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文明源远流长,是地球文明的总源头

中华文明从古至今,自盘古开天,伏羲画卦,三皇五帝文明肇始,老庄宏开道脉以来,一直是以道文化为核心,在中华大地以明线和隐线两种形式,根植于中华民族的灵魂血脉之中。甚至包括后来的儒家和佛家,都是在道文化的影响下,发展而来。

昆仑山,作为中华文明的祖脉之地,也跟道文化有着密切的联系,也是中华道文化的发源之地。所以,昆仑山也是中华文明的一种至高无上的象征,是中华血脉传播延续的源头活水之地。

昆仑山是中华龙脉的中龙

昆仑山,最早见于上古文献《尚书—禹贡》,《河图》描述其“天中柱,气上通天”。《水经注》言:“昆仑墟,在西北,去嵩高五万里,地之中也”,《尔雅》言“河出昆仑”《山海经—海内西经》云:“海内昆仑之虚,在西北,帝之下都.昆仑之虚,方八百里,高万仞.上有木禾,长五寻,大五围,面有九井,以玉为槛,面有九门,门有开明兽守之,百神之所在。”《淮南子—地形》更对大禹在昆仑上的神奇所见进行了渲染。《神异经》中黄帝、颛顼、帝喾、尧、舜五帝所理,与天感应,巡幸昆仑,昆仑因而被誉为中国的“奥林匹斯”,是“百神之所在”和“帝之下都”、“万山之祖”。

从地理风水角度来看,全球有六大主干龙脉,全球龙脉均发源于昆仑之西,龙脉之祖为帕米尔高原,在中国大唐西域旧地。而中国就有三条主龙脉。

其中昆仑山脉为中龙,居天下之中,入于中国。经祁连、秦岭后分为两支:北支为太行山,南支为桐柏山、大别山;北龙为天山、阴山、燕山、长白山、兴安岭;南龙:喜玛拉雅山,其主干在中国境内。

从全球龙脉看:昆仑龙左右龙和朝山十分明显:左青龙为北龙,右白虎为南龙,案山为东洋岛链:阿留申、勘察加、千岛、日本、琉球、台湾、菲律宾、马来亚岛链。全球龙脉分布来看昆仑龙脉特别眷顾中国。这也是为什么中华民族把昆仑山视为中华民族发祥的祖地。这关系着中华民族千秋万代的发展。

从风水角度来讲,这是道文化中涉及地理堪舆的具体应用,从道学的角度,中国的老祖宗,早就发现了昆仑山的价值。故而从古自今,中华文化就跟昆仑山有着密切的关联。

在中国历史上,从盘古、伏羲、女娲、三皇五帝以及后续的老庄,都是中华道文化的发展者和承继者。在道文化发展之初,中华大地上其他的文化,还没有形成。所以,中华文明是肇始于道文化的,从这个角度讲,道文化是中华文化的根脉文化,毫不为过。

道文化和昆仑山祖地的融合,代表了中华文明,中华文化的源头。也体现了中华民族自古以来的一种自强不息、淳朴包容、乐观向上、坚韧不拔、创新进取的精神。道文化,作为中华文明的创始文化,具有博大精深、源远流长、包蕴厚重、意存高远,具有原生性、包容性、开放性和创造性,是公认的源头文化、根部文化、多元文化、包容文化,是文明的思想之源、艺术之源、精神之源。

这些精神,在历朝历代,都被中华民族继承和延续,如夏商周的轮替,是以道文化为依据,对不符合天道承负规则的帝王做轮转更替。周朝时期的春秋战国,实际上也是中华民族思想文化的碰撞与统一过程,是周朝内部国家体制之间相互交融碰撞,并最终走向融合一统的历史进程。

而在秦始皇以后,中国一直以来是以防御固守的方式来保护中华文明不被外来文明侵蚀。如秦始皇建设万里长城就是例证。但秦始皇并不知道,文明的相互碰撞交融是不可避免的。单纯靠防御固守是阻挡不了文明之间相互交融碰撞的。在后来的历史发展进程中,也证明了这一点。

只是文明的交融汇聚,一定是以战争和非战争两种形式展开的。中华民族在历史上,从来都是以文化的力量,去教化蛮族,并同归大同。只不过,蛮族在僭越我们中华民族底线的时候,必定会给予强烈的反击。让蛮族从此后悔来到这个世界上。历史上的汉唐时期,中华民族的影响力在全世界都是第一。其疆域更是西达西亚,北达俄罗斯部分地区,包括贝加尔湖,那个时候也都在大唐的治下。那个时候的印度,也曾经被中国唐朝使臣王玄策一人给灭国。

汉唐时期,更是把匈奴从北方赶跑,一部分归顺大唐汇入了中华民族。而匈奴的西迁,却影响了西方历史的进程。这在历史上都是有记录的。

而汉唐时期,也正是中华道文化深入中华民族,并在当朝得以应用治世的时期。如汉朝时期的汉文帝,曾经就求教于道家的当世隐士-河上公。而河上公也是道家文始派的传承人。汉文帝得河上公受《老子道德经河上公章句》以此治世,开文景之治。

