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同走过的“语文沙龙”时光
写作缘起
高万祥先生是一位名声远播的语文名师,著述颇丰,其新出的《学校里没有讲的教育》我也有幸获赠一本,经常置于案头把玩。
高万祥先生在这本书里收有两篇关于“语文沙龙”的文章:《相聚在“语文沙龙”》和《我为“语文沙龙”制作的“名片”》,便又让我回忆起我与高万祥先生共同走过的“语文沙龙”那一段美好的时光。
高万祥先生这两篇文章是旧文,这两篇文章最初发表在校内刊物及《语文沙龙》时,都曾提及到我。但收录进这本书里时,高万祥先生对自己的大作可能作了些修改与润饰,现在我看到在这本高氏大著中,当年我与他合作时我这个人以及我这个人所做的一些小事情没有出现。
高万祥先生有一个重要的教育思想颇引人注目,他说:中国教育最好的传承是对人的尊重和人文关怀。
作为对高万祥先生文章的补充与补记,我将我能记得的人与事,一一补记出来,以证那一段为中国语文界很多人所熟悉的历史,同时,这也体现了我从高万祥先生那里所习得的一种教育观,对人的最大的尊重,对一段教育历史最大的尊重,在我看来,就是最伟大的人文主义。
我与高万祥先生一同走过的“语文沙龙”时光,可能在别人看来是小事,但在我看来却是大事。
特别是让我感到万分荣耀、也特别让我感念高万祥先生的是,我曾经被高万祥先生任命为这份《语文沙龙》杂志的副主编,事实上就是执行主编的角色。像钱理群先生、王尚文先生、摩罗先生、周国平先生、韩山石先生、朱铁志先生、舒展先生、李镇西先生、吴非先生等大师们的文章,都是经由我亲手编发而与读者们见面的。
这是我一生中作为编辑身份所能抵达的最高境界。
所以,这是大事,这是我的大事。
正文部分
我与高万祥先生于2000年相识相交,到现在已经十六年了。十六年来,我一直视高万祥先生为我的老师。这个老师,我是认定了的。我这人,似乎天生就喜欢拜人为师,喜欢尊别人为师为先生。像当年,我尊黄厚江先生为师,虽然黄老师一直不予承认我这个弟子,但黄厚江老师也无可奈何地承认一点:“我从来没有把姜广平当作学生,但姜广平却一直把我当作老师。”
我不知道高万祥的内心是否认我这个学生,但似乎他在与陶继新先生交流时,好像是认的,不然,陶继新先生的那篇文章里,不可能将我在高万祥这里读完了硕士这句话写到文章里。
在《为师生打点文化底色——高万祥校长的教育批判与文化建设》一文里,陶继新这样写道:
姜广平是一位非常优秀的教师,现在虽然已经走到了一个新的工作岗位,可他依然对张家港高级中学留有深情,他说自己是在张家港高级中学读了三年“研究生”,文化增值之后方才腾飞的…… http://bbs.eduol.cn/thread-114464-1-1.html
这一切,确实,都可以视为高万祥先生引导有方。这不能抹煞。
我现在明白了,高万祥先生之所以在此后的著作中,删去了关于我的内容,可能他是觉得自己不可以掠他人之美。
这样想来,高万祥先生的气度,就更让人佩服了。其实,我是在高万祥先生的引领下成长的,这样的话,我到哪里都要这样表述,方足以表明我的对高万祥先生的敬重。
因为,我们有过非常深刻的交往,一同走过了很多语文之路。
我与高万祥的相识,缘于语文名师黄厚江的介绍。据我从黄厚江老师的语气中推测,一是高万祥最初也是非常希望黄厚江老师加盟张家港高级中学的,二是高万祥非常希望身边能有一个能耍笔杆子的年轻人。
黄厚江老师显然是不可能来张家港高级中学工作的,但关于第二点,黄厚江老师第一个就想到了我,于是便向高万祥先生推荐了我。
高万祥先生在第一时间里联系上了我,其时,我正在无锡光华学校高中部任职,并担任无锡光华学校高中部《锺书》文学社的指导老师。那时候,无锡光华学校高中部校长王树举,语文组长付炜光。
这是谁也改变不了的事实,这也是很多人目睹并为许多事物确证的曾经的存在。
虽然,在我认作为师的人们中,高万祥并不是最优秀的,但他却是在我的人生划下最深刻痕的语文名师。这样的事实与存在,深刻地影响并改变着我。直到现在,仍然在影响着我并改变着我。
我在《现代教育报》上曾撰文《“师兄”高万祥》,在文章中,我说,我一直视高万祥为我的人生之师和语文教育之师,一直视他如我的长兄,“师兄”之说由此而来。
我在张家港高级中学工作了三年,这三载岁月见证了高万祥与我手足般的感情,见证了我与高万祥互相嵌入的语文人生,见证了我与高万祥曾经共有的“语文沙龙”时光。
2000年走进江南名城张家港,我于是便与这座城结下了不解之缘。
得感谢高万祥先生,是他将我引进至张家港。也因此,我与高万祥先生便有了一段互相嵌入的人生经历。
