尺牍中的历史:1.曹操拒绝王芬、许攸等人废掉汉灵帝的计划
光和末年,权臣专朝,贵戚横行无忌,曹操面对朝政日益败坏的局面,选择了托病告归,回到故乡筑室城外,过上了现实生活。对外展现出不问世事,春夏读书,秋冬弋猎的闲适生活状态。但作为胸怀天下的伟丈夫,他那双眼睛从未远离国都,否则也就不会收到冀州刺史王芬等人谋废灵帝的消息。
面对王芬等人的提议,曹操的真实反映是怎样的呢?
图侵删
据史书记载,对于冀州刺史王芬、南阳许攸、沛国周旌等人的建议,曹操回绝的十分坚定,政治立场上没有任何虚与委蛇的表现。这在一定程度上体现出此时曹操在政治上已经逐步走向成熟。无论是分析问题的视角还是依据,都十分精准,充分做到了有的放矢、言之有理,也在一定程度上展现了这个时期的曹操有着治世能臣的深湛素养。
曹操回复说:关于废旧主立新君的这样的朝政大事,是极容易招来祸患的。所谓“废立之事,天下之至不详也”,自古以来面对这样的事情,权衡利弊后依旧能够成功完成废旧立新的也就只有伊尹和霍光了(后世以伊尹霍光自诩,想废旧主立新君的,大有人在)。但伊尹和霍光之所以在这件大事上做成功了,离不开他们政治操守上的忠贞、地位上的高贵尊崇和能力上的卓尔不群。他分析道“伊尹怀至忠之诚,据宰臣之势,处官司之上,故进退废置,计从事立”。以伊尹成功来看,一方面要具备至忠之诚,具备这一政治特质就能够打消天下人特别是政治对手的疑虑,无形中化去很多潜在威胁。言下之意,王芬你们几个有谁具备伊尹霍光这样的风评和人望?另一方面要位高权重,具有一言九鼎的能力和地位。这两条如果不具备,而妄言废立,这就是自取灭亡,呼应了开头的论点。
图侵删
分析完伊尹,接着分析霍光废立成功的原因:“受托国之任,籍宗臣之位,内因太后秉政之重,外有群卿同欲之势力”这和伊尹成功的原因其实很类似。霍光一方面是托孤重臣,同时作为外戚(汉昭帝皇后是霍光外孙女,汉宣帝皇后是他的幼女)中的实权派,霍光的势力在朝野是有目共睹的,加之当时的昌邑王继位时间很短,为政荒唐,且没有自己的支持者,朝廷上下废立昌邑王已成共识,在这种情况下,霍光欲行废立,有如摧枯拉朽。
举这两个成功案例,曹操总结道,王芬你们只看到了伊尹霍光成功的一面,却没有分析人家为什么成功。现在你们欲行废立,你们具备权倾天下的实力吗?你们具备不被别人揣测怀疑的忠直品质吗?你们有内外朝臣的支持吗?你们自我审视下,现在你们结众联党,你们的实力比起汉景帝时期的吴楚七国怎样?你们打算拥立的合肥候,他们比起当初的吴王刘濞能力人望地位又怎样?最后给出结论“不亦危乎”?
这一事件最终结果如何呢?
曹操书法展示(图侵删)
面对曹操的拒绝和规劝,王芬等人不为所动,司马彪在《九州春秋》中记叙了这件事的后续发展。汉灵帝这期间欲北巡河间,王芬等人想趁机作乱,于是上表言道“黑山贼攻打郡县,打算起兵灭贼”。恰巧这个时候有太史向汉灵帝进言道:“北方有赤气,恐怕会有阴谋,不宜前往河间”。汉灵帝听从太史进言不再北行并敕令王芬罢兵。王芬后来因为这事忧惧自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