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这是YanYan公众号的第013篇文章
你好,我是YanYan,感谢你的关注。
是的,我只看过电视剧,没看过原著,而且对于那时还处在少男时期的我来说,对陈晓旭的兴趣远高过林黛玉,工作后更是没有太多闲心。现在好不容易有了大把时间,就打算把年轻时没时间看的书补一遍。我看到有人这样评价《红楼梦》:红楼最大的魅力,不仅在于该深的地方深,更在于该浅的地方浅,随便进去转转也不需要负担,可是进去你就出不来。此言不虚,我已然深刻体会到了“出不来”的感觉,还差点因此拖更。好在我强忍着继续看小说的冲动,及时憋出了今天的文章,仿佛找回了小时候玩了一暑假,开学前最后一晚补作业的体验。临时补的作业,自然是有什么素材就写什么,所以今天我想和你聊一聊《红楼梦》。
- 真行家 -
这段时间看书,有一个很强烈的感受,作者的生活阅历实在是太丰富了,从王侯相公到农夫村妇,从疯癫和尚到江湖庸医,从落魄文人到市井走卒,社会各个阶层,作者写起来是云淡风轻、驾轻就熟。曹雪芹要是还在世,绝对是当今世上第一流的编剧。作者对各行各业的了解有多专业呢?举个例子,书中第十六回,描述为了迎接元妃省亲,大观园破土动工的场景,文中写了这么一句:
“自此后,各行匠役齐集,金银铜锡以及土木砖瓦之物,搬运移送不歇。”
看上去,无非是随随便便的一句话,但要细琢磨,你会发现作者可不是乱写的。这里面提到的工种,正好对应着“五行八作”里的“八作”。那什么是五行八作呢?清代宫廷御用建筑世家“样式雷”的第七代传人雷廷昌,曾写过这样一句话来描述自家的工作:“样式房之差(chai),五行八作之首。案规矩、例制之法绘图、烫样,上奉旨议,下遵堂司谕,其拟活计,自案法办以成,更改由上意。”也就是说,作者用短短的一句话,便带出了一整个建筑施工队,而且准准确确、严丝合缝,可见他对建筑,至少是懂行的。大家都知道,我的专业是风景园林,所以在惊叹之余,我不由得会更关注小说中的园林设计部分,也就是小说主体情节的发生地——大观园。那么曹公对造园艺术,是否也同样在行呢?其实不用我说,你也能猜到答案,三个字总结:真行家。这和当时的时代背景是分不开的,曹雪芹生活的年代,正好是我国古典园林造园的全盛时期。明清时期的古典园林,也可称之为“文人园”,此时山水诗、山水画、山水园林,三者的融合达到顶峰,盘根错节、难分难离。一位优秀的文人,必精于诗文、通晓画理,也能胸纳文学绘画之意境,以山水花木、池馆亭台组合营园,人临其境,有诗有画,各臻其妙。我想你可能听说过一本叫《园冶》的书,是我国古代最权威的造园理论著作,作者计成,和曹雪芹基本上属于同一时代的人物,相差不足百年。通过小说中的各处细节不难读出,作者的造园理念与《园冶》一脉相承。此外,还有很多著名的造园家和园林理论家,如张南垣、李渔、文震亨等等,同样都生活在明末清初时期,可谓群星闪耀。所以作者笔下的大观园,无论从设计立意、建筑布局、景点题咏、植物配置、装折陈设,无一处不紧扣着当时最顶峰的造园思想,中国古典园林魅力的全部精华,在《红楼梦》这里,做了一次总的集合和绽放。
大观园全景图
读到现在,我甚至觉得:《红楼梦》可能是我们入门中国古典园林的最佳指南。如果你想要了解园林艺术,但又不知该从何处着手的的话,我会向你郑重推荐《红楼梦》。
- 完美世界 -
要解释清楚这一点,我需要先带你总览一下整部书的空间布局,以及背后的寓意。空间布局简单来说就是“一街两府一园”,一条宁荣街东西贯穿,在街北,一东一西,各有一座庞大的公爵府,两座府邸的规模形制完全一样,东府为“敕造宁国府”,西府为“敕造荣国府”,你熟悉的贾宝玉、林黛玉就是荣国府的人。贾家的第一代,宁国公和荣国公,是两位亲兄弟,同为开国元勋,受封公爵,这宁荣二府就是赐给他们的府邸。在两府的包裹之中,还有一座大花园——大观园,横跨宁荣二府。这个空间可不是随意安排的,背后大有深意。古典文学学者、中央美院副教授董梅老师认为,两府一园的三处空间,其实暗含着三种不同的文学风格。荣国府四世同堂、荣华富贵、热闹非凡,是典型的清代贵族之家生活,荣国府的故事,是现实主义风格。