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神健康讲记》161027家庭、环境对儿童身心的影响(一)

标准传送带与不敢落后的家长

李辛:今天的题目是家庭关系、家庭环境与孩子的身心健康。

经常会有人问到,现在小孩注意力不集中,多动症,或者脾气暴躁,大喊大叫,不管是在家里还是在教室,会砸东西……总之显得不那么正常,孩子没有按照社会环境的应有标准去做,怎么看这些问题?

这些非生理性、躯体性的情况,我建议不要完全按医疗问题来处理,很多相关问题其实不属于医疗范围,认识到这一点非常重要,不要轻易把孩子“适应外部环境不协调”的状态,或者孩子还在“发展自我、学习社会化交流”模式的阶段出现的问题,轻易地把它归到医学问题。

这些现象或状态,要从教育学或者发展心理学的角度来观察、理解,或者从孩子跟家庭以及所处环境的交互作用的角度来看。

改善的钥匙,就在孩子与外在环境人事物的交互作用中。

所以,如果你把这些孩子在心智发育、自我意识与社会适应发展过程中,出现的种种也许是暂时的“不适反应”、“主动尝试”、“模糊/过渡状态”阶段出现的问题确定为医疗问题,是一种“固化”,后果会很严重。

孩子内在的感受、情感、内心的情绪,以及需要被看到、听到、理解、交流的需求被忽略,越过这些真正有价值的部分,直接转到了程序化检查、心理测验,然后下诊断,积极治疗矫正,进入一个“有病得治”的误区。

然而,这不光是“埋头看病的医生”容易陷入的,也是很多匆忙生活的现代人,包括“好心而追求达标的老师”、“焦虑而不自主思考的家长”最容易走入的一个陷阱。

为什么会这样呢?因为这差不多是过度专业分化、制式化、标准化社会的一个特点,有不少老师、医生、家长就像居住在不同领域的孤岛的劳作者,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的重复着诊治常规、教学计划和社会通识的思维与生活。

一切都有章可循,最好一切都合乎标准,孩子从生下来到读书,每个阶段都有着可以参考的身高、体重、换牙周期、爬行、走路的标准,家长们一面比照着周围的孩子和育儿书本,一边担心着孩子说话、游戏、见面问好、认字的时间会不会太慢;从幼儿园开始,老师也希望每个孩子都规规矩矩、老实听课、定时排泄、按点入睡……,如果有什么情况不符合这条完美的传送带,而我们不清楚这是什么原因的时候,就会焦虑,尤其是经过了被“专家”建议的种种调整、说服、训练之后,如果改善不大,焦虑而尽职的家长则会埋头努力的去到处找到原因。

遗憾的是,很多时候,我们能找到的结果,只是一个医学诊断。这里面缺失了老师和家长们的耐性观察每个独特生命的成长规律,缺失了与孩子的温暖交流和独立的思考,缺少了给孩子一个安全无侵扰的小港湾……这些背后需要成年人有相当的定力和耐心来支持。

孩子的很多身心问题、学习成长与社会适应问题,只是一个阶段到另一个阶段的变化过程,当你无法界定的时候,不妨有一些耐心,不要马上就要有一个诊断,要得到一个期待的结果。

如果我们成年人没有形成独立观察、思考的习惯,没有形成自己可以独立认识世界的基本信心的时候,面对周围充盈纷乱的种种资讯和斩钉截铁般的专家意见,便很难有定力来面对和自主思考。

最容易做的当然就是交托给专家:“老师不会有错,他是教育专家”,“医生讲得对,我的孩子是有病”……

复杂失真的大人与程序冲突的孩子

前面谈到,儿童的种种心身障碍、人际交往与学习困难,改善的钥匙,就在孩子与外在环境人事物的交互作用中。7岁以前,尤其是未满3岁的孩子,不少孩子的心智还处在一种做梦的状态,类似“无意识”的状态,也有人认为他们处于“类似于像动物的未启蒙状态”。

如果在座的你在心里嘀咕,这算是高级的还是低级的,好的还是坏的?那要自省一下了。因为这样的嘀咕,代表我们的心智已经过度模式化了,属于一种受限的意识状态。

很多人都会有这一类的想法,我们希望我们的孩子,哪怕只有三五岁,最好已经能够一见陌生人就主动的“Hello,nice to meet you!”、“叔叔阿姨好”,而不要停留在孩子们特有的观察和懵懂的状态里;如果能像在电视节目里一样,像模像样的背几首古诗、跳个舞,那这个孩子的状态就更高级一些了;但是如果我们的孩子在啃指甲、吮手指头、埋头在一把汤勺的世界里哞哞的叫,我们就会觉得这是低级的,不够上台面;这都是我们成年人用受限的思维在界定一些正在发芽、发展、变化的东西。

