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谈如何学好《伤寒论》?
学好《伤寒论》,是学好中医的必经之路,谁也绕不过去。如果有谁想走捷径,想避难就易、想拈轻怕重的绕过《伤寒论》这座高山,那么无论他一辈子如何努力,任他读过多少医书,也无法登上中医的高峰。这是任何一个在中医学里有所成就的中医先贤的共识。
既然学习《伤寒论》这么重要,那么接下来就有一个如何尽快学好《伤寒论》的问题?
这里提几点意见,供朋友们参考:
一,先熟读全文,为首要关键:
因为《伤寒论》虽然六经分篇,但是六经又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必须熟读了六经全文,前后互参,才能正确的理解病症中的每一症状的真实意义。比如紧脉主病问题,太阳伤寒,其脉“阴阳俱紧”。但少阴病,也有紧脉。——“少阴病脉紧,至七八日,自下利,脉暴微,手足反温,脉紧反去,虽烦下利必自愈”。所以少阴篇开头说,“少阴之为病,脉微细,但欲寐也”。但前后参看,少阴病,除了“脉微细”之外,还有“脉紧”的。
又如太阳病开头,“太阳之为病,脉浮,……”,不少人根据这一条,就把浮脉定为太阳表症的脉象。但是阳明篇二二五条,“脉浮而迟,表热里寒,下利清谷者,四逆汤主之”。可见浮脉又不尽主表,也有主里虚寒的。结合金匮要略虚劳篇“男子面色薄,主渴及亡血。卒喘悸,脉浮者,里虚也”。这里明言“脉浮者,里虚也”。可见浮脉不尽主表。
又比如,四逆汤的主治,有“大汗出,热不去,内拘急,四肢疼。又下利厥逆而恶寒者,四逆汤主之”之文。如果仅根据出汗发热,就可能误认为病在阳明的白虎汤证。
又如恶风恶寒的问题,並不是太阳病才有恶风寒。阳明篇有“病有不发热而恶寒者,何也?答曰,始虽恶寒,二日自止。即汗出而恶热也”。
又如白虎加人参汤条,“伤寒若吐若下后,七八日不解,热结在里,表里俱热,'时时恶风’,……”。说明阳明里热,也有怕风的症状。並不是只有太阳表症才有怕风怕冷的症状表现。
以上仅举几例,以说明伤寒论症状病机的复杂性。任何一个症状表现,在不同的症状组合中,都有其不同意义,都有寒热虚实之分。如果不把伤寒论全文读熟,只读了几条条文,就想去理解条文含义,往往容易出错,就会有“盲人摸象”之失。
现在正规中医大学毕业的学生,因为可以不读《伤寒论》和《金匮要略》,所学的教材,都是“浮脉主表,沉脉主里”的错误教材,所以弄得学生毕业后,满脑子机械论的错误知识。一到临床,于是错误百出,什么病也不会治。
二,要想学好伤寒论,是要有一点吃苦精神的。
荀子的《劝学》,韩愈的《进学解》,都详述了求学之道。二篇文章,大大值得朋友们多读几遍。荀子说:“无冥冥之志者,无昭昭之明。无昏昏之事者,无赫赫之功”。韩愈说:“焚油膏以继晷,恒兀兀以穷年”。古人刻苦学习的精神,十分值得我们学习。曹丕批评庸夫俗子不爱学习,“贫贱则慑于饥寒,富贵则流于逸乐。遂营目前之务,而遗千载之功。忽然与万物迁化,此志士之大痛也”。古今圣贤,伟大领袖,革命先烈,科学名人巨匠,任何一个人成功人物,都是从百折不挠的刻苦学习中成长起来的。贪图享乐,游手好困,誇誇其谈之徒,是无法学好中医的。
愿与中医同仁共勉。欢迎朋友们转发。
民间中医陈彩声记于2020,11,2,早。
赞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