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公鼎》,金文中的《尚书》,是临习金文的好范本
金文,是铸刻在商周青铜器上的铭文,古代铜也称金,故又称为金文。商周是青铜器时代,铜的冶炼和铸造技术十分发达,礼器以鼎为主,乐器以钟为代表,故金文又叫“钟鼎文”。上至商代中期,下至秦灭六国,金文盛行约一千多年的历史
金文发展到西周晚期已至高峰,金文呈现出多姿多彩的局面,字体修长,大小趋同,结体婉转流畅,风格推向了唯美境界。此时的代表作众多,其中《毛公鼎》铭文就是杰出的金文代表之一。
《毛公鼎》,西周晚期周宣王时期毛公所铸的青铜重器,清道光二十三年出土于陕西岐山。鼎高54厘米,重34.5公斤,现收藏于台北故宫博物院。
《毛公鼎》记录的是毛公衷心向周宣王为国献策之事,末段为答词,为谢周王,制鼎传示子孙永宝。铭文32行,凡计497字,是迄今为止传世青铜器铭文中字数最多的作品,可谓是金文中的鸿篇巨制。
《毛公鼎》铭文书法以流逸秀美著称。用笔娴熟,字迹秀劲。结构瘦劲取势,长短参差。笔力沉雄绵恒,没有丝毫的舛失败露。整体气象浑穆,意蕴深邃,行气流畅。《毛公鼎》铭文为西周金文字数之冠。被誉为“低得一篇《尚书》”,《毛公鼎》铭文既具有西方艺术所重的形式美,又具有中国书画艺术所讲究的意境美,历来视为金文中瑰宝。
在临习《毛公鼎》铭文时,应多读帖,对其用笔、结构、章法详细审视。临习时,重点放在点、直线、斜线、弧线和转折的点画形态训练上。临习时还应解决好起笔逆锋、行笔铺毫、收笔回护,同时注意线条的凝重、线条的力感以及线条的粗细,书写速度的快慢、用笔的轻重、疾涩及节奏的变化。
1:用笔。点画形态中都包含着起笔、行笔与收笔三种笔画。粗细已趋于一致,点画圆润,如“有”字。个别字首尾的肥硕印记尚未退尽,如“正、王”等字。
笔法生动活泼,富于变化,用笔凝重且不粗糙,用笔以圆转为主,但不乏方折,寓遒劲于婉转。如“迺”字,随转随折,熨帖自然。
2:结构。结构平正取纵势,左右弧形参差,以合抱势构建一个圆形或蛋形的空间,或正或斜,生趣盎然,如“鱼、明”等字。“周”字等对称式结构左右部件有细微的差异,整饬中见鲜活。“辟”字等各部件的穿插参差避让,常给人意外之惊喜。
3:章法。通篇随鼎腹内的弧形成形,有行无列。字的大小、斜正、曲直在字间开阔空间的调摄下,波浪起伏产生的振荡动感,奇妙惬意,生机无限。其章法布局呈曲势,系拓片所至,临习时应当以正常的规范写法来理解作品的字形取势。
《毛公鼎》铭文是金文书法晚期的代表作之一,是“金文四宝”之一,无论是点画、用笔、结构、章法、气韵都展现了金文书法成熟时期的精美与典雅。“学不通经,谓之俗学,书不习篆,谓之俗书”,研究学习先秦的古文书法,《毛公鼎》是重要的取法范本,是金文临习不可或缺的一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