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柳枝词·亭亭画舸系春潭》宋·郑文宝
亭亭画舸系春潭,直到行人酒半酣。
不管烟波与风雨,载将离恨过江南。
注释
亭亭:高高耸立的样子。
画舸(gě):即画船。
半酣:半醉。
译文
高高的画船系在春水边,行人与友人依依不舍,直到半醉才离去。
不管烟波浩渺,也不管雨打风吹,带着行人远去,满载着离恨去到那遥远的江南。
赏析
该诗首句是说一只漂亮的画船系在岸边的柳树上,表现的是一个“等”字。“亭亭”多用来形容姑娘之苗条、靓丽,作者却用来描写船,可见作者的构思不同一般。“系”的后面省略了宾语,与刘禹锡的“只有垂杨绾别离”手法相同,且暗切题意,手法不同凡响。“春潭”化用李白的“桃花潭水深千尺”,用笔老到,布局精巧。该句中没有正面写柳,但“系”字和诗题相照应,已暗示了所系之处。古代有折柳赠别的风俗,因为“柳”谐“留”音,寓有惜别之意,因此,首联所展示的系舟杨柳岸的画面,恰是一幅春江送别图。
“直到行人酒半酣”以“直待”接续,回答了等的对象:行人,也就是将要离开家乡的人。在船将发未发之际,送行者和行人依依话别,做最后一刻的流连。珍重彼此的友谊,珍重这别离的时刻,送行的人殷勤劝酒,“直到行人酒半酣”,这里含有“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的意思。同时也表明,行人所以喝得半醉,一来是朋友情重,二来是为了排遣离忧。作者在上一句“亭亭画舸”停在水中这一特写背景下,创立了似乎是游春的场面,而下句转入离别,出现心理的反差,离别的黯然销魂的意况隐现在句中。这两句语言很含蓄,意思却很明白。这里不说人有情而怨别,却怪画船无情,无理而妙。
三四句作者直写离别。第三句在首句“点染的画船上做文章,说不管烟波浩渺,不管风风雨雨,行人终将离去,画船带走的只是离愁别恨。包含了送行者相留不住的怨情,也表现了行人欲留不能,不得不走的无奈,像是友人对行者的埋怨,又像是行者的自怨自艾,写得情意盎然。
最后一句“载将离恨过江南”将抽象的离恨,化为有形体、有重量的东西,使人分外感到离恨的深刻沉重,意象非常新奇。作者不写船带走行人,也不写行人的离恨,而是说船带走的是离恨,多了一层转折,加深了意境。同时把离愁悲恨这一抽象的情态想象成实在的物质,可以放在船上运走,就更为奇妙。此诗在新巧上做文章。作者把离愁别恨变成有分量的东西,可用船来载,在“愁”的分量上做文章,更加深切地表现了心中的凄苦,为人所称道。这一手法为后代诗人借鉴。好的比喻,好的意境,是不怕重复的。
《柳枝词》这一题目是后人加的。古代有折柳赠别的风俗,所以写柳也多与叙别相联系。诗第一句中的“系”字,就包涵着杨柳。其实此诗中心不在咏柳,而在咏别。
如何把无形的别情直观可感地写出来,这首诗的构思有三点值得称道的地方:
一是第四句中的“载”字,把抽象的别情化为有形的,可以被运载的东西,同时也显示出别情的沉重。
二是移情于物。清人吴乔说此诗,“人自离别,却怨画舸”,似乎是这无情的画舸,在经过一段沉默难耐的等待之后,只等行人上了船,便毫不迟疑地把人载向江南。人情无奈,迁怨于物,如此言情,深婉蕴藉。
三是“此诗首句一顿,下三句连作一气说,体格独别”。七绝诗通常分为两节,前两句与后两句间有一个转折,而此诗一气而下,使我们直觉得相别之干脆、舟行之飞速,不容人有丝毫的缠绵悱恻,有力地烘托出浓重的怨别之意。
阅读理解
诗中将无形的愁思具体化,并表现出愁思很多的一个字是 ;作者埋怨船“不管烟波与风雨”都要出发,“烟波与风雨”既指自然的现象,也指 。
载;(2分)社会的险恶,人生的困难、坎坷等。
【解析】
试题分析:这是一道考查对古代诗词内容理解的题型,这虽然是一首课外古诗,但这首词的难度系数不大,因为从课内的相应篇目可以给予答此题的提示。此题的第一问,考生很容易想起课内李清照的词“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 将无形的愁思具体化,并表现出愁思很多的一个字是“载”,课内早有分析,考生应该通过联想,很正确的填写出来。第二空,可联系“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身世浮沉雨打萍”这类有寓意的句子考虑。
