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文||最忆家乡年味儿【征文】
最忆家乡年味儿
时光如白驹过隙,不知不觉我已离开故乡浠水县四十余年。但是,在我的记忆里,家乡的年俗,就像一首歌,一幅画,时时刻刻都在我心中传唱,叠印。在牛年春节这个古老且喜庆的日子来临之际,少儿时期过年的一幕幕又跃然眼前,让我回味无穷。
俗话说:“百里不同风,千里不同俗”,我的家乡在浠水,那里有着自己独特的过年风俗,浓浓的年味。自古以来,浠水流传着这两首民谣,至今在我脑海里记忆犹新。“年来了,儿要帽,女要花,媳妇要勒儿(头饰)走娘家,爹爹要腊肉供菩萨,婆婆要糯米打糍粑,急得当家把头抓,逗得小孩笑哈哈。”“二十四吮(吃)渔刺,二十五磨豆腐,二十六买年肉,二十七年拜壁,二十八家家发,二十九家家有,三十夜守年岁,初一早年过了,初二、三翘起屁股颠,拜年拜年糍粑向前,敬礼敬礼只是顾个嘴。”这两首民谣把年味儿描写得淋漓尽致,入木三分。
其实,真正使我最难忘的莫过于还年福、守年岁、出方和拜年。还年福,即是吃年饭,又叫团年饭。浠水吃年饭的习俗农村是腊月二十八日,县城都是腊月三十日。我们村吃年饭大多数人家是腊月二十八日,每年还年福总是半夜三更起来准备年饭,天未亮就吃完了年饭。有的人家凌晨一点就还完了福,所以到了转钟之后,湾里家家户户鞭炮噼噼啪啪响个不停。据说,起得越早越发财,吃完了年饭,天还未亮,寓意人勤春早。年饭酒菜特别丰盛,先祭祖、再聚餐,一家人团团圆圆共享天伦之乐。自这天起,年味儿就愈来愈浓了,小孩大人都高高兴兴过大年。
到了腊月三十这天家家户户都开始贴春联,挑黄沙洒在家门前地面上,预示着黄金满地,来年发大财。晚上一家人围在火堂边“守年岁”,原来是用最大的树篼子作燃料,现在用火盆烧栗炭,火越旺,预示着来年日子越火红。一家人谈笑风生,其乐融融,小辈祝贺老人添福添寿,长辈要给小孩“压岁钱”,等到半夜子时才放鞭炮封门就寝。初一大早,天亮前出门烧香叩头,拜东、西、南、北、中五方,燃起长长的鞭炮,称为“出天方”。有的地方还到村前的小庙祭拜土地神,祈求新的一年风调雨顺、五谷丰登。早饭后,大人和小孩带着礼品给家族及亲友中的长辈拜年,一拜亲、二拜舅,初三初四拜朋友。从初四起,人们开始玩龙灯,舞狮子,划彩莲船,踩高桥,一直玩到正月十五元宵节灯会,这天则将喜庆祥和的气氛推向高潮,于是“年”也过完了。
如今,虽然年味越来越淡,但在我心中仍然对过年充满着期盼,仍然想回到家乡与父老乡亲过一个祥和、幸福、快乐的年。
图片/网络
作家简介:
翟佑民,浠水县人,大学文化,中共党员。曾在中国人民解放军某部政治部从事新闻工作,荣立一等功,现在武穴市委政法委工作。八十年代初开始文学创作,先后在《解放军报》《中国法制报》《北京日报》《湖北日报》《芳草》等十几家中央、省级报刊杂志发表小说、杂文、报告文学等作品千余篇。系湖北省作家协会会员。
长|按|二|维|码|关|注
用诗和远方,陪你一路成长
不忘初心,砥砺前行
冬歌文苑工作室
名誉顾问:戢觉佑 李品刚
文学顾问:周庆荣 王树宾 白锦刚
法律顾问:王 鹏
总编:琅 琅
副总:蔡泗明 倪宝元
编审:孟芹玲 孔秋莉
主编:石 瑛 赵春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