宁国府荒淫乱伦、冷清寂静、空空荡荡,浓缩了作者对社会和人性的批判,宁国府的故事,是批判现实主义风格。而大观园,则是作者现实和批判之间,构建的一个呵护女儿、呵护美好的乌托邦,是一处理想国,宝玉作为“绛洞花主”,是这个理想国的守卫者。大观园的故事,接近于浪漫主义风格。借助《红楼梦》的三处复合空间,巧妙地完成了文学的复合结构,这其实是作者有意为之的。如果大观园象征着理想国,那么这里的园林,也必然是一处完美世界。可在现实中,完美的园林是不存在的。事实上,由于地形条件和尺度过于宏大的客观限制,即便是汇集天下能工巧匠营造的圆明园,也无法做到处处妙景,免不了立意不明、景点冗杂的遗憾。更何况其他园林。毕竟古典园林和山水画、山水诗一样,离现代生活已经有些遥远了,如果你从未接触过园林方面的知识,那么随意参观一些现存的园林,你很有可能分不清楚何处是真正的“气韵生动”、“拟天地造化”,何处仅仅是“穿凿为之”、“虽百般精巧而终不相宜”。比如苏州文园狮子林,清代文人沈复在《浮生六记》中这样评价园中的假山:
“ 其在城中最著名之狮子林,虽曰云林手笔,且石质玲珑,中多古木;然以大势观之,竟同乱堆煤渣,积以苔藓,全无山林气势。”
沈复是故意贬损狮子林吗?如果你游过环秀山庄的假山,就知道悬殊在哪了。(一两句说不清楚,感兴趣的话可以后台留言,我单独回复。)但前提是,你得花时间游览,还得具备一定的背景知识,能够辨识两者的水平高低,这对非专业人士的要求实在有点过高了。读《红楼梦》,却可以免去这样的顾虑,因为作者的本意,就要营造一处“女儿们的理想国”,所以大观园里呈现的一切,都是最美好的(偶有不佳,也是作者为了情节需要,刻意为之)。当你先对“何谓好”建立了审美基准,此后再见到水平一般的园林,尽管未必能讲出一大套理论,但足可以一眼识别出差距。这便是我推荐你,将《红楼梦》作为古典园林入门指南的第一点理由。
- 论辩意境 -
其次,你不仅能见到什么是好,而且最宝贵的一点是,作者还会为你讲解好的理由。在小说中,作者会借助各种人物,表达他们对园林的鉴赏态度,通过不同视角之间的切换和论辩,为读者揭示究竟何谓园林的真趣、何谓园林的最高意境。最精彩的一段情节,当属小说第十七回“大观园试才题对额”,便着重刻画了三类人对园林的不同鉴赏态度。一是众清客的视角,这些人虽具有基本的文人素养,但才识实在过于平庸,对园林艺术的品鉴纯属附庸风雅的级别,是作者重点嫌弃的对象。二是贾政的视角,虽然他自谦说“自幼于花鸟山水题咏上就平平,如今上了年纪,且案牍纷烦,于这怡情说性文章上更生疏了。”但实际上,他对园林艺术有很高的鉴赏能力。文中有一处细节,贾政刚到园门前,便道:“你且把园门都关上,我们先瞧了外面再进去。”脂砚斋批注说,这是行家的看法。而后,“只见正门五间, 上面筒瓦泥鳅脊那门栏窗槛, 皆是细雕新鲜花样, 并无朱粉涂饰, 一色水磨群墙, 下面白石台矶, 凿成西番草花样。左右一望, 皆雪白粉墙, 下面虎皮石, 随势砌去, 果然不落富丽俗套。”大观园是专为元妃省亲而建的,因此必然要设计成一处富丽堂皇,带有皇家气派的园林,但若“朱粉涂饰”,便是落了俗套,毫无新奇别致的感觉。贾政懂得先从门外鉴赏园林,总览其格调,确实水平很高。修建园门是一件很有讲究的事情,但我们现代人很少会在意这些细节。比如拙政园的大门便不算太好,庙堂之气太重,甚至近似于祠宇,与文人私家园林的性质,很不相称。
拙政园正门
但贾政也有自己的局限,他无法摆脱传统文人士大夫的意识形态,符号化地去看待艺术。比如当他游览至稻香村的时候,立时勾起了归农之意,但此处不过是在一山坳之中仿建的乡村图景。宝玉一针见血地指出,此处“远无邻村, 近不负郭, 背山山无脉, 临水水无源”,贾政所崇尚的高雅脱俗、清幽气象,其实不过是“人力穿凿扭捏而成”。换句话说,贾政对园林艺术的态度,仅仅停留在对文化符号的摄取,而并非是对自然真趣的欣赏。由此便引出了宝玉的视角,也就是作者自己的视角、理想文人的视角,代表着对艺术真趣和园林思想的最高理解。宝玉虽然看上去离经叛道、不喜读书,但他内容所维护的,是真正的儒学精神,即真实、自然、不穿凿、不扭捏。比如写诗,他强调“若意趣真了, 连词句不用修饰, 自是好的”;写祭词, 也要“ 另出己见, 自放手眼” , “ 亦必须洒泪泣血,一字一咽, 一句一啼” , 表达出真实的感情, “ 万不可尚文藻而反失悲戚” 。真实、自然,也是园林的最高意境。众人为大观园题对额,一进园中,只见迎门一带翠嶂挡在前面,一众清客有说该题“叠翠”,有说该题“锦嶂”,又有说“赛香炉”、“小终南”的。而宝玉却道:
