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大市场环境下设计与视觉艺术应该走向何方?
经过近二十年的发展,中国经历了从以通信为主要特征的网络经济阶段,过渡到以移动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的深度应用为特征的信息经济阶段,即“互联网+”阶段;并在不久的将来,迈向以物联网的广泛应用为特征的互联网经济时代。随着中国信息经济的全面发展,设计产业在互联网平台基础上,利用信息通信技术与各行各业的跨界融合,推动产业的转型、创新、跨界与新生,呈现出一些新趋势和新特征。
运动员可能是歌星,摇滚歌手可能是个法式大厨,不想当个厨子的司机不是好裁缝……虽然这只是一个经典的玩笑话,玩出“跨界”的特点。相信每个人都有很多专长,设计师更是如此。
不管是服装还是建筑,对设计来说,我们认为在当下面临的一个重要问题就是个性化和标准化。整个设计在各个领域的发展趋势可以说都是寻求更加个性化,与个人的世界密切关联。在个性化和让更多人享受之间,建筑和服装的区别在于前者尺度更大,涉及到的资本、权利关系更多。小尺度的建筑能更多体现个性化的东西和情感的东西。
中国消费者以豪奢装修体现阶层归属感的阶段即将过去。“由于审美的缺失,人们开始简单粗暴地学习西方审美。这种情况下诞生的豪宅非常简单和粗陋,甚至是尴尬的”。按照国人的消费习惯,对居住的升级一般处于食、衣、行之后,追求个性化、满足人与家情感连接的家居设计从2015年才真正开始。我们在几十万人传播的家居风格小游戏中发现,人们选择最多的是“现代简约”。简单来讲,“现代简约”是一个模糊性很强的词,可以涵盖很多东西。当今的中国人比较喜欢现代简约风格,是因为它处于选择和非选择的腾空状态,是中国经历过去20-30年的审美,到传统的缺失的状态。
“我们究竟为何而设计?为了一个美丽的外表,还是满足消费者的欲望?为了商业价值还是为了权利?为了创造完美的用户体验还是满足设计师的自我意淫?”工业设计在观感层面应让人感到美和喜悦,其次应该好用、耐用,同时可以以成本可控、可模块化的方式生产出来,还要能与人产生精神互动。每个国家的产业决定了这个国家会诞生出来什么东西。中国诞生出规模、低品质、低价,没有时间去想产品如何提高。第一次工业革命和第二次工业革命导致了这样现象的产生。有了这样的基因之后,中国可以生产很多廉价的产品。现在中国迎来了机遇——互联网革命,我们赶上第三波的工业革命,这两种一加之后,诞生出来什么样的企业?阿里巴巴和小米。很多人以此为傲,但是这并不是什么值得骄傲的品牌,引领不代表一切。
中国的设计产业于二十世纪八十年代末、九十年代初初露端倪。经历了八十年代的平面设计时代、九十年代的广告设计时代、二十一世纪初的三维空间和品牌形象设计的终端和体验店,再到随后的地产营销设计和近几年对交互体验的要求,中国的设计产业发生了颠覆性的变化。近年来,中国政策导向更加明晰,中国信息基础设施进一步加强,渗透与普及率较高的智能终端加速了产业互联网时代的到来。我国的工业设计产业正迈向一个新的台阶,然而在互联网领域面临着一些挑战。如国内一批主流工业设计网站还停留在分享设计理念、提供活动信息、提供交流平台等方面;设计师与客户合作网络、设计师之间的技术合作,以及产学研合作明显不足;前沿与专业信息的流通与获取、设计人才和国际设计市场拓展人才等仍旧非常缺乏。
"互联网+"时代下的设计产业还面临着严峻的专利保护问题。山寨品质良莠不齐难分真伪,甚至利用网络监管的缺失,专门以出售仿品盈利。然而,一些山寨产品已经不满足于简单的抄袭,为占领更多的市场,在原型基础上进行创新。设计产业的蓬勃发展离不开知识产权的正当保护,而中国目前的发展水平仍然需要一定的空间来鼓励创新。有研究表明,充斥着山寨生产的制造业(中国制造)实际上是在促进中国的创新能力。
