鱼鳞坝汇聚之地,宁波的这条溪,居然有八处鱼鳞坝
浙江省宁波市海曙区和余姚市交界地带,有一座山,名叫大隐山。
山下有溪,名叫大隐溪,也叫隐溪河。
溪畔有镇,名叫大隐镇,隶属宁波余姚市。
大隐溪穿镇而过,溪上共有八处鱼鳞坝。
2021年入夏以来,北仑区新路村的鱼鳞坝火了,很多网友问,宁波哪里还有鱼鳞坝?
宁波境内,鱼鳞坝最集中的地方,就是余姚市大隐镇的大隐溪。
鱼鳞坝,其实就是拦水坝、蓄水坝,通过筑坝蓄水,水位升高,再通过岸边的水渠引流至下游的用水地。
人们在建筑堰坝时,按照建筑的美学原理,将堰坝设计建成了龙鳞、鱼鳞形状,因此人们形象地称之为龙鳞坝、鱼鳞坝。
大隐溪上的第一处鱼鳞坝,位于学士桥下游约十米处,但是如果不下雨,坝上几乎无水。
因为上游的七道鱼鳞坝已经拦水引流,再加上双溪口水库关闸蓄水,因此下游的水量很少。
学士桥,始建于北宋哲宗赵煦元祐年间,即公元1086-1094年期间,现存之桥重建于咸丰四年,即公元1854年。
学士桥连接大隐镇学士桥村与里埠头村,《慈溪县志》记载,北宋舒亶学士居此,故名学士桥。
舒亶为桥西舒夹岙人,宋治平二年进士及第,后为王安石所用,官至御史中丞。
为方便乡人出行,舒亶出资修建了跨溪的桥,村人遂名“学士桥”。
学士桥是石砌平板多孔桥,原有14墩15孔,是余姚市现存最长的古桥,桥墩用条石错缝砌叠,上游呈分水尖状,可减轻洪水冲击力。
因为东岸修建沿溪公路,桥堍被填,现存9墩10孔,桥上刻有“学士桥”及“清咸丰四年捐资重修”字样,桥板上雕刻精美,是一座有历史有故事的桥。
当地网友“阿哥”说,小时候,每天要从学士桥来回好几趟,那时的天也蓝水也清,放学后,学士桥就成了我们的跳台,一个个争先恐后跳下去,溅起一朵朵浪花。
沿大隐溪逆流而上,可以看到第二、三、四、五处鱼鳞坝。
溪水经堰坝拦截水位抬高后,通过旁边的水渠引向了别处,因此坝上的水量同样很小。
鱼鳞坝,不但要有坝,关键要有水才好玩,天不下雨,水库不放水,坝上就缺水。
不玩水,看看风景也挺好。
继续逆流而上,可以到达第六处鱼鳞坝,终于看到了水漫鱼鳞坝,层层叠叠,水量虽不大,正好玩玩水。
第七、八处鱼鳞坝,溪水同样被拦坝引流,水量很小。
大隐之名,始于秦汉,《四明谈助》载,“大隐山,本名句章,以大里黄公居此,始称大隐”。
黄公,本名崔广,为避秦始皇焚书坑儒之祸,隐居于此。
《四明谈助》还有记载:“晋虞喜尝隐于此,三召不见,因名大隐”。
虞喜,东晋著名天文学家,但不喜做官,屡招不就,隐山中。
大隐溪,曾名“慈溪”,《四明谈助》载:汉董黯事母尽孝,母疾,嗜饮大隐溪水,远不能常致,乃筑室溪旁,人遂名“慈溪”。
慈溪县、慈溪市之名,都来源于此,但是历次区划调整,这种源远流长的地缘关系,已经被彻底割裂。
宁波市江北区的慈城古镇,作为慈溪县城所在地,历时长达1216年,但是现在的慈城古镇,不在慈溪市范围内。
岁月变迁,总会有太多改变。
大隐溪上,原本有一座风姿巍然的古桥万年桥。
万年桥原为宋代建造的竹木溪桥,光绪十六年,即公元1890年建成九洞石桥,名永年桥。
1924年,永年桥被洪水冲毁,上游乌岩村民翁瑞元筹资重修为无栏石梁桥,8墩9孔,并改名万年桥。
大隐溪,也曾叫作金刚溪,万年桥,又名金刚万年桥,被列为余姚市文物保护点。
2009年,双溪口水库建成前,大坝之下的溪流改道,万年桥被拆除了,原定移址复建。
拆除后的桥的残体,杂陈于荒草丛中,道不完的岁月沧桑,说不尽的委屈与寂寞。
现如今,桥上的螯首、龙头等重要构件,已经不知去向,复建之事,不了了之。
桥畔凉亭还在,亭内对联意味深长。
山花无语点头笑客不须忙;野鸟有声开口劝君暂且息。
过了几重山到来力倦悄且息;还有数溪水前去路遥莫耽延。
大隐溪上的双溪口水库,由两溪相汇而成,故名双溪口。
主流白岩溪,曾被誉为“浙东小九寨”,2013年开辟为浙东小九寨景区。
另一条支流来源于海曙区横街镇朱敏村方向,惠民村的红色古道同样值得游历。
宁波旅游地理百科,就在颖之星语,欢迎关注。
颖之星语原创出品,欢迎转发分享,禁止抄袭,侵权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