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说「木桶理论」害惨了很多人?
文\向原
我们中国人小时候都相信过一个理论,叫木桶理论。
大概意思是说,一个木桶能装多少水,和最长的那块木板没有一毛钱关系,反而取决于最短的那块。
但这完全是歪理邪说,很多人都被害惨了。
包括我在内,总想不通为什么每天都很累,但好几年过去,愣是什么成绩都没做出来。
追根溯源,其实都和从小被这个理论洗脑有点关系。
我今天写这篇文章的目的,也是要把这个奇葩理论彻底推翻,帮大家真正理解“精力分配”这件事的重要性。
所以就先从原理聊起。
首先,这个所谓的木桶理论,一上来就是错的。
其实稍微想一下就明白了:
一个木桶能装多少水,必然是由它的长板决定的。
本来嘛,只要是比喻,就要面临不精确的问题。
坏就坏在,这个理论本体就是错误的,那喻体必然就歪到天际了。
然后,由于我们又有那么一批家长,不管什么比喻,都喜欢往教育理念上硬套。
于是有些孩子本来显露过一些天赋,因为被迫均衡发展,就伤仲永了。
大家可以结合自己的人生经历想一想,看是不是有过这回事。
我相信谁都不想被伤仲永,谁都想把个人价值最大化。
所以,如何对自己的长短板进行取舍,就显得至关重要了。
我这个观点,说出来可能有点反常识。
但我敢保证你只要付诸实践,一定会对你产生长远的好处:
相比补足短板,你更需要加长长板。
——换句话说,相比关注劣势,你更需要放大优势。
大家不妨花三秒钟想一下,自己都有哪些缺点,导致一直没法向上突破。
我估计一个个都是竹筒倒豆子:
逃避,拖延症,执行力差……
然后再想想,又有哪些优点,给自己带来了独一无二的竞争力?
这下大部分人可能就懵了,本来想说“善良”“人好”之类的词,然后又生生咽了回去。
因为发现这些品质很多人都有,算不上啥稀有竞争力。
说到这里,大家应该也就意识到了。
其实我们每个人,对自己的缺点,都是门儿清。
但这么多年来,花了无数时间精力跟它周旋,你战胜它了吗?
(这个问题是不是太扎心了......)
我相信答案肯定是没有,然后就认命了。
但是这时候多少有点晚了,因为耽误的时间早已回不来了。
我们都听过一句话,叫江山易改,本性难移。
说的就是改正缺点非常难,非常反人性。
不过这句话还有另一面,叫“老天爷赏饭吃”,或者“生来就是吃那碗饭的料”。
你会发现身边还有一批人,从小就不太纠结,和自己的缺点和平共处。
但胜在抓住了自己的天赋点,之后随便操练一下,长大后反而比一般人混得更好。
这种现象用一句话来解释就是:
改正缺点非常反人性,但放大优势就简单很多了。
什么人会没缺点?估计只剩上帝了。
但如果你拼了老命,把自己所有缺点都改了,那么对不起,你肯定不会成为上帝。
反而有很大可能,变成一个非常平庸的人。
比如踏浪青年的后台,经常会收到这样一类私信:
向叔,为啥我从小学习都还行,大学也考上了985/211。
但进入社会后,就是都混不出头啊。
我现在特别迷茫,明明啥都懂一点,为什么会这样?
其实原因很简单,因为我们整个教育系统的设计,都是迎合木桶理论的。
从小我们就被教育,偏科是大忌。
大家回忆一下,是不是每个老师都讲过,某某学生,就因为哪一科不行,没考上大学。
然后被当成了多年的反面典型。
所以我们习惯了去迎合别人的认可,小心翼翼去改正缺点,哪怕老天爷把饭喂到嘴边了也不吃。
但问题是,现实社会完全是以「反木桶理论」在运行的啊。
事实上社会非常鼓励你偏科,而且绝不会把科目满分设置成100分,而是设置成100000000分。
你只要足够擅长一件事,就相当于可以在1后面无限加0,剩下所谓短板就完全可以忽略不计了。
但很多人就是被木桶理论框住了,老想把自己搞成一个通才,没想到最后变成了庸才。
老想让自己看上去没有任何缺点,结果就成了自己最大的缺点。
为什么我现在对木桶理论这么反感,就是因为我之前也对它深信不疑,被坑得非常惨。
直到25岁之前,我跟大家一样,也是把大部分时间精力都放在缺点上。
总以为改正缺点才是正道,不知道放大优势才能让自己发光。
其实我也知道自己擅长写东西,但总觉得这事情我已经会了,就没必要再投入时间了。
于是把精力都用来补足短板,比如人脉,管理,理财,等等。
我不是说这些事情就不重要,而是它们没有重要到让我把90%的精力都花在上面。
本末倒置的结果,当然就是一事无成,搞得自己极其痛苦。
好在后来终于意识到了问题,重新把大部分精力用来写作,然后马上就感觉自己走在了正确的路上。
前段时间我看HBO拍的巴菲特纪录片时,就特别有感触。
巴菲特说自己第一次和比尔盖茨见面,盖茨他爸让俩人拿张纸,写一个让自己变牛逼的词。
结果老爷子非常震惊,因为俩人都写了同一个词:
Focus(专注)。
我一想,确实是这道理没错。
巴菲特11岁就研究股票,研究了一辈子。
比尔盖茨更绝,13岁开始编程,上大学后觉得其他学科实在耽误精力,干脆退学了。
所以朋友们,长板的意义就在这里啊。
长期集中精力在自己擅长的事情上,一定会给你带来非常惊人的复利。
我们千万不要向往变成那种啥都懂一点的人。
中国有个专门的词来形容这种人,叫半罐子。
不要以为专精一门的人会带半罐子玩,他们只会在同一圈层结交人脉。
顶级企业家的朋友圈,一定是顶级艺术家,顶级科学家,顶级作家,顶级医生。
大家在分析这些顶级成功者时,也只会复盘他们做对了什么,而不是纠结他们做错过什么。
因为在顶峰闪耀的光辉,可以遮盖住一路走过的泥泞。
我看《乔布斯传》时,对他最大的印象就是脾气暴躁,不会交际。
但这丝毫不妨碍人家成为21世纪最牛的创业者。
郎朗之前参加综艺,也被人嘲讽37岁的人了,竟然不会倒酱油,连口罩都能带反,生活完全不能自理。
但关键在于,郎朗会弹钢琴就完全够了啊。
当然,我写这篇文章,并不是鼓吹大家放弃进步。
相反,我希望大家永远相信努力的力量,它一定会让我们变成一个更好的人。
只不过,我们既然都这么辛苦了,是不是更应该掌握方法,对精力做合理分配?
毕竟说到底,缺点也是分等级的。
比如不擅长做饭,就人畜无害,可改可不改;
不爱洗澡,稍微严重一点,不过问题也不太大;
喜欢黄赌毒,就完全跌破底线了......
哪怕你是爱因斯坦,也得先给我洗心革面,重新做人。
所以大家都明白了,只要缺点不是太离谱,我们就真的没必要天天操心它。
就像我经常批评向嫂,你都已经美得发光了,就别老为那一两个黑头烦躁了。
搞市场公关的同学们都知道,投放广告时最重要的一件事,就是计算ROI。
ROI的意思,就是投入产出比,或者说性价比。
既然你投广告时,都对ROI这么看重。
那我们自己宝贵的精力,宝贵的一生,是不是更应该对ROI斤斤计较起来?
所以下次又手痒痒,想割长板补短板时,先算算自己的ROI值不值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