忽必烈到底会不会汉语?学者:离不开翻译,不通汉文!
忽必烈到底会不会汉语?这是一个小事情,但背后折射的却是蒙元汉化,和元朝短命的大问题。有趣的是,这个小事情却让蒙元历史研究者产生了严重的分歧!然而“风过留痕,雁过留声”,史书上留下的一番话,或许已经解开了真相,只是专家过度解读了!
需要说明的是,“会不会汉语”应该包含三个层面,即说话、理解、写作。会用汉语对话,不代表懂汉语。真正的会汉语,代表能稍微读懂一定的经典著作,会写一些汉语文章。就犹如今天的英语,会说英语之人,未必会写、未必理解。
忽必烈一统北方之后,孔府派出大儒张德辉与元好问等觐见忽必烈,跪请忽必烈接受“儒教大宗师”的称号,忽必烈是“悦而受之”。所以,历史上就此记下浓墨重彩的一笔:
圣度优宏,开白炳烺,好儒术,喜衣冠,崇礼让。
显然,尊崇儒学的忽必烈,自然懂汉语。就比如今天,一个不懂英语的人,可能成为美国总统吗?而且,忽必烈还用汉语写过一首诗,即《陟玩春山纪兴》。从内容上看,汉语造诣不够精通之人,根本就写不出来。
时膺韶景陟兰峰,不惮跻攀谒粹容。花色映霞祥彩混,垆烟拂雾瑞光重。雨沾琼干岩边竹,风袭琴声岭际松。净刹玉毫瞻礼罢,回程仙驾驭苍龙。
这首诗排在《全元诗》第一位,清朝乾隆修《四库全书》时,也将这首诗入选《御选元诗》。
正因如此,不少网友认为:忽必烈不仅能流利的说汉语,而且还极为精通,否则又岂能写诗,又遑论“儒学大宗师”的头衔,又怎么会去劝说文天祥?
然而从史料上看,忽必烈召见汉族大臣,或者查看汉语奏章时,往往会提到“怯里马赤”——翻译者。《忽必烈传》的作者、元史研究会会长李治安教授研究认为:
推行汉法比较积极的忽必烈,却只通晓蒙古语,不懂汉语。忽必烈和一般汉族臣僚的交谈或听取其上奏,就需要借助怯里马赤翻译......忽必烈不懂汉语,也不提倡其他蒙古人学习使用汉语。
其实,元朝国语是蒙古语,汉语只是地方语,这与清朝一样,清朝国语是满语。忽必烈鼓励汉人学习“国语”,对于懂国语的汉人,往往相对会优待。
敕璧(赵壁,汉人名士)习国语,译《大学衍义》(翻译成蒙古文),时从马上听璧陈说。(贾居贞)由善国言,大小庶政不资舌人(不要翻译),皆特入奏。
而且,史书还有一些记载,当“委曲问时事,(汉人)悉以国语对”时,忽必烈往往“大喜”。总之,类似记载不胜枚举。
因此,根据史书的这一些记载,古今不少学者认为:忽必烈不懂汉语。除了李治安教授之外,《中国通史》主笔周良宵认为“忽必烈除蒙语外,似乎不懂得其他语言”,清朝赵翼认为“可知(元朝)诸帝皆不习汉文也”,更是认为元朝皇帝都不懂汉语等等。
难道忽必烈真的不会汉语?其实,史书上的一段记载,或许解开了真相!忽必烈与儒臣许衡的对话时,史料上有这么一段记载:
先生每有奏对,则上自择善译者,然后见之。或译者言不逮意,上已领悟;或语意不伦,上亦觉其非而正之。
对于这一段话的理解,北京大学张帆教授认为,“可见忽必烈虽有一定程度的汉语水平,但仍不能完全脱离翻译”。元史研究会副会长,南京大学陈得芝教授认为,“大概是懂一点汉语的......他不仅的确能听懂少许汉语,而且能略约理解许衡讲的一些大道理”,但直言“他无疑是不通汉文的”(懂和通是两个概念)。
显然,说忽必烈一点不懂汉语,有点言过其实,但说他精通汉语,却又严重背离史料。只能说,忽必烈懂一点汉语,但对于稍微高深一些的理论,就不太懂了。估计,忽必烈真实的汉语能力,相当于英语三级的水平吧。
至于史料中忽必烈写的《陟玩春山纪兴》,和“儒学大宗师”头衔,完全是无耻文人的拍马屁罢了,不足为信!
作为推行汉法比较积极的忽必烈,汉语水平都如此不堪,足见蒙元朝廷对待汉化的态度,学者将之总结为“迟滞的汉化”。或许正因如此,元朝只有区区不到百年的国运,就被朱元璋推翻了,与之相反的是清朝,在汉化之后却有了268年的国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