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茶冲泡小知识:茶汤是完全沥干好,还是应该留一点在盖碗里?
丨本文由小陈茶事原创
丨首发于头条号:小陈茶事
丨作者:村姑陈
《1》
中国古代神话传说里,有两个重要人物。
一个是水神共工,另一个是火神祝融。
二者展开大战,共工失败后怒而触不周山,撑天拄地的不周山被拦腰折断。
由此,引发后来的女娲为了挽救众生,用五彩石补天等一系列故事。
其实,这两个人暗喻了世界上一直存在对立面,所谓水火不容。
而在白茶冲泡时,我们也往往会涉及到很多对立面。
比如,“闷泡”和“快出水”,是一对常见的冤家。
又比如,“留根”和“沥干”,亦是总爱唱反调,争锋相对。
和不少茶友交谈时,他们纷纷说出了心中的疑惑:
“以前泡茶提倡留根,现在又说要沥干才好,到底哪个是对的?”
事实上,任何事物都有它的两面性。
若是只看到有利的一面,而却没看到它有害的一面,就说明并没有真正了解它。
《孙子兵法》里,还有这样一句话:故不尽知用兵之害者,则不能尽知用兵之利也。
意思是,在尚未了解用兵的各个方面,就急着出兵,胜算是非常低的。
凡事多想对立面,才是正解。
《2》
泡白茶要留根吗?
留根,指的是每次泡茶时,都留一部分汤底在茶具中,而不是彻底出尽。
这样做的目的,是为了让茶叶的滋味得以延续,且滋味起伏变化小。
避免出现上一冲汤水浓郁,下一冲滋味口感迅速下降,滋味落得太快的尴尬情况。
但泡白茶是否要留根,则应该因事制宜。
譬如,以玻璃杯冲泡白茶时,建议留根。
夏天喝茶,论最简单、高效的方法,无疑是玻璃杯泡新白茶。
当下,正是2021年春白茶上新之际。
在繁忙时刻,用玻璃杯快速地冲泡一杯新白茶,选择白牡丹或春寿眉。
投茶,注水,再静置片刻。
不出一分钟,一杯鲜香四溢的白茶茶汤,就诞生了。
由于沸水的水温较高,刚冲泡完成时难以入口,需要稍作等待。
待茶汤的水温微微下降,达到适口的温度时,就可以端起品饮了。
但在这个过程中,我们需要注意2个方面。
第一,投茶量宜少不宜多。
毕竟玻璃杯冲泡的本质,还是闷泡,投茶过多容易导致茶汤过浓,滋味苦涩,入口感不适。
第二,第一杯不要彻底喝完,建议留一部分茶汤时续水。
根据茶叶内质析出的规律,当白茶处于干茶状态时,营养物质饱满。
因此,第一杯茶汤的浓度较高,若是喝完再添水,会使得第二杯、第三杯的滋味下降明显。
这时候,留根的好处就大大显露。
中和了茶汤滋味的浓淡,防止大起大落,从而带来不好的喝茶体验。
从另外一个方面看,还能够调节茶汤的温度。
第二杯中注入的沸水,和第一杯中的水温互补,短时间内就能继续品饮,而无需长时间的等待。
如此可见,在玻璃杯泡白茶的情况下,留根法确实有一定的好处。
《3》
什么样的情况下不建议留根?
前提所提到的玻璃杯泡白茶,并非主流。
而真正适合冲泡白茶的茶具,是白瓷盖碗。
到了盖碗这里,可就不再建议大家留根了,反之,务必要将茶汤沥干。
沥干茶汤的好处在于,不仅能够使得汤水滋味达到圆满,还避免了苦涩。
为何这么说呢?
