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方扶阳 | 太阳病与扶阳法
太阳病为机体“表”部的功能障碍,即心脏、大血管、毛细血管、皮下组织、上皮以及附属腺体功能障碍。从广义角度来说,任何病种,无论外感、内伤,若病理机制为上还是有表部的功能障碍,则均属于太阳病。
感受风寒之邪的外感病特殊:当人体感受风寒(着凉)时,机体本能的反应是通过各种方式防止体温的进一步散失,包括关闭汗腺以减少排汗、散热,收缩体表毛细血管以减少体表散热,收缩上呼吸道血管以减少通过呼吸散热。当寒冷环境消失后,机体通过自身调节,汗腺和体表毛细血管及呼吸道血液循环又恢复如前。
在这一过程中,若机体感受风寒的同时又感受了呼吸道病毒,或者由于呼吸道微循环减少导致免疫力低下,从而引起呼吸道正常寄居的病原体大量繁殖,病素毒素会通过一定途径影响下丘脑体温调节中枢,后者将体温调定点升高。所谓体温调定点,是指机体将恒定的体温调至较高水平。体温调定点升高后,即使去除风寒等环境因素,机体也会竭尽所能地减少散热,包括收缩血管、关闭汗腺以减少散热,同时肌纤维痉挛加快产热。此时就会出现全身疼痛、无汗、恶寒等表现。与此同时,机体抗病机制启动,通过调集血液趋向体表来打开微循环、消灭病原体,最后通过发汗降低体温,同时缓解肌痉挛而终止头身疼痛。这一过程,会同时导致脉浮紧(体液聚集于表则脉浮,血管痉挛则脉紧)的出现。
以上病理过程即太阳病的表实证,以麻黄汤主之。方中麻黄一方面打开汗腺排出汗液而散热,排汗的同时缓解了组织间液及筋膜的张力从而缓解肌痛。桂枝温通心阳,能调节血管活性,可从心脏为起点打通各级动脉直到收缩的毛细血管,再通过毛细血管的通透性使血液中的液体进行组织间液,为麻黄补充汗源。苦杏仁传统上认为有降气止咳的作用,其成分苦杏仁甘在体内代谢为氢氰酸,具有抑制呼吸的作用。伤寒表实证由于表气郁闭,呼吸成为人体对外物质能量交换的主要渠道,故多伴有呼吸亢进而似喘的状态,通过适量的苦杏仁对呼吸略加抑制则可以发挥平喘作用。甘草缓急补中,其水钠潴留作用可补充血容量,为麻黄、桂枝增加汗源,其缓解平滑肌的作用可缓解肌肉血管痉挛,而止咳作用可助平喘。
若素体汗腺调节功能低下(表虚),虽感受风寒但毛孔不能及时关闭,血管调节功能障碍则不能降低血管通透性而导致血容量减少。此时就会表现为汗出与恶风同时出现,并表现为脉浮缓(血液趋向体表以抗邪致脉浮,汗腺开放血容量丢失致脉缓)。由于汗腺开放,组织间液通过汗出丢失但张力增高不明显,故全身疼痛但不严重,以酸楚为主,而酸楚的主要原因是以血管壁为主的肌筋膜组织功用障碍所致。呼吸道和消化道上皮也表现出类似体表的汗出(分泌)并有循环障碍的现象,具体鼻鸣干呕。此时,称之为太阳中风证,主以桂枝汤。
以时,不再需要利用麻黄打开汗腺,相反,汗腺和循环系统需要得到能量去恢复功能。这种情况下,表部的能量是相对不足的,要解决问题,首先调集能量,而能量的唯一来源就是中焦。桂枝汤中,生姜、甘草、大枣正是经方体系中从中焦调集能量的基础组合,适用于最初级的细胞功能低下状态。所谓最初级的细胞功能低下状态,是指中焦功能仅维持自身正常运行但无多余的储备,不能调集多余的能量以解决半表半里和表部异常状态。此三药合用,补充营养物质的同时,能轻度振奋全身细胞机能,同时通过生姜挥发油的刺激作用,可令能量散发趋表现为由里向半表半里直至表部。从中焦能得到能量后,通过桂枝从心脏向外周改善以血管壁为主的筋膜活性,芍药松弛平滑肌,增加血容量,改善微循环,二者使用,血管、汗腺调节功能恢复,疾病可愈。桂枝和芍药相比,桂枝增加心脏、血管活性,其发挥作用的趋势是由心脏而至各级动脉最终到毛细血管。芍药松弛平滑肌,主要减少平滑肌对静脉系统的压迫而增加静脉血液量及静脉向心回流。
经文扶阳法治病原则:在经方体系中即使是治疗表部疾病,也必须依靠从中焦(里部)获得能量来提升细胞机能。麻黄汤证,由于汗腺关闭,体表组织液增加,血管充盈,从中焦需要的物质能量相对较少,故只用甘草。桂枝汤证,表部汗腺、血管调节功能异常,说明表部阳气低下较重,故生姜、大枣、甘草同用以大幅提升细胞功能,并从中焦大量调集阳气。麻黄汤不用芍药是因为不存在血容量不足的问题,而桂枝汤用芍药,则是要依靠其松弛血管平滑肌的功能以扩张血管,改善微循环,增加血容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