中华文明发展进程中,从来都不是一帆风顺的,有强大高峰的时候,也有弱小低谷的时候,当中华民族在弱小低谷的时候,也曾经被少数民族侵入中原,成为了中华历史上改朝换代的一个历史节点。只不过中华民族,却用先进的道文化所确立的民族精神和思想,在文明交融过程中,用文化的方式,把外来的蛮族全部同化,变成了中华民族的组成部分。包括北魏时期的拓跋氏,整个民族全部汉化,以北魏孝文帝拓跋宏为首,倡导汉服衣冠,学习汉文化。最终融汇于中华民族大家庭中。

至于后来的历史进程中,也出现了诸如元朝时期的蒙古族入主中原,以及满清入关统治中国。但这两个外族,在进入中华民族的圈子以后,依然被中华民族强大的文化所同化。最终也成为了中华民族的一份子。这都体现了中华民族的文化魅力,是具有强大同化力的文化。这种历史情况,也是中华历史朝代更替过程中,中华民族交融汇聚的一种历史演变。虽有灭国之灾,但文化未灭,中华民族依然绵延不绝。

随着时代的发展,中华文明在历史上,曾经在18世纪之前,一直占据着世界文明发展的潮头,引领着世界的发展,自宋、元、明、清以来,由于中华文化在外族统治下,造成了文化的断代,以及文化的扭曲,致使中华文化在发展过程中,因为人为的思想禁锢,造成了国家和民族的故步自封的历史现象。

正值16世纪,西方文艺复兴时期,中华文明和西方文明才开始在物质文明发展的这个路上,被西方赶上并逐渐超过。但西方文明的发展,虽然得益于文艺复兴的思想解放。但西方文明的历史上,是没有中华道文化为主根脉的内求,内修,内证,知内而达外,天人整体观,天人合一这样的思想。所以,西方出现了以识神主导的思辨哲学,这跟中华文化以元神主导的道文化为源头的思想是不可同日而语的。

西方世界,也基于哲学由此发展出了现代的科学等学科,而科学的发展虽然极大的在物质领域,让人类认识了自然,部分解放了人类的劳动力,但在没有内求文化做支撑,没有天人合一思想的主导,最终还是把这个世界越搞越乱,包括英国的李约瑟博士,汤恩比博士,都通过研究世界历史和中华文化得出一个历史的结论。即中华文明才是人类文明的未来。

放眼当今世界,从1840年,中国第一次鸦片战争以来,中华民族暂时的处在历史发展的低谷,中国也从此遭受了百年多的历史屈辱。但中华民族就有一种自强不息的精神。越是在民族危亡的历史阶段,越能涌现舍身卫国,为民族献身的英雄。

近代历史,也是在中华民族为了民族国家的生存,发展拼搏奋斗的历史。从清朝时期的谭嗣同慷慨赴死,到林则徐禁烟、到张之洞新疆戍边卫国、再到近代黄花岗七十二烈士,再到毛泽东等人创建共产党,为中华民族摆脱三座大山,做英勇而前赴后继的斗争。

谭嗣同在慷慨赴死的时候,曾经写下《狱中题壁》:

望门投止思张俭,忍死须臾待杜根。

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

谭嗣同的这首诗,表达的是:看到有人家就上门投宿,我希望出亡的康有为、梁启超能像张俭一样受到人们的保护。也希望战友们能如杜根一样忍死待机完成变法维新的大业。我横刀而出,仰天大笑,因为去者和留者肝胆相照、光明磊落,有如昆仑山一样的雄伟气魄。

昆仑山本身就是道文化的象征,可见谭嗣同所表达的精神,就是中华道文化在世俗间的一种体现。

而毛泽东在1935年,红军过雪山到达陕北后,写了一首词《念奴娇·昆仑》:

横空出世,莽昆仑,阅尽人间春色。飞起玉龙三百万,搅得周天寒彻。夏日消溶,江河横溢,人或为鱼鳖。千秋功罪,谁人曾与评说。

而今我谓昆仑,不要这高,不要这多雪。安得倚天抽宝剑,把汝裁为三截,一截遗欧,一截赠美。一截还东国。太平世界,环球同此凉热。

这首词里面,表达了毛泽东心怀大同理想,以昆仑作喻,想把大同思想传播世界的愿望。这跟老子所倡导的修之于天下,其德乃普,是一样的方向。

以上两个历史人物,都是中华文明历史进程中的代表,也是中华民族自强不息、永不服输、勇于抗争精神在两个人身上的具体体现。

历史发展到今天,中华民族在中华文明内化的精神的支撑下,从建国之初,到今天,以自强不息,勇于抗争,艰苦奋斗,拼搏进取,善于学习,又善于创新的时代风貌,把中国从站起来,到富起来,拼到了强起来的时代。

今天的中国已经不是任人欺凌的时代,今天的中国,正是中华文明,中华文化复兴的时代。在世界人类文明发展的过程中,这种文明与文明,文化与文化的交织,碰撞,会以战争和非战争的形式,在国家和民族的各个领域显现。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