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0年前,很多地方没有电灯,我们是这样生活的

01

有一首老歌,里面有这样几句歌词:“妈妈我想对您笑,眼里却点点泪花;噢妈妈,烛光里的妈妈,您的黑发泛起了霜花;噢妈妈,烛光里的妈妈,您的脸颊印着这多牵挂......”

摇曳的烛光里,母亲在缝补衣服,在轻轻歌唱,哄着孩子入眠。母亲一手拿针线,一手捧着衣服,在衣服上缝出大大小小的补丁,她的影子,随着烛光一起摇动着,一会儿左,一会儿右;母亲头上的白发,在烛光里闪闪发亮。这样的场景,也许很多人还记忆犹新,也许很多人从来都没有看过,也想象不出来。

随着时代的变迁,家家户户都有了电灯,城里有闪烁的霓虹,农村有太阳能路灯。可是,在40年以前,很多地方没有电灯,尤其是在落后的山区,连电是什么都不知道。

那时候,我们是怎样度过夜晚的?也许,那时候的夜晚,才叫生活。

02

诗人杜牧在《秋夕》里写道:“银烛秋光冷画屏,轻罗小扇扑流萤。”

夜幕降临了,几个孩子相约捉萤火虫。找一只干净的玻璃瓶,到处去寻找萤火虫,小心翼翼地把萤火虫装在瓶子里,然后把盖子盖好,带回家里。

很多的萤火虫在玻璃瓶里爬行,一边爬一边闪烁着黄色的光。我把玻璃瓶用绳子吊起来,房子里,顿时就有了“一盏灯”。

寻找萤火虫,是一门技术活,你得观察它们的行踪,了解它们的生活习惯。在我的 家乡,丝瓜棚里,多半有很多萤火虫。

孩子们喜欢萤火虫,大人们却因为萤火虫而发愁。母亲常常说:“萤火虫吃了我家的丝瓜幼苗,真的可恶。”

我说:“萤火虫给我们带来了光明,我们要感谢它。”

母亲听了我的话,就不再抱怨了。也许,她小时候,也很喜欢萤火虫吧,也有“扑流萤”的快乐吧。

03

有一个词语叫“挑灯夜读”。在晚上,读书人拨亮灯火,努力读书。

黑夜来临了,家里点一盏桐油灯,放在书桌上。我们可以在书桌上练字,也可以下棋。

桐油灯点燃之后,需要隔一会就拨弄一下灯芯,否则灯芯会变得硬邦邦,会烧焦,灯火也不会那么亮了。

在我的家乡,煤油灯居多。煤油灯分成很多种,外出的时候,可以提一盏马灯,因为灯火外面有灯罩,不容易被风吹灭。

上学的时候,我做了一盏非常简单的煤油灯。用一个空墨水瓶,把铁盖子用钉子敲一个小孔,小孔里插上棉质灯芯。往墨水瓶里倒一些煤油。等煤油慢慢浸透了灯芯,用火柴点燃灯芯,家里顿时就变得亮堂堂的了。

后来,我自制的煤油灯,变成了我上学时候的“随身物件”。晚自习的时候,学校常常停电,煤油灯就派上用场了。

现在回想起来,我真的很幸运,我也有过“挑灯夜读”的勤奋。

西汉匡衡为了夜里读书,把自己家的墙壁打穿了,让隔壁邻居家的灯光照射过来。从此,便有了“凿壁借光”的这个成语。

04

一把蒲扇,一张竹椅子。这样的夜晚,何其惬意?

夜幕降临了,劳累了一整天的人们,陆陆续续回到了家里,吃完饭,大家把椅子搬到小院里,或者搬到村口的大树下。

用蒲扇驱赶蚊虫、扇风,一天的劳累,就慢慢消失了。

一抬头就看见了星空。星星眨巴着眼睛,但是我们不知道,那些星星是什么“座”,叫什么名字。

一些有学问的老人,常常告诉我们:“你们啊,一定要记住北斗星。要是迷路了,按照北斗星的指引,就可以回家了。”

到了七夕节,我们也会寻找牛郎织女星。葡萄树下,可以听到牛郎织女窃窃私语。也许,老一辈的人,都都趁着这样的好日子,向喜欢的人表白吧。

当然,也有人在“披星戴月”地赶路、干活。夏天双抢的时候,月亮爬上来了,我们还在田里干活。

月亮在头顶,也在水田中央,我们在月色里赶路,挑着稻谷往家里赶。月亮,就成为了我们的“路灯”。

05

到了农闲的季节,夜里,一家人闲来无事,母亲就说:“要不,我们炒花生吃吧。”

我们都说:“好啊,好啊。”

灶膛里,有火苗吐出来,噼里啪啦作响,把厨房照得亮堂堂的。

花生在铁锅里翻腾着,慢慢就散发出了香味。

我伸手去抓花生,母亲拍了我的手:“急什么?花生很烫,吃了会上火,小心舌头上长水泡。”

隔了好一会,花生才出锅。等花生慢慢变凉了,我们才可以“大快朵颐”。

花生的香味,常常飘到隔壁 邻居家。邻居走过来:“有什么好吃的,我也尝尝。”

母亲说:“大家都来尝尝吧,今年的种的花生,可饱满呢。”

那时候,串门是常事,去邻居家吃饭,也是常事。似乎,我们都不要关门,也不要担心有贼人进来。来者都是客人,没什么好担心的。

40年前,很多地方没有电灯,但是我们心中有一盏明灯。读书、劳动,休息、数星星、捉流萤、捉蛐蛐......构成了我们一副美好的画面。

那时候的夜晚,是安静的,没有车水马龙,也没有电视的嘈杂,只能听到流水的声音,还有蛐蛐在歌唱。

那时候的夜晚,是热闹的,我们可以开怀大笑,孩子们可以在晒谷坪嬉闹,大人们可以“举杯邀明月”。

那时候的我们,很穷,很美好。

作者:布衣粗食。

关注我的文字,走进你的心灵。

文中配图来源网络。

(0)

相关推荐

  • 张 云丨那盏煤油灯

    时光荏苒,流年似水,远去的尘封往事值得品味,逝去的童年依然值得回忆,走过的路子,留下时代的印痕,蕴含着成长的足迹.在那个寒冷的冬天里,一盏煤油灯伴与我同行走过童年,如今想起仍在我的记忆里熠熠闪亮.然而 ...

