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山物语:卖菜VS卖茶
菜场里卖菜的有好多家,西头那家的生意最好。
远看他家的铺位最大,菜品最全也新鲜,人头攒动、摩肩接踵。
跟别家打听他家生意好的原因。都说他家“傻”,总是按进价卖菜。我想那应该赔才对啊?但人家却新买了台五菱小货。
他一位卖熟食的老乡看我纳闷,就说:“买我个猪脸儿,我告诉你!”
知道他家熟食不错,我便欣然答应。老板一边给猪脸儿改刀,一边跟我说:
“他家为了不让客人跑,配货最全,高中低档南北时蔬应有尽有!而且每天不剩菜,天天进新货,所以谁都知道他家菜新鲜。为了不剩菜,晚上一过6:30所有菜进价出!这就围住很多回头客。一到那个点儿他家的菜都得抢,——没个剩!一些挤不过的,不愿抢的,嫌跌身份的,就赶在白天早些时候,宁可多花点钱,慢慢挑、慢慢拣着买,也能买到货头儿。到最后,该挣的钱挣到了,该围的主顾也围住了,——两全!”
“……别家之所以干不过他家,主要还是舍不得,——刚进的新菜能放个两三天,今儿卖不出去还有明天,明天晚上买不出再打折。虽然这菜能放个两三天,但真是一天一个样,买家打眼一比对就知道了,所以菜价永远要不过每日新。另外,也不敢进太多品种,怕卖不掉;更不敢进南方菜,因为不懂担心进坏了货。里外里就只能眼睁睁看着我老乡家挣钱围人了。”
我一边走一边从塑料袋里拿出块儿肥的塞嘴里,心想真是“行行出状元”……
反观卖茶。除了绿茶、观音这类“隔年草”的茶类外,大都在吹捧“越陈越香,越陈越贵”的说辞。好像手里是一堆连年稳涨的股票,恨不得都藏着不卖(至少表面上要装作如此)!真要卖出去点儿,可是一百个不情愿,客人还得口口声声念你的好。
事实上连年涨的更多是房租、水电、人工开销,——茶价不是没涨,而是没怎么卖。算算茶价涨与销量的下降,其实利润是在缩水的。
我还算了一笔账:
以北京798街区为例,租金¥3/天·㎡,月租就是¥90/㎡,年租就是¥1080/㎡;
石家庄能找到¥2500/150㎡·月的房子,折算下来年租金是¥200/㎡ ;
我们取中,定年租金是¥640/㎡。
一件瓦楞箱包装的茶饼6提,每提7饼,合计42饼,占地0.5㎡ ,两件并排占地1㎡。假设层高2.9m,可以摞起10层,但那太不好够,很少有人摞那么高,两、三层,三、四层的居多,也就是8件上下,336饼茶。一饼茶每年在租金上的沉没成本是¥1.9,一件茶的年仓储成本就是¥80,这还没算公摊。那您有多少件茶?几十件?百八十件?这成本自己算吧……
当把这个账算出个大概,也就有人动了心思,开始顺着卖菜的思路卖起茶来。最让人不能接受的是——居然卖得还不错……
还是顺着卖菜的思路分析,——既赚了该赚的钱,也围了该围的主顾。
但似乎哪里对不上:卖茶、买茶不存在那个“6:30”的时刻,也不存在“两三天”的保质期。
那么,那个“时刻”在茶老板的心里,可能换化成了某个销售周期或余货量;“保质期”换成了“产品热度”。
“卖茶”越来越像“卖菜”了……
或许茶本就该当菜来卖,或者说食材就该用食材的方式来卖。
那吵吵的“茶的陈年价值”又该如何体现呢?——那说到根儿上,其实是上游的内容,不该拿到终端下游来玩,否则就是大家现在看到的这般不上不下的尴尬境地。
仓储有风险,升值与否更是跟股市一样不可捉摸的,所以不该让下游终端涉足这个游戏。下游就主打茶品当下阶段的食材价值即可,——推崇“喝”就是了。
倘若茶终究真被当作了菜来卖,那精致奢华的茶店仿佛一下子浮夸起来,跟食材应有的朴实画风就不搭了,真有点五星级时蔬店的意味。
越想越想笑,还是先别想了。
这是把茶当菜卖,或许真是条出路。那有谁把菜当茶卖么?一定也很刺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