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队的学校》杨永
简介
诗
人
杨永,生于石河子,长于安集海。1975年毕业于一四二团中学。同年,到一四二团二营七连当农工。1980年7月考上老师,1981年调141团5连任小学教师。1986年调河北保定蠡县教育局工作至退休。闲暇时喜欢诗歌创作。
连队的学校
油画
文革的记忆风雨如磐
学校停课时我还是少年
石中和一小的老师下放落难
校长梅凤莲上吊自杀惨绝人寰
父母下放142团是1969年
盐碱滩上贫穷偏远的2营8连
父母放羊天天奔波早出晚归
我和2个妹妹没有学上在家赋闲
有一天我们兄妹到羊圈游玩
突然看到石中林俊老师忙碌在马圈
林俊是石中的青年俊杰浓眉大眼
戴一副眼镜儒雅冷俊风度翩翩
林俊老师在石中被戴高帽子批判
反动学术权威下放边远
做一个马夫他也是又红又专
勤劳操心把马儿喂的强壮彪悍
那时候8连马圈牛圈羊圈连成一片
林俊老师见我们来热情又伤感
他在宿舍烧了一大锅牛奶
第一次喝牛奶真是无比香甜
林俊老师亲切和蔼与我们交谈
他说你们失学流浪虚度华年
自学也是获取知识的来源
唯有学识可以把命运改变
他把自己的笔记给我们传看
娟秀娇巧的小字记录满满
我们虽然不懂得高深的数学
林老师的钻研毅力让人感叹
林老师送我一本《普希金诗选》
让我在诗歌的海洋里起锚扬帆
大妹妹的美术和小妹妹的数学
都曾经得到过林老师的指点
可叹当时昏庸误国的8连指导员
把学识渊博的林俊放到马圈
后来林俊调到三营中学教书
一定有伯乐独具识珠的慧眼
文革后期百废待兴秩序重建
林俊老师调回到石河子师范
校址就是我们上学的石河子一小
自杀的梅校长后来也给予平反
连队的学校我也曾亲身体验
一排教室一个操场简陋贫寒
教室窗户上钉着透明塑料纸
土操场上学生跑步尘埃漫卷
连队的学校依据各连条件
有条件的木制桌凳大气美观
没条件的课桌是土坯垒水泥板
学生自带凳子坐在土台子前
油画
8连小学是上海小两口统管
董校长有知识分子的优雅风范
他们家和我们家住一排房子
他的夫人美丽高挑比范冰冰亮眼
9连小学是宋新科的姐夫姐姐统管
他的姐姐娴雅文静端庄温婉
每一次宋姐姐从9连走向8连
我看到路边排碱渠里沉鱼落雁
7连小学是冯校长和刘光霞统管
刘光霞是我的老同学好学钻研
我们下到7连后成立了民兵连
小学操场变成青年练兵的战线
条件差的连队学校略胜羊圈
黑洞洞的窗户冷风吹进冬寒
没有煤炭取暖老师让学生自带
玉米芯柴禾棍烧得教室烟气熏天
小学生的手背长冻疮惨不忍看
老师讲课让学生跺脚搓手取暖
一支粉笔一本课本一个自制教鞭
教好教坏全凭老师的敬业和经验
连队学生还要参加社会实践
农活太多要让学校参与分担
捡杂草拾麦穗掰玉米拾棉花
小小年纪就开始品尝大田艰难
142团有幸重用下放高知和上海青年
有胆有识的团领导打破政治局限
培育出疆二代笃学慎思刻苦钻研
安集海的学子在改革开放中大放光焰
70年代后期142团教育走向完善
一大批高中生担任小学教师打开局面
高中老师不是右派就是反动权威
为疆二代的治学树立了崇高典范
7连战友王爱芳回忆当年
考上老师后自学高中课程极尽艰难
凌晨即起至夜半挑灯阅卷
多少年青教师像她一样卧薪尝胆
她们自己做饭生活简单
土豆汤里搅上半碗玉米面
放一点猪油搁一点盐
一人一大碗就是一顿饭
她们带学生大爱如山
和蔼亲切给学生带来温暖
连队职工每天奋战在条田
学校是学生们安全快乐的家园
她们教学生认真谨严
传道授业解惑敬业奉献
没有教案参考四处抄传
每一个老师都有上进的强烈欲念
她们向自学成才的高峰登攀
沉重的教学之外钻研孜孜不倦
一盏油灯下读书自修到夜半
窗外是戈壁风寒呼啸在耳边
连队老师在艰苦环境里经受锤炼
时代赋予她们特殊的毅力和肝胆
化作红烛照亮学生视野
把青春奉献给崛起的兵团
有多少林俊那样的权威启蒙荒蛮
让安集海的绿色葱茏深远
有多少王爱芳那样的老师矢志奉献
培育出新一代兵团人蔚为壮观
新时代里我又重返142团
连队的学校已经消失不见
所有学生都集中到团部住校
每个星期有校车接送回家往返
连队的学校只能存留在脑畔
连队的老师退休在各地安度晚年
她们把教育的薪火世代相传
给中国梦赋予了崭新的内涵
乌市2017.9.23
编辑推荐阅读
美 文 悦 读
《致长辈们》不周山
爱终究是要来日方长的事情
从《摔跤吧!爸爸》看爱的另一种可能
创作 作家
不周山 | 余长城 | 蒋小寒 | 查文瑾 | 潘慧增 | 书香一瓢
再水一方 | 文海 | 小彤 | 茶香 | 孟奀 | 怀素 | 黄玉生
李全文 | 红叶霜美 | 杨永| 陆文谿 | 江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