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在为谁吃饭?5—饮食不仅会影响人的外貌,还影响人的心理和行为

既然长期的饮食改变可以改变动物的第二基因组,明显地改变外貌和行为,那么饮食是否也影响人的外貌和行为呢?

1. 饮食与人的颜值

关注自己身材形象的朋友不难发现,连续几次暴饮暴食后,腰围变粗,皮肤状态变差,脸上长痘痘,口臭,整个人颜值迅速降低的情况。关注工作生活的人可能会发现,暴饮暴食后,脾气变大了,记性变差了,工作和家庭氛围都比从前紧张了。关注身体健康的人可能会发现,暴饮暴食后,体检表上好多数值异常了,比如血脂高了,尿酸高了等等。你当然可以不把这些征候当作疾病,也可以看作是一个表型变化。

而这些与个人形象密切相关的表型变化都与不良饮食对于肠道菌群(第二基因组)的改变(也可以理解成破坏)有关。

对这个现象了解的人才能够很快发现问题,调整饮食,修复第二基因组,及时恢复理想状态。但还有小部分人无论如何摆脱不了甜食和油腻食物,会继续暴饮暴食,在体内豢养出了一大批喜爱不健康食物的肠道微生物,这些微生物会释放神经活性信号,促使人更加高度热爱这些高糖高脂食物,并更加稳定持续地消费这样的食物,欲罢不能。即便知道吃了会长胖,会损害健康,也根本停不下来,形成恶性循环。这实际上是严重的消化道疾病,也是成瘾类型的心理疾病。

2. 饮食影响人成为什么样的人——人如其食

30多年以来,美国出版过各种版本、不同作者而同一书名的书籍:人如其食(You are what you eat),可见国外的人们普遍接受了食物改变情绪(Food makes mood)的理念。

我们中国也有类似的说法,比如放下屠刀,后边接的是立地成佛。然而放下屠刀真的能立地成佛吗?不一定!你要是改变饮食结构,去吃斋诵经,还真的可能改变自己的状态呢。

近几十年来,伴随着食品工业化和加工食品全球化,心理疾病和行为问题发生率和发病人数飙升。从前,自闭症、多动症、抽动症、秽语症、抑郁症、焦虑症、双相障碍、精神分裂症、阿尔兹海默症和帕金森症等心理疾病和神经疾病的名称对于很多医生都是冷僻词汇,因为是罕见病,极少医生能见到。而短短二十年,这些都成了常见病,国内的大型城市几乎没有人对这些说法陌生。

比如抑郁症,曾经人们以为只有像林妹妹那样多愁善感的极少数人才会得,现在却比感冒都常见,中国的发病率曾经不到3%。但据现在估计,国内的青少年中,抑郁症的发生率已经达到20%以上。目前抑郁症已经成为发达国家耗费最高的疾病,高于心脑血管病,高于癌症,高于感染症,甚至比多种疾病耗费的总和还要多。统计数字看,2016年在美国就为抑郁症支出1100亿美元以上。

比如自闭症,这曾经在世界上都是罕见病,2000年以前在中国发生率为万分之一以下,现在却达到50-60分之一。20年来200倍的速度增加,这与群体遗传学的哈迪-温伯格定律已经偏移10万8000里以外了,不管多少人坚持这个病与第一基因组有关,你都绝对无法认定哪个祖先会遗传给后代这么多的患者。

由于动物物种的遗传保守性,智人的第一基因组在漫长进化中几乎没有明显改变,但随着饮食和生活环境改变,特别是一百年以来,我们的第二基因组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当肠道微生物紊乱,不能再辅佐第一基因组正确调控人的大脑和认知发育时,人的行为和心理就可能出现异常。

食与心所在研究室自2002年起开始关注共生微生物在心理和行为中的作用。

在家畜养殖中我们发现,食用供应商提供的G家标准饲料的猪炎症水平高、脂肪比重高、肌肉比重低,争抢食物,攻击性强;而食用NS乳酸菌发酵的无抗无药饲料的猪则性情温顺,极少打架斗殴,肌肉比重高、炎症水平低,自然抗感染能力显著高于对照猪群。在饲养的鸡、羊、牛以及水产动物身上也能发现类似改变。

在实验室的大鼠和小鼠饲喂中我们发现,与食用实验动物标准饲料的大鼠/小鼠相比,同时补充了NS乳酸菌的大鼠/小鼠肠道菌群更健康,炎症水平更低,更不容易抑郁、更不容易焦虑,认知和记忆力水平也更高。

在动物园观赏动物的养殖中我们也发现,原本变得焦虑抑郁的猴子将猴山弄得臭气熏天,很多猴子甚至忧郁寡欢,像一尊雕塑,不玩不动,以至于没有多少人想再看看机灵好动的猴子。而食用了NS乳酸菌后,恢复正常活力,不再抑郁和焦虑。

肉食动物美洲豹由于长期饲养和展示,已经完全丧失了交配行为,面临断子绝孙的窘况。食用NS乳酸菌涂抹过的鸡肉2个月就恢复了交配行为;一天到晚无精打采的草食动物非洲象也一样,食用NS乳酸菌搅拌的饲料后,也恢复了正常的生殖行为。