使用盖碗,往往会和公道杯相互配合。
当我们将沸水注入盖碗中时,快速出汤,合适的开口,让茶汤呈瀑布状落入公道杯中。
出尽了大部分茶汤后,我们将盖碗放下,再重新端起,重复出汤的动作。
这时候会发现,盖碗中还会流出些许的汤水,尚未出尽。
当最后一滴汇合进公道杯里,与之前的汤水相融合后,才令这一杯茶汤达成圆满。
但在实际操作的过程中,很多茶友会忽略这个步骤。
换言之,出汤后快速放下盖碗,并不关心其中的茶汤是否被彻底沥干。
殊不知,一个不经意的疏忽,大大影响了后续茶汤的风味。
倘若有少量的汤水依然留在盖碗里,与茶叶长时间闷泡。
彼时,叶片中仍然留有先前的温度,便在高温的刺激下,茶叶的毛孔被彻底打开,并不断析出内质到茶汤里。
人们常说,浓缩就是精华。
这些“精华”中,蕴含了大量的茶多酚和咖啡碱物质,远远超过了味蕾可承受的范围。
到了第二冲时,这些被提早析出的滋味物质,全部融合进了汤水里。
于是乎,口腔便迎来了灾难性的刺激感。
与此同时,内质提前释放的坏处,还会令好茶的耐泡度下降。
原本讲究循序渐进的茶味释放,却因为留根,破坏了规矩。
一杯好茶,被毁于一旦。
《4》
为什么泡白茶难以沥干茶汤?
第一,和茶具的选择有关。
目前看来,盖碗是最实用,且最适合白茶的茶具。
但众口难调,有一部分茶友出于个人喜好,热衷于用紫砂壶或各种材质的茶壶泡茶。
可是,当白茶被水浸润后,渐渐舒展。
尤其是白牡丹或寿眉,在冲泡时很容易堵住茶壶的出口,造成出汤不畅。
并且,茶壶的底部较为宽阔圆润,想要彻底出尽茶汤,或许需要找到一个十分“刁钻”的角度才可以完成。
否则,即便完成了出汤,也还是会有部分的汤水残留在壶底。
相较之下,盖碗的器型更有助于沥干茶汤。
根据白茶条形的大小,碎茶的多少,调整合盖的开口。
有的时候,一次性完成出汤,一气呵成,没有余水;有的时候,则需要再次重复出汤动作,来帮助沥干。
但不管怎么样,只要能彻底沥干,便是好的。
第二,手腕翻转的角度不够。
上学的时候,数学课总是最认真听,却最难懂的一门课。
没曾想到了泡茶,依然逃不过几何。
盖碗平放时,水平面的角度是0度。
到了出汤的时候,则需要端起并倾斜盖碗,通过翻转手腕来形容一个角度。
随着倾斜的角度越来越大,汤水流出得也就越来越多。
这时候,就需要继续翻转手腕,让盖碗与水平面形成130度左右的夹角,才能让残余的水分全部倒干净。
对于很多新茶友而言,盖碗使用不熟练。
出尽了大部分茶汤后,只想着快点放下盖碗,哪里还能想着沥干呢?
于是乎,造成了后续的汤水中,总是带有一股挥之不去的苦涩感。
因此,为了不辜负好茶的风味,还是应该增加练习,注意细节。
用志不分,乃凝于神。
《5》
每个人泡茶,所钻研的角度不同。
有的人为了赏心悦目,学习茶艺表演。
有的人则是为了风味,学习如何泡好一杯茶。
能将一件事做到极致,足以让人震撼感叹。
古语有云:千里之堤,溃于蚁穴。
成功,不是一蹴而就,而是由一件又一件不起眼的小事积累而成。
一个貌似不起眼的动作,往往藏着茶汤滋味不对劲的真相。
所以,细节绝不是可有可无的小事,既能成茶,也能毁茶。
唯有坚持和热爱,才能把一件事做到极致和唯美。
高手的诞生,不是天分,也不是运气,而是能否把细节做到极致。
原创不易,如果您觉得这篇文章对您有帮助,请帮忙点个赞。
关注【小陈茶事】,了解更多白茶,岩茶的知识!
小陈茶事村姑陈,专栏写手,茶行业原创新媒体“小陈茶事”主笔,已出版白茶专著《白茶品鉴手记》,2016年-2020年已经累计撰写超过4000多篇原创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