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传统村落(第一批)福建省——连城县宣和乡培田村

历史文化名村-福建省连城县宣和乡培田村

区域概况

培田村位于福建省龙岩市连城县西部,距县城40公里,面积13.412平方公里。2002年,全村共335户,1436人,原辖于长汀县宣河里六图,1956年划归连城县。明清时期这个村先后修建的村庄建筑群,诸如宗庙、社坛、碑坊、书院、“九厅十八井”宅第等,是福建省保存较为完整的明清古民居建筑群之一。

历史特色

培田村距今有八百多年的历史。吴氏先祖吴拔仕(八四郎公)于元朝末年从浙江迁至河源里上篱,其孙吴文贵(三世祖文贵公)迁往上篱北侧一里处,到六世祖郭隆公时将该村称为培田。培田与上篱为同宗的兄弟关系,合称为吴家坊。培田居上游,称吴家坊上村,上篱则称吴家坊下村。20世纪50年代,上篱村改称升星村。

从明朝初年三世祖迁居到正统年间,为培田的形成时期;嘉靖到清乾隆年间为繁荣时期;其后受太平军的影响,村落破坏严重,至光绪年间很多建筑重建;到20世纪30年代,受红军以及现代交通发展的影响,培田逐渐衰败。

文化特色

培田古村吴姓人非常注重教育,吴祖宽奠定了耕读,把培田带入学堂时代,重金聘请进士办学。创立六田,专门为读书人提供学习经费比如秀才田为秀才提供读书经费,重视女子教育,一共有秀才、举人、大夫、进士238人,其中有23人进入仕途,官至二品。培田十户建立一个书院,至今保存着6座古书院,培田村的南山书院,被当地人称为“入孔门墙第一家”。该书院建于500多年前,曾经为这个小小的山村培养过140多名秀才。在培田村的古建筑中,有一座很别致的“容膝居”,据说这是专为妇女构建的。房间不大,三开间,中间是用来讲课的厅堂。这是妇女受教育的地方。由此可见培田村的客家人,对妇女的教育也相当重视。墙上写着可观风月,可见思想的解放,对女性的重视。

建筑特色

培田村的民居群落有“官家”与“百姓”之分。“官家”的房屋分别为“大夫第”、“进士第”门楼。楼内规模很大,多数是庄园休闲隐居式的建筑,有所谓“九厅十八井”之称。九厅,即指门楼厅、下厅、中厅、上厅、楼下厅、楼上厅、楼背厅、左花厅、右花厅等9个正向大厅。十八井即指五进厅共五井,横屋两直每边五井共十井,楼背厅还有三井,共计“十八井”。

培田民居的特点是皇宫式的气势、徽派建筑的型制、江苏园林的结构风格,以中轴线为中心向两边扇开。庭院深深却又齐齐整整,每个天井里都有数量不等的房间,周围都有可以自由开关的门通往外面,关起门来一个院子就是一个独立的单元。从这点上看培田的先人在500年前就已经有私密的要求和保护的意识,可见其觉悟之高!

周边景点

南山书院

孔子曰:“学而优则仕”。一代一代培田人的理想是在耕读为本的前提下像吴拔祯那样,寒窗苦修,入阁拜相,光宗耀祖。因此,培田先祖特崇文重教,书院群落远近闻名,私塾和学堂分布在培田村前村后,朗朗书声传于村中任何一个角落。

据传,在培田八百多年的历史中,共有“南山书院”、“十倍山书院”、“云江书院”、“紫阳书院”、“等天学堂”等18座书院,其中最为出名的,当属处于村南的“南山书院”。

明清以来,举人吴茂林、福州才子邱振芳、翰林曾瑞春等一批名士执教于此,有“距汀城廓虽百里,入孔门墙第一家”之美誉。

明清科举时代,此书院培养出191 位秀才,其中19人入仕,官至五品有5人,最高者达到三品,难能可贵的是近代还产生了4名与孙中山、周恩来同窗留法、留日的学生。难怪清朝翰林院大学士纪晓岚参观培田书院群落后,为中原耕读传家的遗风再现培田而叹服,挥毫题下“渤水蜚英”传世名匾。

