的追求奇异古怪,和别人不一样就变成了主流,所以评价一块石头的价值不是传统美学,而是独一无二~
理解了这些,我们就来盘点一下:
瞻园中的四大名石
这是宋代遗石---仙人峰,好似一位仙女亭亭玉立.
如果是仙女也是一位胖仙女吧~
但别小看这块海棠树下耸立着的“仙人峰”,她可是园中的镇国之石。据史料记载,北宋皇帝宋徽宗赵佶爱石成癖,北宋末年,他在东京(今开封)修建御花园“艮岳”,特派宠臣朱勔(mian)主持苏杭应奉局,在江浙两省采办湖石,凡发现民间一石一木中用的,即直入其家,破墙拆屋,劫往东京。
宋艮岳的自然山水风貌图
当时这种运送花石的船队,每十船为一纲,号称“花石纲”,方腊农民起义正是在这种背景下爆发了,运送“仙人峰”的这批花石纲在途中,正遇上江南梅雨季节,道路泥泞无法前行,注定要延误了。
按当时的规定误期就要斩首,同样是死,农民索性揭竿而起,加入方腊农民起义队伍,这批湖石也因此散落在江南各地。明万历年间,徐达的第九世孙,徐维志开始兴建瞻园,仙人峰也就在那个时候落户瞻园了。
(可惜艮岳早已不复存在,大量的艮岳遗石流落民间,今天如果你有幸去到一些富豪家里说不定还能看见一两块~小蚂哥的亲身经历~)
仙人峰石在致爽轩南院。还记得致爽轩在原本是进园的必经之地吗?
这是宋代遗石---倚云峰,峰高3.14米,石上白云相互依偎,这块石峰姿态奇巧,波纹起伏,峻峭廷拨,巧夺天工,具有"瘦,皱,漏,透,"的显著特征,堪称一绝.(此石现在位于花篮厅东南角的桂花园内)
这是"雪浪石",石上有"东坡居士书"的字样,石上部有不太清晰"雪浪石"字样.但据历史记录苏轼喜欢的雪浪石现藏于河北定县,这块雪浪石可能是附会之作。
雪浪石所在的景徐堂庭院。在太平天国博物馆的北部
雪浪石就像是一团击在石上的浪花,又像一团积雪,渐渐的融化
"招鹤峰"为明代开国元勋魏国公徐达别业栝园的遗物,峰高3.16米,古人有诗云:"每看孤云招野鹤,频携樽酒对名花"(此石现在倚云峰石所在旁边小院内)
其实说实话瞻园的四大名石和留园的十二峰比起来还是差了一级,这等到我们聊到留园时再和大家讲,大家只要理解物以稀为贵,评判物品贵重与否从来都是稀缺性,至于美不美,是不是符合传统意义的“美”就见仁见智喽~
我们再来看看第二部分两个独立的庭院空间:
在三个小花园的东侧,有两个相对独立的庭院空间,在功能结构上属于园林的管理接待处,小蚂哥推理两个庭院的湖石估计是在修复扩建的时候剩下来的,貌似根本不值一提。但细心的小蚂哥还是看出了一些端倪~
我们可以先看看图:
一个是构图合宜的山水画卷
一个是可供休息的硬质庭院
按理说毫无比较可言,尤其在图上看第一个完胜~但实际情况是第二个庭院的使用率很高,好多人在这边休息,而第一个庭院根本没人!所以是好看不好用,不好看好用,是个值得考虑的问题。
我们最后再来看看二期中分量最重的两块庭院。通过游廊的分割形成了以盆景为主的旱园,和以游廊为主的水园。
小蚂哥说二期是老瞻园合理的延续是有道理的。二期的主要庭院通过种植,遮蔽既联系了空间,又和老瞻园形成了主从关系。
盆景园面积最大,这里盆景变成了围合空间的手法,配合高达的乔木。盆景园的围合感相当强,也不会显得空,站在高处的游廊和走在低处的园路看到的景色是不一样的。
但是说实话,这样的围合手段并不高明,首先盆景被故意拉的很远,根本无从观赏,而且竹编篱笆完全限制了人的路线。
我们再来看看碑廊古今吧,二期在扩建时,碑廊古今就是作为新瞻园十八景被考虑在内的。所以这个游廊的厉害之处不仅在墙上的墨宝,也在景观上曲折婉转。
小蚂哥认为,这块的处理倒是十分到位,狭长的水面和曲折的游廊形成了丰富的变化,周围的建筑也错落有致,视线有意往两端引导形成两个纵深感极强的画面,这种水端头观景的手法我们在上期的寄畅园已经领教了~
另外在二期的扩建中,在老瞻园观鱼亭的入口处有一处碑不得不提~那就是
虎字碑
瞻园的观鱼亭入口处右边墙壁上有一巨形草书"虎"字碑,是王府中珍存着镇宅之宝,堪称"百年古碑,天下第一"。这块碑宽约两尺,高一米半。碑上的虎字乃一笔挥就一气呵成,字是虎,形也似虎,犹如一只猛虎在咆哮。
额,好吧。还真淡。一看就是真迹。小蚂哥找了一个清楚的,有点差别,大家忽略细节哈。
这虎字里暗藏玄机,虎字里藏有四个字:富甲天下。细观此"虎"字,一虎端立,雄视生威,虎头、虎嘴、虎身、虎背、虎尾,清晰可辨,仿佛仰天长啸,人称其为"天下第一虎"。
(如果你看完这期发现自己的脑洞又大了,辣就更厉害了~哈哈哈)
相传虎字碑是民国时期担任汪伪南京政府考试院院长的江亢虎题写的。
太平天国历史博物馆公开澄清:虎字碑上的“虎”应该是“劭道人”写的,但这个人太神秘,至今没查到他的真实身份,“可以肯定的是,这块碑是清朝时期立的,不是汉奸江亢虎所写。”
