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图清晰解释,房颤为什么可怕!

心房颤动(房颤)是最常见的心律失常之一,发病率约1%。而随着年龄增长房颤发生率不断增加,75岁以上人群可达10%,有调查发现,我国80岁以上人群患病率甚至高达30%。

血栓栓塞性并发症是房颤致死、致残的主要原因,卒中是最为常见的表现类型。房颤所致卒中占所有卒中的20%。有研究显示房颤患者缺血性脑卒中发生风险是一般人群的5倍。

房颤为什么可怕,我们通过下面图片来了解。

正常情况下,心脏规律搏动,将血液泵向全身。窦房结(SA)是心脏的正常起搏点,产生的电信号经传导系统传导到整个心肌,从底部到顶部,协调规律的发出。心脏搏动使血液进入心房,之后心房收缩将血液注入心室,心室收缩将血液射入肺和体循环。

而房颤患者,心脏起搏点异常,冲动起源于心房的其他部分或肺静脉,这些异常的电信号频率高且杂乱无章,导致心房快速颤动。而电信号无规律导致仅有部分电冲动下传到心室,引起心室无规律收缩。

由于心房收缩无规律,因此心房内血液不能完全注入心室,这部分血液留滞在心房内,尤其是左心耳的位置形成湍流。

进而形成血栓。

左心耳是一个盲端,房颤引起血液滞留在左心耳,滞留的血液逐渐形成血栓,后脱落进入动脉系统,如果进入大脑的血管中,可能引起卒中。(血栓进入其他位置,就会引起相应部位栓塞,如肠系膜动脉栓塞、下肢栓塞等)。

血栓阻塞狭窄的血管,导致脑部某一部位供血减少或中断,导致缺血损伤,进而引发缺血性卒中。

因此,房颤的治疗主要包括三方面

1. 控制心率——治标

房颤发作时,控制快速心室率,消除急性血流动力学障碍,降低栓塞发生率,可提高患者生活质量。药物主要包括:β受体阻滞剂、非二氢吡啶类钙离子拮抗剂、洋地黄类和胺碘酮。

2. 复律——治本

恢复并长期维持窦律是根治房颤的目标,包括药物复律和射频消融术,常用药物为β受体阻滞剂和胺碘酮等。但也存在药物不良反应以及维持窦律效果不佳的可能,因此应更加重视药物的安全性。

3. 抗凝——长久之计

由于药物、手术都存在房颤复发的可能,而房颤患者最终都可能走向永久性房颤,此时抗凝才是预防卒中及其他血栓栓塞性并发症的长久之计,主要药物包括华法林和新型口服抗凝药(达比加群酯、利伐沙班、阿哌沙班等),不主张用抗血小板制剂进行房颤脑卒中预防。

由于大部分房颤的血栓来源于左心耳,也可以通过左心耳封堵术来预防卒中。

预防卒中的抗凝策略

首先进行风险评估,常用的评估有卒中评估包括CHADS2及CHA2DS2-VASc评分量,以及新型的ABC评分量表;以及出血风险评估HAS-BLED评分。

风险综合评估流程

之后根据评估启动抗凝治疗。

华法林

华法林是维生素K拮抗剂,竞争性抑制维生素K环氧化物还原酶拮抗维生素K,抑制维生素K在肝脏细胞合成凝血因子Ⅱ,Ⅶ,Ⅸ,X,发挥抗凝作用。

优点:应用方便、价格便宜、作用持久。

缺点:需要监测INR、起效慢、作用过于持久、不易控制、影响因素多。

在开始服用华法林初期,要每3~4天密切监测INR,根据INR及时调整药物剂量。在INR稳定后,监测的频率可以逐渐降低,但也应至少每月监测一次。

新型口服抗凝药物

受遗传背景、食物、药物影响较小,使用方便,起效快,颅内出血较少,常规使用无须监测凝血指标和调整剂量。包括凝血酶抑制剂(达比加群)、Ⅹa因子抑制剂(利伐沙班、阿哌沙班、依度沙班)。

抗凝治疗也存在出血风险,药物的用量用法均需咨询专业医生,如出现出血并发症,及时就医,根据个体化调整用药方案,不可自行停用、改用药物。

房颤的预防

房颤的发生机制研究尚不明确,但健康生活方式可预防房颤发生。健康饮食,适当锻炼、积极治疗高血压、高血糖,戒烟戒酒,减轻体重,改善睡眠,有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的患者根据类型予以改善等。

小结

房颤的规范化治疗和综合管理一直是心血管疾病领域的重点和难点,心律失常起病急、变化快、抗心律失常药物副作用多,使用时机的早晚、剂量的大小、速度的快慢都影响治疗效果和患者安全。

因此,房颤的治疗和管理,需要医生和患者一起努力!

来源:好医术心学院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