对于学龄前的小朋友,这类“不停的啃指甲、沉浸在自己的世界里、反复的敲打地面”的画面,正是小孩子的在探索世界和学习的状态。不同于成年人以逻辑化语言、思维、文字为主的学习过程,这个阶段的孩子是通过全身的感官“眼耳鼻舌身意”与外部世界在交互。这个认知和学习的过程是自发的,有其内在的进程,最好不要打断它。

在我们成年人眼中,看似重复而没有逻辑与秩序的过程中,孩子的内在正在进行身与心、感觉与知觉、情感表达与身体动作的统合,同时也在进行内部世界与外在世界的协调化调试。我们称之为“自组织”。

所以这个阶段,提供相对稳定、安静,给予基本照顾而不打扰孩子的外部环境,是很重要的。试想一下,如果孩子生活在一个非常不安的家庭,比如焦躁的,过度关注孩子一举一动的家长;或者父母一言不和就生气、吵架了;或者房间里一直都开着打发寂寞的电视或者广播节目;或者父母的内心隔得很远,相互之间没有足够的真实交流;或者一方常年出差,离家很远……;这些不同的家庭状态会给孩子怎样的影响呢?

一般来说,外部的不安与冲突,会导致内部的恐惧与紧缩,形成压抑型或易激惹冲突型人格,外界的混乱与嘈杂,也会降低孩子的专注力、无法形成清晰的思考力,父母与家庭成员的长期冷战、隔阂、封闭,常常会导致孩子的孤立和交流障碍,甚至自闭倾向。

还有一种情况,成年人已习以为常,而对孩子有不良影响。

有时候我们的心情不好,也知道自己有点封闭,但我们需要保持表面的彬彬有礼和轻松愉快,这在成人社会不会是个问题,会被认为是成熟有礼的文明表现。但这个时候,表里不一的我们,和孩子在一起的时候,我们虽然跟他在笑,还试着和他一起玩耍,但是敏感的孩子会往后躲。他似乎犹豫:我要不要靠近这只奇怪的猫猫?

成人的表里不一会导致孩子认识外在世界的内部程序有点冲突:诶,这个人看起来是在笑,看起来非常地好,可是……。小孩子有发达的直觉,他的身、心,所有的感官是开放的,先于社会经验和逻辑判断的,外在的一切从四面八方流过来,进入一个透明的玻璃球,那些思想的、情感的、欲望的、混杂不清的种种力量都会直接进入。

成年人可以有一张真脸、两张变脸、五张假脸,按着需要随意切换,早就习惯了,有的人可能已经离自己很远了,可是表面上还挺好的、游刃有余地活在世界的不同模式里,我们周围有很多这样的成年人。但如果小孩子周围都是这样的复杂、失真的人,会出现什么情况?混乱,程序冲突!

不少常见的儿童学习适应不良的问题,学习-交流困难的问题,甚至有些自闭症或自闭症倾向儿童,都可能和生活在“失真成人环境”有关——我不是说所有的都是——但是请大家留意观察和自我观察。

给孩子下一个“多动症”或“自闭症”的诊断是很容易的,但一旦下了诊断之后,带来的是周围人群的认定:孩子有病,以及由此产生对一个贴了特定标签的孩子“特别”的对待方式,这是一种异化和固化,也是一个从精神到能量到物质层面的塑形过程。

当这个孩子不幸被贴上了标签,就会生活在“我是一个有问题的孩子”的意识和现实环境中。医生的诊断固化了家长和老师的思想,也把本来处于发展、变化状态中的一时的适应不良,凝固为某种原因不明、治疗无解、预后不佳的疑难病、心理-精神障碍。而真正重要的,这个孩子个人的身心状态、个性化的认知-情感-交流常常会被忽视,而进入标准化的治疗矫正康复模式。

所以我经常跟家长朋友们讲,不要轻易带孩子去看心理医生或者精神科医生,也不要轻易去做智力测验、心理检查。而要先回到自己的日常生活,回顾和反思自己的精神状态是否稳定、意识是否清晰、心理是否健康、家庭气氛正常吗?家庭成员有没有真实友善的相互关心和支持?有没有诚实的面对自己、家人和孩子?

在这些基本的家庭心理环境没有改善之前,急急的把孩子扔给医院或者某些机构是不负责任的,也是危险的,日后恐怕会后悔。

主讲人:李辛

地点:德州第二届国际华德福幼教大会

主持人:张俐老师

时间:2016年10月27日

文字校对/整理:蝶儿 晓知辉 甘草巴比 行走的花儿 不解释 自邇山房 橙色岁月 蓝色玫瑰 采三影 婧芝

编辑/摄影:光明丫

校对:李辛

关于作者

李辛,中医师,心身医学硕士。师承国家级名老中医宋祚民先生。现任上海自道精舍、浙江天景生公益基金会顾问,法国蓝之树学会顾问。

著有《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Back to the sources for a Modern Approach》(《回到本源》2013年瑞士,英文版)。《儿童健康讲记:一个中医眼中的儿童健康、心理与教育》2015年立品图书出版。

(0)

相关推荐

  • 送教送什么?