我以《重塑生命》一书叩开了张家港的大门。在当时,我就是一个普通的中学语文教师,除了发表过几篇文章,写过一本书,便没有可以证明我语文教学上斩获大名的佐证了。
从2000年6月开始,我其实便开始了与高万祥的合作,这就是凝聚着我们友谊的一本书:《名师精编读写丛书·语文读写新法》(高万祥、姜广平著。南京出版社2000年9月第1版)。
那个暑假,有一段时间我蜷缩在盐城市时杨中学的家里,在那台我入手的第一台486电脑上,用表形码输入法,以WINDOWS95工作平台开始了这本书的写作,如果要去张家港,就将书稿拷进软盘里,然后找一台电脑,继续写作。
在写作这本书稿时,我基本上足不出户,要赶在9月前出版,只能焚膏继晚晷夜以继日了。
由此,我得到了张家港高级中学写作“快枪手”的称号。
其后,高万祥先生的第一本语文教育著作《语文的诗意》将由苏州大学出版社推出,当时,这本书还没有书的形式,只有高万祥先生发表的若干论文。而我的工作,就是将这些论文串连成一本书。
这样的工作,其实与写一本书无异了。
感谢高万祥先生,让我在组织这部书稿的时候,终于明白了一本论著该如何安排逻辑起点、如何形成理论体系、如何展开论证、如何具备学术规范以及如何抵达与学术水准。
书稿整理完成后,我又分别为朱永新、于漪代写了序言。后来,于漪没有用我的稿子,她自己亲自写了一篇《憧憬语文教育的理想境界》。于漪老师的序言写在大号稿纸上,字斟句酌,一丝不苟,令人感动,她认真分析了高万祥的著作既富有诗意又富有实践特色的特点,极口夸赞高万祥是一位充满朝气、充满活力的语文教师,认为高万祥既激情满怀地地憧憬语文教育的理想境界,又潜下心来进行教育实践,一步一个脚印……
朱永新老师则说他信得过我,让我做了他的一次秘书。
2001年第8期的《教师之友》上,李镇西饱蘸着激情,向全国同行介绍了高万祥和他的“语文沙龙”——《语文沙龙——一本杂志和一群语文教师》。李镇西介绍我的文章是《作家姜广平》。这其实是由我们编辑部提供的资料,但由李镇西以他的名义来介绍一个松散型的语文同仁社团,意义就不一样了。
我没有能见证“语文沙龙”创立时的盛况,“语文沙龙”成立不动声色1999年11月3日。那时候,我还“在路上”,一个学校一个学校地行走着。但我参与了“语文沙龙”后来的重要活动,并曾出任《语文沙龙》杂志的副主编。
最初的成员有高万祥、袁卫星、李婧娟、袁建中、曹国庆、卢坤荣、钱爱萍。2000年以后,我有幸介入。
1999年11月3日据说是一个星期六,也就是从那一天开始,“相约星期六”成了这一群语文教师最温馨的时候。正是那一次次“相约星期六”,他们先后提出了“新时期语文教师的素质”、追求语文人文教育的诗意境界,让每一位学生都享受“诗意”的栖居等一个个沙龙论题,并创办了被李镇西先生誉为“一桌丰盛的精神宴席”、被苏州大学博士生导师朱永新誉为“品位很高”的同名刊物《语文沙龙》。打开《语文沙龙》,在“相约星期六”、“焦点放谈”、“今日论语、圈内圈外、采菊东篱、语文书架”等固定栏目的背后,看到的是《语文沙龙》立足时代社会看语文,立足人的发展看语文,以大语文、大教育、大文化为办刊方向的价值取向。这一本刊物,后来吸引了更多的人参与了进来,她的作者队伍颇为可观,从教育部师范司副司长袁振国教授、江苏教科所所长成尚荣先生,到于漪、程红兵、韩军等著名语文特级教师都曾为她撰文。2001年,她由长春出版社正式出版,面向全国发行。依托语文沙龙和同名刊物这一无形隐性学校,他们研究语文、拜访名师,关注着“语文和学生”、“语文和教师”、“语文和社会”……
这一个群体的领军人物正是时任张家港第一中学校长的高万祥。这一本刊物的主编也是高万祥。
这本刊物现在虽然因为经费问题无疾而终,但这本刊物的精神流布已经非常广泛,很多人都不会忘记身在语文沙龙的岁月,很多读者也还都记得这一本非常美丽的刊物。
我以我曾参与过这本杂志,参与过沙龙的活动,而感到欣慰。
2002年4月,我写了《书生高万祥》,收进《三尺讲台——中国优秀青年语文教师经验录》一书(主编:张定远、吴心田、许序修,执行主编:许序修。汕头大学出版社2002年4月第一版)。
其后,《教育家成长丛书·高万祥与人文教育》(北京师范大学出版出版,2006年1月第1版)一书出版,这应该是高万祥先生最得意的一本书了。
这本书里有我的一篇文章《高万祥的教育诗》,合作者是卞幼平。文章其实全是我执笔。但我这时已经离开了张家港高级中学,高万祥本人在我离开这所学校后不久,也离开了他创办的张家港高级中学,去到了苏州一所九年一贯制的学校去任校长,仅仅几个月的时间,便又被调至苏州大学附属中学任校长。
【注】本文作者:姜广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