考点: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1)本诗第四句运用了哪种修辞手法?表达效果如何?(3分)
答:
(2)本诗原来没有诗题,后人根据诗歌内容补“柳枝词”为题,请分析一下后人补这一诗题的理由。
答:
(1)①运用比喻,用“载”字把抽象的别情化为有形的、可以被运载的东西,更能显示出别情的沉重。②运用“移情于物”(拟人)的手法,“人自离别,却怨画舸”,似乎是这无情的画舸,在经过一段沉默难耐的等待之后,只等行人上了船,便毫不迟疑地把人载向江南。人情无奈,迁怨于物,如此言情,深婉蕴藉。(手法1分;好处分析2分,分析任答一种即可给满分3分)
柳枝词
郑文宝
亭亭画舸系春潭,直到行人酒半酣。
不管烟波与风雨,载将离恨过江南。
(1)这首诗歌抒发了怎样的感情?请作简要分析。(3分)
(2)“载将离恨过江南”一句很有特色,请简要赏析。(4分)
(3)“春潭”是水,自然无法“系”住,那么画舸到底“系”的是什么?请联系全诗,分析这样写的好处。(4分)
(4)“烟波与风雨”、“载”对表达诗人的“离恨”分别有什么作用?(4分)
(5)本诗诗眼是什么?首句是怎么表现诗眼的?(3分)
(6)诗歌最后一句又是怎么表现诗人情感的?(3分)
答案:
(1)参考答案:这首诗抒发了离愁别恨。(1分)前两句通过“春潭”“系”住“画舸”、主客借酒浇愁表达依依惜别之情;(1分)后两句通过“风雨”、“烟波”表现了离恨之苦。(1分)
(2)参考答案:诗歌不说画舸将怀着离恨的行客载过江南,却说“载将离恨过江南”,(1分)将离恨拟人化了,化虚为实,(1分)把无形的离恨写成有体积,有重量的可见可触的事物。(2分)
(3)“系春潭”指船系于春日潭水边的柳树上,古人有折柳送别的风俗,“系”暗含题目“柳枝”的意思,因此船系的就是离别之情。(2分)画船系在柳树上也牵系着离情,化抽象为形象。画船、柳树、春潭几个意象构成了一幅静谧优美的意境,用外物的静反衬内心的乱,诗味隽永,情致深婉。(2分)
(4)“烟波与风雨”写行人航程浩渺,路多艰难,表现诗人对朋友前途的关切,以此烘托离恨之浓;(2分)“载”字化无形为有形,使抽象的离恨成了可载之物,写出了心头离恨的沉重,形象可感,富有创意.(2分)
(5)离恨。①炼字 “系”暗含“柳枝”的题意,因此船也就与赠别之情相连,含蓄地抒发了与朋友难分难舍的情景。②反衬(以乐写哀) 漂亮的船静静地停泊在碧绿的春水之上,又与岸边杨柳相衬,宁静优美的画面恰恰表达了诗人心中面对离别的万般不舍。(选择一点回答即可)
(6)化无形为有形,使抽象的“离恨”化为有形的可以被“载”之物。仿佛可看到诗人含泪目送征帆远去,“离恨”所具有的沉重的分量,就沉甸甸地压在人们心头。
二:
⑴本诗首句是如何抒情的?(3分)
⑵本诗第二句的“直到”表达了惜别深情,请作说明。(3分)
⑶本诗从唐人韦庄的《古离别》脱化而出。韦诗后二句为“更把玉鞭云外指,断肠春色在江南。”试比较两首诗后二句表现手法的不同之处。(4分)
参考答案
⑴乐景写哀情:在大好春色、亭亭画舸中愈显离别之悲。(特点2分,解说1分;答情景交融扣1分)
⑵面对离别,借酒浇愁;然而酒未尽兴,却已行舟催发,心有不甘,愈见离愁。(每点2分)
答案:
(唐)韦庄
晴烟漠漠柳毵毵①,不那②离情酒半酣。
更把玉鞭云外指,断肠春色在江南。
柳枝词
(宋)郑文宝
亭亭画舸系春潭,直到行人酒半酣。
不管烟波与风雨,载将离恨过江南。
两首诗都抒发了什么思想感情?在表现手法上各自有什么突出特点?
思想感情:两首诗都抒发了离情别绪。
表现手法:
韦诗:①晴烟漠漠,杨柳毵毵,日丽风和,用优美动人的景色来反衬离愁别绪;
②送行者马鞭遥指南方这一细节描写(动作描写)生动传神;
③想像(虚写)行人要去的南方春色葱茏、风光明媚,愈发使人肠断伤感。
郑诗:①漂亮的船静静地停泊在碧绿的春水之上,又与岸边杨柳相绾,宛如一幅优美的春潭画舸图。这是以外物之静反衬内心之乱;
②后两句不说人有情而怨别,却怪画船无情,极有情味;
③末句化无形为有形,将抽象的“离恨”化为有形的可以被“载”之物,使人分外感到离恨的沉重。(意对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