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vs宗教?不,科学与宗教携手并行!
点上方播放键收听本文语音版
壹
2007年新加坡高校入学考试出了一道作文题:科学提倡怀疑精神,宗教信仰镇压怀疑精神,你对此认可多少?
基于某些历史原因,宗教曾经被扣上封建迷信的大帽子。尤其是在近代自然学科崛起后,宗教神学中的某些理论受到一次次攻讦,并不断被证伪,因此在很多人看来,科学成了认识世界的唯一标准,宗教则成了蛊惑人心的说辞。
著名的唯心主义哲学家罗素在1935年出版了一本作品,名叫《宗教与科学》。在这本书中,他历述了自文艺复兴以来科学与神学的冲突和斗争,并且认定每次斗争的结局都是科学战胜神学。
罗素认为,在科学的紧逼下,宗教及其神学观不得不一次次地进行自我修补,为神明的真实存在而强行辩解。
其实,罗素的这一观点是偏颇的,他所叙述的科学与宗教的战斗是特定历史时期、特定宗教环境的产物,并不能就此以偏概全。宗教信仰之是否是正信,究其根底还是人的因素。
泰戈尔曾鲜明地批评道,“宗教就会像财富、荣誉或家族那样,仅仅成为一种人们引以自豪的东西。”正是由于宗教自身的持身不正,才使人们有了诟病的理由。若分析偏见的源头,可从内外两个因素入手:
内因起于宗教本身,其宗教神学观的设定、宗教的义理、教团组织的社会作用以及传教方式等内容,都会影响到世人对该宗教的认知。究竟是宗教还是邪教、是信仰还是迷信,往往只有一线之隔,一旦跨过禁区,就会使正当的宗教信仰走向偏执的另一端。
在中国传统的文化语境中,宗教是“宗”和“教”的合称。宗,立足于以血缘关系为纽带的宗族体系,师生、师徒之间的文化传承则属于其广义上的延伸。在百姓整体文化水准和道德素养都不高的时代,宗族间的礼制和权威成为制约人们道德底线的有效法则。
“宗”的意义不仅仅是个团体的代称,同时也是凝聚力的有形体现。因为拥有共同的信奉,所以才成为不可分解的团体。
贰
在“宗”的团体中,法先人、学圣贤是众人共同信奉的标准,此即“教”的意义。教,即教化,以圣人之理念教化民众,使众生可以明本来之真相、悟自然之道体。开悟,本是宗教之于信仰者而言的第一要务。或曰明心见性,或曰真修实炼,最终目的是希望人们能够通过努力以超越有形有相的限制,达到灵魂和肉体上的双重“飞升”。
此“飞升”,并非单纯指得道成仙的脱化,更含有鲲鹏之化的人生境界的蜕变。使每一个人能够成为更好的自己,这是宗教教化的根本使命。宗教在完成本身的神学信仰之前,必先要肩负起相应的社会责任。“普度人无量”,度人即度己,这才是对宗教的正信。
不可否认的是,在宗教发展的历史过程中,某些偏见偏信之人也曾利用众人的信仰行苟且之事。
以道教为例,部分身披三宝衣之人,行的不是祖师教诲,却在用仙真留下来的术数欺诈信众。如此一来,教门便有了藏污纳垢的嫌疑,宗教本身的威信力也会逐步下降。害群之马的破坏程度,要远远高于正身立教的力量。
在被人批为封建迷信之前,先问问自己,曾经立志修行的那颗初心是否还在?
外因方面,可归结于人们对宗教的人云亦云,试图以管窥豹,最终只会沦为贻笑大方的结局。保持独立的判断能力,避免偏听偏信,避免主观妄断,这是说给宗教信仰者和科学研究者共同倾听的箴言。
恩格斯曾经对“宗教”一词下了定义,他认为:“(宗教是)支配着人们日常生活的外部力量在人们头脑中的幻想的反映,在这种反映中,人间的力量采取了超人间的力量的形式。”
在宗教发展的历程中,确实存在某些愚迷阶段,但这样的愚迷并不等同于成熟的宗教。在漫漫历史长河中,宗教能够历久不衰的原因是值得深思的。
如果真如他人所讲,对神明的信仰只是对超自然力量的误解和幻想,随着人类文明的开化,这样的幻想终将一一破灭,那么宗教的信仰之路也必将走到尽头。但历史却早已经证明这一假设是错误的。
仍以道教为例:回首道教的发展史,从原始鬼神崇拜到周王室的天道信仰,从先秦道家的大道理论到黄老道的无为而治,从祖天师立教到寇谦之改革,从唐王朝的崇道盛景到宋元时期的力图救世,从上清、灵宝的信仰流变到正一、全真的教派传承,道教虽然讲求的是对一门宗教的信奉,但却并不是关起门的自我修炼,也不是唯我排他的极端主义。
叁
宗教不但要承担起信徒信仰需求的变化,更要有经世济人的社会责任。如果单纯地只是看到道教中某些术数之徒的蝇营狗苟,便以此作为道教的代名词,这样的判断就值得玩味了。
宗教中尤为强调宗教体验的内容。想要正确地评断一个宗教的,最好的办法就是走进它的内部,参与它的宗教仪式,用精神和灵魂去感知它的义理与教化,而非是用所谓科学的态度去批判它存在的合理性。
真正的科学,乃是一科之学问,其指代的不仅是自然这一学科。人文社会学科有它独有的规律性,用研究自然科学的方法去研究宗教,只会发现处处都是矛盾,于此基础下做出的定论很有可能成为悖论。
况且,宗教神学的内容其实早已经超越了自然科学所能检测的范畴。科学是对待万事万物时理应保持的严谨态度。宗教自然不应该提倡盲目地相信,否则便是洗脑;那么科学就可以武断地去质疑一切吗?相信这个答案不言自明。
爱因斯坦说:“没有宗教的科学是跛子,没有科学的宗教是瞎子。”科学与宗教虽然在研究内容上有差别,甚至存在某些相悖的地方,但这并不等于科学就一定与宗教是敌对的状态。
道教的炼丹家相信服用金丹可以得道成仙,却意外地在理化领域取得了突破;道医和内丹学相信通过对气的导引可以实现益寿延年,于是便有了如今仍在流行的道家健身功法;道教传承并发展的阴阳理论甚至奠定了莱布尼茨的计算机原理基础……
宗教与科学并存的状态不只存在于道教中,哥白尼、伽利略等等都是教士出身,爱因斯坦、普朗克、达尔文等人研究科学的动力是发现了上帝创造世界的美妙,而牛顿在研究神学之后公开承认了耶稣的先知身份。这一话题,甚至延伸到了当今热门的量子力学与宗教神学的对应关系。
其实,不论是由宗教走进科学的大门,还是从科学中开始追寻信仰的殿堂,二者在认识世界和认识内心这两个方面均有共同的目标,即如何提升人的本体意识,二者都是在探讨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命题。
片面地相信某一种言论或认知方式,都是迷信。迷信科学与迷信宗教,在本质上并没有什么不同。宗教信仰并不等于虚幻,科学结论也并非全部都是真实,二者关系需要辨证地理解,唯有此才是理解人生存在的最好立足点。
作者:清虚道人 腾讯道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