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汉全席,中国宴席的巅峰
中华饮食文化,从几千年开始,到如今已经汇聚成大海,有着无数经典的美食和故事。
在这其中,有一宴席菜声名显赫,广为人知,一度是美食的代表,这就是满汉全席!
一、起源
首先很多人都有一个误区,认为满汉全席是清朝的宫廷菜,是由皇帝下令督办的。
然而,在正史上,从来没有过满汉全席的记载,只有在一些清人的笔记、文集中,零星记载有“满汉席”、“满汉大菜”等。
所以追根溯源,满汉全席应是起源于江南的官场菜,始于清朝,成于清末至民国时期。
在清朝官场中,因为有满人有汉人,故在宴席中,有满菜席和汉菜席,先吃满菜,再吃汉菜,谓之“翻台”,因为宾客中有满族和汉族,以适应不同饮食习惯之故,当然从中暗含满人和汉人的地位。
而“翻台”的结果,致使制作满席和汉席的厨师间相互展开竞赛,并汲取对方所长,以求席桌更为精美,“满汉全席”也在此中逐渐发展而来!
清乾隆年间,李斗所著《扬州画舫录》中记有一份满汉全席食单,这是目前为止关于满汉全席的最早记载。
《扬州画舫录》记载:“ 上买卖街前后寺观,皆为大厨房,以备六司百官食次:第一份,头号五簋碗十件——燕窝鸡丝汤、海参烩猪筋……第二份,二号五簋碗十件—— 鲫鱼舌烩熊掌……第三份,细白羹碗十件—— 猪肚、假江瑶……第四份,毛血盘二十件—— 炙、哈尔巴……第五份,洋碟二十件,热吃劝酒二十味,小菜碟二十件,枯果十彻桌,鲜果十彻桌。所谓满汉席也。”
每一份的内容众多,就不一一详细列举了。
从这份记载中大体推测,满汉全席起源于江南扬州等地的官场宴席,集满席与汉席的精华于一体,逐渐演化成中华宴席菜的巅峰之作——满汉全席。
二、规制
满汉全席上菜一般至少一百零八种(南菜54道和北菜54道),为了给品尝者有较大的选择余地,有三日六宴、两日四宴、一日两宴、精品宴等四种模式。每宴菜肴36款,对应36天罡,席间“满”与“汉”的菜点交替呈现。满汉全席菜式有咸有甜,有荤有素,取材广泛,用料精细,山珍海味无所不包。
从技法上,满汉全席包含了所有的菜品技法:滑熘、爆炒、清蒸、红焖、酱爆、醋烹、锅烧、干烧、干炸、糖醋、清炸、糟熘、油爆、清炖等等。
满汉全席囊括了点心中油、烫、酥、仔、生、发等六种面性;施展立、飘、剖、片等二十余种刀法;辅助以冷碟中桥形、扇面、梭子背、一顺风、一匹瓦、城墙垛等十数种镶法;可谓集烹饪技艺之大成。
席间专请名师奏古乐伴宴,沿典雅遗风,礼仪严谨庄重,承传统美德,令客人流连忘返。全席食毕,可使您领略中华烹饪之博精,饮食文化之渊源,尽享万物之灵之至尊。
三、曲折发展
民国时期,民间有几大餐厅也有兴办满汉全席,清朝的遗老们,曾经的皇亲贵族们,也多有举办。
如清末民初的会贤堂、致美楼等名楼,具有当年的厨艺大师坐镇,掌勺满汉全席。
然而1937年后,日寇犯我中华,北平陷落,北方大地一片战火,满汉全席随之终止。后来连年战争,直到新中国成立。
最著名的是在1978年,北京仿膳饭庄为接待日本富士贸易株式会社访华代表团,制作了满汉全席。其中有进门点心、三道茶食、四手碟、四手鲜、四贵果、四糕品、四整鲜、四蜜碗、四素碟、四花拼等等。
满汉全席经历了从开始的发展,到辉煌,到社会动摇的没落,最后随着新中国的复兴而复兴,它如同一个历史的见证者,见证者社会的变迁!
同时,它是中华饮食文化的重要代表和传承者,是中华文明的宝贵财富,新的时代,我们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让古老的文化散发心的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