双灼堂

双灼堂也是“九厅十八井”式的合院建筑。但它的建筑构架最为精湛、是集科技与艺术为一体的培田古民居精品。它四进三开间带横屋对称布局,又因前方后圆的“围拢屋式”平面布局而别具一格。门庐横批“华屋万年”,藏主人吴华年名字于头尾。一副对联“屋润小康迎瑞气,万金广厦庇欢颜”抒发了屋主向往的精神世界。也体现了客家人祈望安居,追求小康的纯朴愿望。过了门庐进入一个中型庭院,门额上题“乐善好施”。庭院中两厢照壁花木掩映,窗棂通透。左右相对的二幅题额:“南山毓秀”与“北斗增辉”相映成趣。

双灼堂装饰的主要特色有:

一是建筑装饰精细。厅堂的屏风、窗扇、梁头、雀替等部位都精雕细刻,雕刻的图案惟妙惟肖、含义深刻。尤其是堂前8 块精美的窗扇上每扇浮雕一个字,连起来为“礼、义、廉、耻、孝、悌、忠、信”,突出四维八德,训化以德治村,以德持家。堂下天井以卵石铺就金钱三枚,以喻 “三元及第”之美意。

二是屋脊装饰考究。双灼堂的屋脊飞檐高挑,陶饰精细,明墙叠檐三折的曲线,左右对称昂首吞云的双龙,技艺精湛,令人叹服。这种立雕式灰饰。它基本上用在屋脊、翼角等处, 题材主要有阴阳太极、垂鱼、鸱尾、水兽等。其中最别致的要属象征着镇恶驱邪的壁上兽——剑狮的图案装饰了, 口含利剑的狮首据说能保佑一家老小永远平安。

三是在厅堂上方梁间,椽头挂满了竹箩框。这种体现农家特色的景观,是摄影爱好者到培田的必拍之景。据此屋业主吴大妈介绍。此大院内一共住了吴姓五家农户。每年挑稻谷、收橘子都要用大量箩筐。因人多房屋局促,只好将箩筐置于柁上梁间。遂成培田一大景观。间有此景拍成的作品,在影赛中获奖消息传来。

双灼堂正厅厢壁上,也赫然留有红军布告、标语的痕迹。

都阃府

说到建筑,不得不提“都阃府”。同村口恩荣牌坊一样,“都阃府”的主人亦是光绪年间御前三品衔蓝翎侍卫吴拔祯。为表吴拔祯的忠心及功劳,光绪帝特许其建造豪宅,并于府前树一对五爪盘龙旌表。民间旌表的雕龙,一般只能是三爪的,都阃府前旌表上御准的五爪龙,可见光绪帝对吴拔祯的赏识。

慈禧太后亲赐“秉义飞声闽嵩,教忠翼卫神京“的手笔,镌于都阃府府门上。只可惜这座培田历史上最精美的建筑,毁于十年前一场大火,只剩断垣残壁和两五龙旌表诉说岁月的无情变迁。大门内以卵石铺就的“鹤鹿同春”图,栩栩如生,残破门楼前的老人说,月圆之夜,屏息一旁,你可听鹿鸣,寻鹤舞。

敦朴堂

敦朴堂建于清嘉庆年间,有近两百年的历史。云墙题联“勿忘三命”,以及厅中悬挂的诸多书画作品,浓郁的书卷气息中烘托出独特的文化氛围。敦朴堂数代人皆善好书画,能通行,隶,草,篆四体,也能画山水花鸟梅兰竹菊。农闲时,尽情挥毫泼墨。这充分体现了培田人“耕读为本”的传统。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