“编新不如述旧,刻古终胜雕今。况此山并非主山正景,原无可题之处,不过探景一进步耳。莫如直书'曲径通幽处’这旧句旧诗在上,倒还大方气派。”
宝玉的意思是说,这无非就是入口用来障景的一座假山,没必要费尽心思,硬要题词;如果想题也不是不行,不如就大大方方写“曲径通幽处”,干脆利落,造一些新词反而矫揉扭捏。景色都是一样的景色,但通过文字触达的园林意境,贵在真实,不在辞藻。
伦理秩序是儒家的外在,爱和真情才是儒家的内在。宝玉的真性情,正是儒家的精神内核,也是园林的精神内核。作者正是借助情节的穿插、人物的论辩、情感的刻画,为我们呈现了一场又一场,精彩的园林艺术思辨讲座。如此细致入微的讲解,当然可以称得上是绝佳入门指南。
- 生活长卷 -
最后,小说还为我们描绘了一幅有人物、有情节的园林生活长卷。园林的本质是一个巨大的生活载体。你想古人为什么要建亭台楼阁,榭馆轩廊?难道只是用来看的吗?不是的,那些空间是用来生活的,琴棋书画,吃喝玩乐,宴客看戏。而今天走进中国园林看到的是一个空壳,这个亭子好漂亮,那个尺度好美,但里面还有桌椅吗?当时一定还有帷幔,还有几个丫鬟伺候着,对面的船上还有人在唱戏,现在把这些都撤了,我们到苏杭参观园林,只剩人头看人头,没什么看头。而《红楼梦》中的大观园,却是在情节推动下、人物活动中,一点点展现出来的。比如作者故意不让读者一口气游遍园林,还是书中第十七回,开篇大有纵览全园之意,但实则只游了十之五六,其余按下不表。脂砚斋批语言道:“伏下拢翠庵、芦雪庭、凸碧山庄、凹晶溪馆、暖香坞等处, 于后文一断一断补之, 方得云龙作雨之势。”因为“ 若都人此回写完, 不独太繁,使后文冷落,亦且非《石头记》之笔。”再比如写园居生活,中秋之夜,风清月白,贾母想要听笛;而元宵佳节,红火热闹,她却要听箫。这都是很有讲究的生活细节。笛子的声音悠长婉转、通透明亮,很有空间延伸感,非常适合透彻的夜空和皎洁的月色。而箫的声音缥缈、含蓄,贾母是嫌元宵节过于喧闹,所以特地用箫声配昆曲的清唱,在喧闹中,寻得一份清淡宁静的氛围。回想一下,我们何时在古典园林中听到过笛声、箫声,这些精彩细腻的生活情趣早已不复存在了,但《红楼梦》中依旧保留着。因此阅读《红楼梦》,跟随作者的文字,层层揭开大观园的全貌,以及园居生活的种种细节,既有空间感,又有时间感,这是你游再多古典园林,都难以体会到的乐趣。
你看,通过《红楼梦》走进古典园林的世界,我们不仅能见识到最完美的园林图景;还能洞悉品评园林艺术高低的方法;更能带你直接穿越回过去,身临其境感受园居生活。不过我毕竟水平有限,所以今天这篇文章,也只能是将园门推开一条缝儿,露出了那么一丁点儿的细节,然后站在门外赞叹。如果你对古典园林感兴趣,想进一步领略园门后的绝妙世界,那就和我一起阅读《红楼梦》吧。
我是YanYan,我们下次再见喽。
# 参考资料:
1. 曹雪芹. 脂砚斋重评石头记(庚辰本)[M]. 北京: 人民文学出版社
2. 陈从周. 品园[M]. 南京:江苏凤凰文艺出版社
3. 得到APP《董梅讲透红楼梦》
4. 顾平旦,曾保泉. 文学、绘画与园林:曹雪芹笔下的大观园[J]. 红楼梦学刊,1987(2):297-312.
5. 顾平旦.《红楼梦》与清代园林[J]. 红楼梦学刊,1995(2):281-295.
6. 李溪. 以意造园,复以园造意:从《红楼梦》第十七回看文人园林[J].风景园林,202027(6):42-47.
---
低产狡辩声明:由于目前学识有限,为了搞清楚一件事情,通常要查阅很多书籍、论文,力求让自己的“现学现卖”显得稍微“专业”一些,所以更新速度不会太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