民间传说摸摸瞻园的虎头,吃穿不愁;摸摸虎嘴,驱邪避鬼;摸摸虎身,步步高升;摸摸虎背,荣华富贵;摸摸虎尾,十全十美,虎谐音福,实乃威武镇邪之灵物。
现在这个字已经被当成园中拓印的商品大量出售,这让我想到了两个月前7月份小蚂哥到南宁靖江王府旅游的坑爹经历,究竟发生了什么?且等小蚂哥近期开坑解答~
瞻园二期总体来说是十分成功的,而成功的秘诀在于它很克制,不论是空间布局还是建筑体量都极为克制,这样还是可以突出老瞻园的景色的。
这篇文章的题目叫做瞻园的骄傲与放纵,而且开篇小蚂哥吐槽说瞻园不好,其实说的是瞻园在2009年扩建的三期。
瞻园三期(北扩)——放纵的遗憾
这是小蚂哥从《刘敦桢与瞻园》园内展中拍摄的资料。显示瞻园的三期是2007年到2009年。而且扩建的面积也是最大的。而且是根据《瞻园图》扩建的。按理来说是没有太大问题的。
但实际情况是,当时抱着考察心态的小蚂哥在瞻园中转了几圈,居然晕头转向,感觉没有重点。似乎每个庭院都很精致,但又觉得每个景点都很相似。
这是为什么呢?小蚂哥在在网上查询了很多关于瞻园北扩的资料,大多都是说什么“南秀北雄”兼容并蓄。尽是溢美之词。在仔细分析后小蚂哥推测了几个瞻园三期北扩的缺点,对与不对大家可以思考。仅代表小蚂哥自身的感受哦~
首先作为古代的建筑园林,尤其是皇家园林是非常讲究朝向的,坐北朝南是最为常见的做法,瞻园的一二期皆是这样,但三期的园林纵深是坐西向东。这种朝向的变化造成了游园时景观序列的混乱。
相比之下总统府有东中西三条路线,西侧的熙园就和主体的建筑序列保持了一致,游览时候空间更加的清晰。
当然小蚂哥并不是说园林的布局必须怎么样,托马斯·丘奇写过一本书叫做《Gardens are for people》(园林为人)就说过园林说到底是给人使用的。所以游园的时候不是景点越多越好,要考虑到人的感受,要理解人希望看到什么,不想看到什么,所以从这点上说,瞻园三期的分量太重,冲淡了老瞻园给人的印象。
园林的游览都是有序列的,先看到什么,后看到什么应该有一系列隐性的引导,三期想和一期争夺园林的高潮部分,未免有些本末倒置了。小蚂哥在之后讲到留园时会好好跟大家聊聊景观序列的重要性。
第二点不足在于狭长的水面两侧布置了太多的建筑,显得十分拥挤,建筑和水面的关系也很单调。小蚂哥原来写过同里的退思园。大家可以回想一下退思园中建筑是怎么和水产生关系的。
在池水中春波亭和船舫是水面的收腰,并且两者一前一后,成错落之势。但两者的形态过于相似还是显得呆板。
从这个角度是可以看到为了遮挡尾水所做的稊生亭。不过可惜的是,从正面的环碧山房看过去,居然看不到后面的景色,只留亭和舫像门神一样立在水边。
所以此处本该是三期的主视角,但处理的过于平庸,浪费了狭长绵延的水面,比较可惜。
(顺便吐个槽,大部分导游都邀请游客在这里照相,对二期三期讲解的挺细致,走到一期就解散了,这让老瞻园的脸面何在啊~)
第三点不足是船舫,船舫就这么直插于水面也比较少见,船舫原本就是模仿船,所以在园林中有的像狮子林中的停靠在岸边,有的如退思园面对开阔的水面。都有着很强的政治寓意,这种做法真的是令人不知所云。
狮子林石舫虽然是贝聿铭家族时候增建的,样式为西洋款,但摆放的形式还是符合古典园林的意境。
退思园中石舫应该算是最为经典的,小红船斜插于水面,直面开阔的景色,园主任兰生也真的重新出山,乘风破浪去了~
总而言之,小蚂哥认为三期的设计方还是在以建筑的角度思考园林,只仿其形,忽略了园林的神韵,要知道园林中塑造空间的方式太多了,在瞻园一期修复的时候刘敦桢就煞费苦心的加高北假山以阻挡外面的高楼。(最终还是露出来了)
个人认为瞻园三期的扩建不仅破坏了原有的景观序列,分量太重,造景手法也相对粗糙。如果说瞻园的一期是骄傲,二期是合理的延续,那么三期就是遗憾的放纵了。
不过话说回来,这三块园林,却又像瞻园的老中青三代,老者满腹经纶,中者通达事理,青者叛逆放纵,这样看倒也别有风味。(好了,话我圆回来了,不要喷我~)
至于旁边的太平天国博物馆,小蚂哥去时正在整修,没能进去,我们回头再聊吧~
尾巴:当我们今天回望瞻园,游览园林的时候,我们究竟看的是什么呢?是古人回归自然的向往,还是今人精神层面的丰富?是几百年岁月的痕迹,还是导游口中的奇闻异事?
其实园林更像是一座时间的博物馆,任何人都能在里面获得自己想要的精神食粮,无论你是学富五车,还是目不识丁,这也许就是古典园林对今天人们最好的馈赠。
好了,这期就到这里了,我是小蚂哥,一个热爱景观的逗比。我们下次见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