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高考”的那些事儿
历史探秘大全
421篇原创内容
公众号
又到高考季,今天和大家聊聊古代“高考”的那些事儿。
在我国,早期的人才选拔主要采取的是举荐制,由于举荐制被世家大族把持,造成了“上品无寒门,下品无世族”的仕途垄断。
隋文帝开皇七年(587年),朝廷为更好地选拔人才,实行开科取士,是为科举考试的初始。
在考试程序方面
唐代省试中逐步建立了进士、明经等常科科目三场考试制度,从技术层面避免前场落第再参加后场考试等舞弊行为。为了确保阅卷公正无误,建立了中书门下覆核和覆试制度,同时加强了对省试的监督。
从宋太祖赵匡胤起,便着手改革科举考试制度。 宋代还将唐代武则天时已出现的“糊名”手段制度化,所有试卷的卷头上有关考生个人信息部分一律“弥封”,接下来还有“誊录”、“别试”等,这些都是出于试卷保密的需要,防止泄密作弊。
其中有的保密制度不仅为后面的元、明、清诸朝效仿,也为现代高考所采用。
锁院制
此外,宋代还采取暂时限制涉密者的措施,如针对科举考试的“锁院制”,就是一种临时性隔离办法。相关官员在被任命为“知贡举”(主考官)、“权知贡举”(副考官)后便被锁于贡院之中,断绝与外界的联系,以避免泄密。
“锁院制”自宋代起开始实行,一直到现代高考都在采用,有关命题人员要被“隔离”,直到考试结束才能“放”出来。
赞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