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推进断代汉语语法史研究
汉语是世界上使用人口最多的语言,没有哪种语言能够像汉语这样有着三千多年绵延不绝的文字传承历史,拥有如此卷帙浩繁的书面语文献。这份得天独厚的文化遗产,是中国文化研究的宝贵资料,也是汉语研究乃至全人类语言研究的宝库。作为汉语语法史研究的学者,我们有责任深入开展断代汉语语法史研究,为最终撰写一部面向世界、能够详尽反映汉语语法历史全貌的断代汉语语法史打下坚实基础。自1898年马建忠文言语法著作《马氏文通》的出版,到二十世纪三四十年代吕叔湘开始着眼于“史”的研究,再到八十年代至今,断代汉语语法史研究不断深入,特别是近四十年来,在学术队伍、学科建设、学术成果等各方面取得了可喜成就。但是,仍有很多问题没有得到解决,研究的深度广度须进一步深化拓展。
材料的拓展
古代文献浩如烟海,并不是所有的文献都适合拿来做语法史研究,必须加以鉴别,通过爬梳剔抉,选取能够反映各个时代语言实际的材料。这就要求注意语体,反映口语特征的材料通常更有价值;语料的时代和方言背景要尽量明确可靠,时代不确定的材料只能作为参照,不能以其确定语法发展演变的脉络;选择可靠的版本,避免使用后世改动过的文献。甲骨文、金文、出土简帛等未经后人改动的资料尤其值得重视。
新材料的发现往往带动一个学科的快速发展,甚至产生新的学科,如甲骨文的发现与甲骨学、敦煌文献的发现与敦煌学等。近年来出土文献、外域汉语文献时有发布,如清华简、安大简、海外汉语会话书等,都是语法史研究中应该加以拓展的材料。
随着数字技术的普及,电子语料受到了追捧,材料的搜集从传统的“研读发现”正在转向“关键词搜索”。这一转向给研究者带来了便利,但弊端也很明显。过分依赖关键词搜索容易导致研究者先入为主、轻视功底。尤其对年轻学者来说,如果不注意文献的研读,关键词检索终将变为无源之水。因此,在享受数字技术带来的便利的同时,还要坚守科学严谨的态度,夯实文献功底,在文献研读上力求句句字字有着落,文字、音韵、词汇、语法相会通。
关键词检索还有一个弊端,就是所检索的电子文本未必可靠。许多电子文本或不分语体,或缺乏校对,鱼龙混杂。因此,急需组织力量建成权威的汉语语法史研究语料库,把历代重要语料包括甲骨文金文、简帛文献、汉译佛经、敦煌遗书、宋儒语录、元代白话碑、明清域外教科书等,通过精心校对,按照时代先后、语料性质,分门别类地呈现给全体研究者,以便研读与检索。
继承与创新
王力的《汉语史稿》出版于半个多世纪以前,一部能够反映几十年来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新的研究成果的汉语语法通史暂付阙如。新的有价值的结论可能散见于不同的专著和论文之中,需要系统梳理和总结;已有研究中或有材料不扎实、方法不科学、考论不精审、结论不可靠之处,必须加以甄别,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撰写一部能够详尽反映汉语语法历史发展过程的断代汉语语法史,是吕叔湘等几代学者的愿望,前辈已经做了很多准备,如资料汇编、研究综述和专题性研究等,这也是汉语语法历史研究发展到现阶段的必然选择。希望通过众多学者的努力,尽早完成一部系统的断代汉语语法通史,努力做到全面总结已有成果,开拓新的局面;材料扎实,分析深入,结论公允;面向未来,具有前沿性;面向世界,为海外学者展示汉语语法演变的概貌和汉语研究的最新成果。
总结的目的在于继承,更在于进一步的创新。以往的语法史研究注意解决实际问题,不空谈理论,这是优良传统,应该发扬光大,但是如果轻视理论则会影响研究的深度。理论创新绝不是照搬国外,也不是乱贴标签,而是要结合汉语实际,借鉴国外理论,在新的视野下建立新的系统。近几十年来国外语言学理论发展很快,与语法史密切相关的成果有语法化、词汇化、构式化理论、类型学和接触语言学等,一方面要有博大胸怀、世界眼光,另一方面必须结合自身实际,从汉语的本来面貌出发,脚踏实地对汉语的发展演变加以深入考察,建立自己的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在此过程中,有两个方面要特别关注:其一是研究视角,特别是历史演变视角与跨语言视角;其二是事实描写与规律解释的结合,既要有深入细致的语法现象描写,又要有建立在不同层次理论背景基础上的分析与解释。
历史演变视角与跨语言视角
在断代汉语语法史研究中,历史演变视角的作用是不言而喻的,既然是考察语法发展的历史,自然要有历史演变的眼光。但是以往的断代研究有的比较侧重于共时的平面描写,有的缺乏时代感和对语法演变的关注。虽然共时描写是非常必要的,但是最终目标是揭示语法发展变化的过程,找到演变的路径和规律。断代汉语语法史研究虽然着眼于某一具体时段,但必须把这一时段看作一个过程,从历史演变的视角出发,考察具体语法范畴、句法表达方式、语用手段在不同时代产生、发展、消亡的过程。
历史演变视角是一个纵向的视角,而跨语言视角则是横向的视角。跨语言视角是指在考察描写和解释汉语语法现象的时候,把汉语放在世界语言比较的视野之下进行研究。在汉语语法史研究过程中,一方面,可以通过跨语言的研究成果帮助我们判定汉语语法形式的来源以及发展路径,另一方面,我们所总结的路径和过程也可以印证或丰富学界对跨语言现象和规律的认识。
与跨语言视角相关的是语言接触的视角。语言的演变有内部原因,也有外部原因,语言接触是最重要的外部原因。语言发展过程中总会受到周边语言或方言的影响,从甲骨文算起三千多年来汉语的发展始终伴随着与周边少数民族语言的接触。那么,汉语语法演变有哪些现象与语言接触有关?其接触过程、演变路径是怎样的?这些都要从语言接触的视角加以考察。
事实描写与规律解释
在断代汉语语法史的研究过程中,要将语法对象的描写与相关规律的解释结合起来。在描写过程中,要对每个时段的语法现象有点有面、点面结合地加以分析、归纳,尤其关注那些萌芽状态的、新生的、发展变化的、正在消亡的语义范畴和语法手段及其发展演变。具体描写内容根据实际可以涉及语法发展的各个方面,如各个时期的形态与构词手段及其发展,名词性结构的发展演变,谓词性结构的发展演变,简单句与复杂句的发展演变等。在注重句法研究的同时,加强语义关系和语用关系研究。借鉴语法化、语义演变等理论,开展基于汉语事实的深入细致的实词虚化研究、常见构式的词汇化和语法化研究。
与此同时,还要借鉴各种行之有效的理论方法,对有关现象与规律从机制和动因等方面加以解释。分析描写离不开理论思考,理论解释也必须建立在事实描写之上。已证明对汉语语法史研究行之有效的方法,如早期的结构主义分析方法,后来的语法化、词汇化、构式化理论,认知语言学、功能语言学以及形式语言学的精髓等,都值得充分重视。研究者既要注重从语言内部解释变化,又要关注社会历史、语言接触等外部影响,注意语法演变的时间因素、地理因素、社会人文因素,在坚实的材料基础上加强理论思考,进行归纳总结,得出普遍规律。
(作者系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多卷本断代汉语语法史研究”首席专家、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