研究表明,专利保护强度与经济总量无关,而与人均国民收入之间存在倒U型关系,即当一个国家人均国民收入较低的时候,专利保护的力度与经济增长成负相关;人均收入到达某个临界点或称“拐点”以后,增强专利保护力度能够促进经济增长。据统计,2015年全国已经有10个省份人均GDP突破1万美元,包括北京、天津、上海、浙江、江苏、内蒙古、广东、福建、辽宁和山东。按照世界银行的划分标准,人均收入在12276美元以上的为高收入国家,人均收入在3976-12275美元为中等偏上收入国家,人均收入在1006-3975美元之间的为中等偏下收入国家,低于1005美元的为低收入国家。按照2014-2015年世界各经济体人均GDP排名,2015年中国人均GDP为8280美元,排第75位。如果按照这个标准,中国没有一个省份的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高收入的标准。2014年,上海、北京、浙江省、天津和苏州市人均收入进入中等偏上水平,其他省份和地区收入均属于中等偏下。此外,从世界各国看,人均GDP跨过1万美元大关,本就意味着经济的优化和社会的平衡,国家的产业升级、收入分配和社会保障、公共服务等领域都随之达到了较高水平,我国与之还有一段距离。政策设计也不能以发达国家对专利的保护力度为准,而要与目前的发展状况相匹配,将重点放在规避山寨产品带来的负面影响的同时保护原创权益,促进创新。
互联网带来的交流便捷化和信息对称化,以及个性化需求,为设计产业带来前所未有的挑战。产品设计不仅仅依靠理念,更需要科技来支撑特定功能的实现;设计师不再仅仅依靠个人创意就能赢得市场,跨界合作更为普遍;设计人才需要更广泛的知识储备和技能组合才能适应职业的飞速发展;等等。
互联网同时也为设计产业带来了更多的机遇。信息在不同产业、部门、地域自由流动,通过信息网络平台进行整合,跨界融合产生聚变,从而催生新设计。互联网去中心化和资源共享的特点提高了设计的资源利用效率;全球企业纷纷跟随“苹果”的步伐,从营销导向型转向设计导向型,设计师进入高级管理层;设计产业与商业、教育、医疗、旅游、城市规划等深度融合,发展出网络创新设计、一对一定制化设计等新业态,创造出智能汽车、智能家居、可穿戴设备等新产品,打造一个个宜居高效的社区和智慧城市;互联网农村的普及将设计师的视线投向这一“蓝海”市场;设计也被用来解决一系列问题,越来越多的设计师关注设计的社会影响,将通过与政府或非盈利机构合作提高整体社会福利。互联网不再是“虚拟化”的,而是日益融合实体事物和物理空间,通过资源的优化重组,创造出新价值和经济增长点。
互联网斩掉了传递价值环节中繁复的线下渠道和内部管理流程,未来在互联网背景下的设计企业应该分为三大类:大量的是专业型提供专项化服务的企业,少量是拥有各项全面专业服务能力和大型项目综合管理能力的平台型大企业,极个别是生态型公司。这三类公司数量呈金字塔型,大批优质专业型小企业围绕少数生态型公司组成生态系,合力提供更好的用户体验,而用户则是专业技术人员、设计企业和工程项目。
加速设计产业数字化发展。“互联网+”的本质是通过信息的获取、开发和利用,重构产业生态系统;信息的获取能力、连接能力、加工能力和利用能力将成为未来综合国力的新标志。首先,要促进产业创新模式向高效共享和协同转变,通过互联网、大数据等技术,打造产业智能服务系统和快速反应的生态系统,通过信息流动实现跨界融合发展;其次,需要建立设计产业统计指标体系,并根据精确的统计数据和研究分析出台相应产业政策;再次,运用新技术协助设计创新。融合网络设计平台、物联网和网络制造等技术,将各类设计和制造能力虚拟化,以提供服务为目标汇集各类资源,并统一进行智能化经营和管理。
打造“互联网+”设计产业生态系统。以互联网为载体,建立全社会广泛参与的网络体系,构建新型设计模式和产业生态体系。物联网等技术为智能化产品的设计开发提供了技术支持,学科间的深度交叉要求产业不仅在内部形成流畅的价值链,还要与产业生态圈内的其他产业进行高效的能量交换。这就需要信息的横向流动和人才的跨界合作。利用互联网平台构建动态协同服务系统,将设计发包方、服务提供商、设计承接方、最终使用者整合到同一平台。此外,除创造鼓励全民参与的创新环境外,可以将政府、企业、非营利组织、科研院所、大学、客户群体等利益群体整合起来,共同协作,借助社会的力量解决设计产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互联网的前期价值主要体现在效率的提高,提倡用户为中心、去中心化、打造极致产品等。而互联网的终极目标则是万物互联,这也是互联网将带领建筑设计行业走向的“共产主义”。互联网的代表性核心技术如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人工智能、VR和3D打印等,都是为万物互联所准备的。
“ 设计是无休止的Ctrl+Z和该死的Deadlines! 可有些时候,它是无聊生活中随机的小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