  • 乡村夏夜赏流萤(散文)

    乡村的夏夜很是凉爽.微风从树叶间徐徐送来,再加上人们手中都有一把频频摇动的纸扇,热气早就溜开了.大人们坐在木椅或竹椅上歇凉拉着闲话.小孩们在院坝里东跑西颠地做游戏.稻花香里蛙鼓阵阵,野地里萤火虫也飞出 ...

  • 《西北作家》第068期 王贞虎散文《煤油灯》

    <西北作家>恭贺:新年快乐,万事如意! 休刊通知:2017年1月25日--2月1日 煤油灯 王贞虎 生不逢时的你,一定没有见过煤油灯,你更不能体会我那没有电灯的苦涩童年时代. 上个世纪七○ ...

  • 散文||母亲的煤油灯

    母亲的煤油灯 孙礼昌||贵州 一个用过的墨水瓶子,一截铝管裹着棉线做成灯芯,瓶里注上煤油--一个在农村家庭常见的煤油灯便做成了.划一根火柴点燃,一盏如豆的光划破记忆的夜空,照见那段尘封的岁月. 上个世 ...

  • 灯光

    视频里告诉我们现在市面上有诸多不合格的LED灯,频闪特别厉害,对小朋友的视力容易造成不良影响,而检查LED台灯是否频闪的一个简单测试方法就是利用手机的拍照功能. "没事的!"老公学 ...

  • 陈建伟丨远逝的煤油灯

    前些日子我回农村老家,一天,突然停电了,屋内没有准备蜡烛,一片漆黑,我搬个板凳坐在院子等着来电,看见邻居家微弱的灯光,不由得想起了小时候的煤油灯,往事一幕幕在眼前闪现. 说起煤油灯,很多父辈们都很熟悉 ...

  • 一组40年前的老照片,看懂的人都老了

    40年前的中国, 正处于改革开放初期, 万事万物都散发出蓬勃而生涩的活力. 40年前故事, 说不完也道不尽, 属于你的故事你还记得吗? 交通篇 那时候,街上除了公交车, 几乎没有机动车, 大家都是骑自 ...

  • 快递企业一刀切活体寄递,昨天开始很多地方的龟寄不出去了

    有网友爆料中通快递成都荷花池网点违规揽收.寄递狗.猫等活体动物,很快引爆了网络热点,活体寄递又被推上了风口浪尖. 随后中通向公众回应:确属违规,这批活体动物系平台电商客户以宠物盲盒的名义快递至买家方. ...

  • 常德一乡镇发现40年前的“老电影机” 还完好如初能放电影

    2021年5月1,湖南常德桃源县沙坪镇发现一台40多年前的"电影放映机",还有当时在沙坪镇取景拍摄的多部电影胶片,以及原人民公社的电影放映员,他们在沙坪竹溪·茶舍举行了首届乡村电影 ...

  • 故纸堆里春意“闹”——图书馆老馆长著书只为圆40年前的梦想

    作者:沈利芬 董振声在翻阅书籍.(沈利芬摄) 出书,对有些人来说是因为工作需要或是出于兴趣爱好,或许还有名和利,可今年73岁的吴江图书馆退休老馆长董振声的原因却很另类:他说,是为了弥补自己职业生涯的一 ...

  • 40年前引进,被视为高蛋白,在南方规模养殖,如今泛滥成灾无人吃

    导读:40年前引进,被视为高蛋白,在南方规模养殖,如今泛滥成灾无人吃 说到入侵物种,只要是它能吃,在我国基本上不会有太大的威胁.因为我国的饮食文化博大精深,并且人工众多,能吃的食物就会被想方设法做成各 ...

  • 很多地方用的到的单元花

    很多地方用的到的单元花

  • 为什么闽南很多地方都喜欢以「厝」命名?

    粗糙的砖墙,斑驳的木门,门内也许还有一口微波荡漾的老井.这一周周历正面图片是一户闽南人家的门口,从图片上可以看出房屋为"石厝".厝,似乎总有一种魔力让闽南人对它恋恋不舍.  5月第 ...

  • 分享“软化骨刺”的方子!骨刺软了,就不疼了,40年前流行一时

    (本文仅供学习.参考,不能替代医嘱和处方.文中所述配伍.方剂,必须在中医师当面辨证指导下来借鉴.应用,切勿盲目尝试!) 本文理论依据:<中药学> 你好,我是中医人,文君然. 看到本文的题目 ...

  • 给大家分享高血压食疗方。40年前上大学时...

    给大家分享高血压食疗方.40年前上大学时,刘东汉老师曾对我说,高血压可以食疗,具体方法是车前子,芹菜籽煮水代茶饮.那时我们学习西医,我在想从西医角度理解车前子,芹菜籽为什么能降血压?我查了有关资料,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