    送教送什么? 随着今年来社会的发展,大部分中重度残障儿童已经能在党和政府的关怀下,通过校车,免费公交,以及爱心车队到特殊教育学校或普通教育学校随班就读.而根据<残疾人教育条例>和" ...

  • 导致儿童产生心理危机的原因有哪些?会出现哪些心理危机?

    前面,我们了解到"什么是儿童心理危机",也谈到"儿童在哪个时候容易受到影响"取决于"这个阶段儿童的生活成长环境.可能容易出现的事件,以及这个儿童本身具 ...

  • 儿童焦虑症有哪些表现? 儿童焦虑症该怎么办

    儿童焦虑症是儿童时期常见的一种情绪障碍,通常女孩比较常见.一般我们很难判断儿童是否得了焦虑症,所以作为父母更要好好关注自己的孩子了.那么,儿童焦虑症有哪些表现呢? 分离性焦虑 当与亲属特别是与母亲分离 ...

  • 高分纪录片揭露残酷现实:成人化的儿童世界扼杀了一切,谈何自愈

    每天耕耘最有趣.最实用的心理学 格式化存在,不仅存在于成年人中,同样也存在于孩子们中间. 成年人996.007.7*24小时,流水化作业,集体加班,集体放假出行,在同样的环境里做同样的事,遵守同样的法 ...

  • 如何看待儿童健康问题:肺炎后体质变差、皮肤湿疹 -《精神健康讲记》连载38

    摄于丽江 心身健康比学业更重要 听众:李辛老师好!我女儿现在读五年级,她在一年级上半学期12月份,得了严重的支原体肺炎,在儿童医院用了很多抗生素,后来因为高烧不退,还用了几天激素.那次后,她的体质就变 ...

  • 【一日一书】精神健康讲记:一个中医眼中的心身调适与精神发展

    图书<精神健康讲记:一个中医眼中的心身调适与精神发展> 作者:李辛 著 出版社:中医古籍出版社 出版时间:2019年12月 作品简介: 本书是继畅销书<儿童健康讲记>后的一部关 ...

  • 180311精神健康讲记01

    "交互"的观点 主持人徐勇:大家下午好.非常欢迎各位来到苏州华德福学校,这次是家长课堂,因为所有的教育其实是家庭教育的延伸,大人希望孩子能够健康地成长,在这个过程中,大人也非常需要 ...

  • 180311精神健康讲记02

    人依靠自己,可以认识世界吗? 听众:过年的时候,我朋友的爸爸去世了,接到电话的时候,我儿子也在边上.儿子问:什么叫去世?我说,他去西方极乐世界了.其实我不知道怎么回答,我也在探寻生死的意义,但不知道怎 ...

  • 180311精神健康讲记03——内耗的单曲循环

    家长不要像残酷的 资本家一样逼迫孩子 听众:李辛老师.我女儿现在读五年级,她在一年级上半学期12月份,得了严重的支原体肺炎,在儿童医院用了很多抗生素,后来因为高烧不退,还用了几天激素.那次后,体质就变 ...

  • 180311精神健康讲记04——心智状态

    提问题的心智状态 听众:老师,我想问孩子哮喘的事情,听前面两个案例我已经得到部分答案.如果饮食上调整,加上注重运动,和大自然接触,那孩子的哮喘是不是就会好起来? 李辛:对,康复的可能性很大,政治课里常 ...

  • 180311精神健康讲记05——先天体质与自我调理

    先天体质与自我调理 李辛:刚才几位谈到哮喘啊.鼻炎,下面我请我太太来分享一下,你们说的这些病她都得过,她在认识我之前,二十岁左右就开始自学中医,把自己的问题一点点调理好了.她学中医也有二十多年了,比我 ...

  • 180311精神健康讲记06——思想的出路与气血的流通

    思想的出路与气血的流通 李辛:刚才的小朋友,鼻头有些暗,代表脾胃的运化能力不足,她现在这种体质喝牛奶就不合适,尤其是还有鼻炎,先不要给她喝,喝了会加重身体的负担,会增加运化不掉的垃圾.如果她慢慢地开始 ...

  • 180311精神健康讲记07——手机里的“美丽新世界”

    手机里的"美丽新世界" 听众:我的问题可能大部分人都碰到过.我的孩子两岁八个月,本来我是全职在家带孩子,刚出来工作两个多月,换我妈和婆婆两个人轮流带孩子,大部分是我妈带.现在出现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