对于看守所嫌犯的研究我们也发现,暴力犯罪者的肠道微生物明显不同于非暴力犯罪者,更不同于对照人群,大都有着长期不健康的饮食习惯,肠脑健康状态极差,血液中神经毒性物质氨和硫化氢含量更高,外周血中五羟色胺和多巴胺含量显著高于非暴力犯罪者和对照人群,抑郁水平和焦虑水平更高,冲动控制能力更差而攻击性更强。我们一直在思考并坚信,这些可检测和可干预的生物学因素如果受到足够的关心和监测,大部分暴力犯罪、冲动导致杀人或者自杀是能够被有效预测并且防患于未然的。

不久前,佛罗里达大学的一项研究证明,心理疾病可以通过粪便监测确认!这项检测其实在很多国家和公司已经开展起来。他们明确地提出,很多心理疾病高危者不适合参与飞行员,火车司机,大巴驾驶员以及承担公共安全事业的工作,也不适合警察以及城管执法方面的工作。

换言之,未来公务员录取部门甚至可能不再需要你通过一个个心理问卷评测,因为还要花时间去判断你在装好还是装坏。还不如只要一泡粪便的第二基因组检测就暴露你的心理已有和潜在的状况。

对于长寿人群我们发现,在新疆和田地区,不使用冰箱,以烤馕、土豆和南瓜为主食,常吃手抓羊肉饭、胡萝卜、洋葱、核桃、葡萄干、干枣和干杏的当地老人,肠道菌群明显不同于城市老人,肠道功能更好,极少便秘,认知水平明显高于同龄的城市居民,调查结果显示,长寿老人的认知能力与其肠道菌群和肠脑健康状态和排便次数显著相关。

自闭症儿童的研究中我们发现,这些孩子无一例外地存在偏食和挑食问题,肠道菌群明显不同于健康儿童,可以以97%以上的准确率来通过粪便第二基因组检测结果来判定一个自闭症患者。经过一段时间饮食、健康生活方式和补充NS乳酸菌综合干预后,这些孩子们不仅肠道菌群明显恢复,语言、行为和认知功能明显改善,甚至不少孩子恢复健康,完全没有自闭症样行为,可以与其他孩子们一起正常上学。

对于多动症、抽动症和秽语症的孩子,我们发现,仅仅调整饮食,比如戒糖、戒饮料、戒断所有加工食品、补充ω-3脂肪酸(如生吃吃亚麻籽油/胡麻籽油)后,孩子们的症状就能明显改善,抽动症状大大降低甚至完全消失。

对于抑郁症、焦虑症、强迫症的人,我们发现,调整饮食戒酒、戒饮料、戒甜食、戒点心、戒零食、戒油炸食品,补充ω-3脂肪酸和规律运动后,这些心理异常很快都能明显改善。

对于阿尔兹海默症、帕金森症的老人,很多年前我们就发现,通过调整饮食、大量喝水和规律锻炼后,老人们不仅便秘改善,情绪明显改善,认知能力也不再下降甚至有所恢复。我们实验室在日本和中国的研究案例表明,大量服用NS乳酸菌胶囊后,MMSEl量表和长谷川量表检测得分显示,老人的认知功能和近期记忆力出现惊人和稳定的逆转。因此我们实验室关于阿尔茨海默与肠道菌群、帕金森与肠道菌群的两篇综述率先自信地在国内的英文杂志上发表,因被国外学者高频率引用而获得中国科学院的年度优秀论文奖,

对于健康人群,我们也经常收到这样的反馈“天天给XXX喝了NS酸奶后,脾气变好了,我们的工作氛围明显轻松了'’,“给老公喝NS酸奶/调整饮食后,他脾气变好,现在家里和谐多了”……。甚至研究室的师兄师姐师弟师妹们也经常互相调侃“你今天是不是没喝酸奶?”,“你是不是缺酸奶了?”。对偶尔发些小脾气的同事朋友,我们都会调侃一句:缺菌菌了!

在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做博士课题期间,不断有女生找来要我们的乳酸菌种子做酸奶,她们的一致体会是:解决痛经问题的神器。

这些研究和知识的积累,让我们更加了解到,通过健康的饮食,喂养出健康贴心又贴身的肠道微生物,就是帮助人体自身合成更多幸福荷尔蒙如五羟色胺/5-HT和多巴胺,能改善情绪,提升人的认知能力,增强压力管理能力,让人表现出更多积极的行为,缓解各种疼痛,包括头疼,偏头痛,痛经和关节疼,更加快乐地工作和生活。而不健康的饮食,则会扰乱肠道菌群,增加神经毒性物质如氨和硫化氢含量,让人处于焦虑和抑郁状态、自控能力降低、攻击倾向升高、认知能力下降,整个人处于易激惹/易怒易爆易悲状态,生活更加悲观和郁闷,长期会增加各种行为问题、心理疾病和神经疾病风险。

实际上不少人可能对自己的硫化氢和氨的释放没有感觉,他们甚至从未考虑过这是疾病的症状甚至疾病的一个重要表现,但这些具有神经毒性的不愉快气体会让人退避三舍,这类人在实际的社交和工作中往往都是被孤立的对象。


参考材料
1. https://www.frontiersin.org/articles/10.3389/fnint.2018.00033/full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