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仁霖先生授拳记

金仁霖先生授拳记

(2014-10-09 05:13:14)

转载▼

回忆一下金老师跟我说过的话题,最早说的就是,练了拳身体会好起来,身体好了,有效果了你就自然有信心练下去了,练下去后,好处就多了。

这是金老师一贯的风格,他从来不讲玄妙的理论,从来也不做似是而非的评论。如果他要指点我的动作。就会很详尽的用手指把劲路的走向在你身上画出来,同时再告诉你在哪一个关节应该做哪一个动作,配合什么呼吸,会有什么效果都说的一清二楚,纤毫必现,经的住挑剔的眼光和精确理论的严格考验,且随时间推移和个人修为的提高,而让受教者永远会回味无穷,屡思屡有所得。

反观我所接触的一些或师或友,总是缺乏这样手术刀一样精确的精神,。比如一个棚,金老师会从脚底涌泉(脚如吸盘)讲起,到脚踝(松踝),到膝盖(旋转),到跨(沉开),到虚实脚(虚中有实),胸口(吸提),到手臂(呼啦圈),到手指(杨柳拂风)这样姿势摆下来,如果还出不来劲只有一个原因,太懒。

而我接触到的有的师傅会讲周身如弹簧,但是这个弹簧是怎么摆放的,有几个弹簧,没有讲,有的师傅会把学生手臂一摆个角度,说这个就是棚,但一推上去,硬棒棒一块,何棚之有?还有的是让学生走路和慢练单式找感觉,找力有脚底起的感觉。力由脚底起是没错,但是这个感觉要是靠这么来找,在我看来不如说是在蒙,运气好,悟性好的会抓住一些东西,反之,终一生数十年苦练,无外是力猛或手滑,摸到的只是大象的尾巴。

总是有人说练了很久找不到太极的门路,还有的是开始怀疑太极。而和金老师学习的很多学生十几年不间断,因为他们觉得每次自己提高了都能发现老师身上更多的东西,总是觉得自己水平不够,正因如此,才更加敬重老师了。

而从我的角度,对金老师的水平我不敢也没有资格评介,但是对老师的严谨,开明,认真,博学,还有其身上传统文人的风骨却是深有体会,也在这个镜子前面看见自己的不足。一致于如有某天无暇去老师那里,竟然会有惶恐愧疚之感。这是散漫的我以前从来没有过的。

现在对太极的争论,我认为不是太极不好,而是,现在太极人中太缺乏淡泊的气度和极其严谨,对理论和实际都非常负责的尽心揣摩的领路人。 所谓大道混沌,但是传道也混沌就要出现问题了。

太极真的这么难以理解吗?我见到金老师的第一天,他就和我讲,归结到最后,只有两个字足矣!

里开 !!!!

再到金老师那里学拳的时候,金老师问我是否想往下学,我说想把第一节改过几遍再往下走,老先生很高兴,还安慰我说不会用太长时间就可以学第二节了,可能怕我觉得节奏慢吧,其实我是很想把基础打好再继续的。

金老师问我有什么问题,我很难说出具体的问题,干脆让老师一个姿势一个姿势的搬,一次三个姿势,不贪多不求快

起式做纯阴纯阳的时候身体不能有起伏,倒摆的幅度不一定要大,但是一定身体不能弯曲,我在做纯阴的时候,金老师把手放在我的后腰上我人变动弹不了,就是因为身体有了前弓,这样全身就不均匀,会犯顶,做这个动作的时候,金老师会把一手放在我胸口一手放在我腰上,让我用身体把这两只手的受力调均匀,同时在倒摆的时候要保持这个均匀这样才算把中轴摆起来。

在做起式的时候手不能抬的太早,要在身体前摆后把手带起来,这样才会生出不顶的力来,才能让人按不住。金老师讲,当年陈微明老夫子说太极合老子。就是在这个起式上,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对这个倒摆和抽贴,老先生是强调的最多的,基本每次都会讲到牌位先生和力在骨缝之中这两句典故。力在骨逢之中就是指抽靠贴做足后身体生出的自然的张力,按我目前初步的感觉,就是架子做到位的时候产生的弹力,当然,这个是最初步的东西,后面应该还会有很多的变化只是目前我们还不能体会的。在金老师给我喂劲的时候,我有时会偷加大的硬的力在手上,无力的时候摸老先生的手感觉是没有威胁的,但是你一加力,马上感觉有强大的刚硬的弹力回来,而老先生似乎浑然不觉。而我们一摸他的手,他手上的寒毛就跟跟竖起,一举一动皆逃不出老先生的法眼。

金老师经常会强调这个倒摆,他讲这个倒摆他搞明白后去问叶老师,叶老一楞问他是谁教的,他说是自己琢磨出来的,叶老抚掌而笑说,孙家的宝贝被你给拿到了。这才教金老师在脚上有三条线的道理。金老师说当年杨家是教一不教二,孙家是教二不教三。

从这些可以看出,我们所学到的是多么珍贵的东西,时代不同了,无所谓教二还是教三,只要肯学,老先生都是愿意认真的教的。

他让我回去多看看他写的里开外合试译那篇文章,那是他花了20年总结的心血,也是用了20年才从气沉丹田升华到气沉脚底的境界。

在做虎扑这个动作的时候,要求手是如摸球外壁状扑出,要求是自己先要有抱住球的感觉,要有这个感觉,首先还是要把自己的开合,靠贴都要做好。架子不要低,先练的太低会僵硬,失去松的本钱,练的松了自然就低,低是重心沉下去了,放的低也不是身躯外形的低。

金老师在教架子的时候,对拳的姿势不是很在意,每个学生的姿势都不尽相同,他从不会提醒手该在什么位置,或者运动该有什么弧线之类的。但是,对拳势却要求极其严格,所谓拳势,是指一个架子中内力的指向性,一个招式中所有的动作都是为了把内力集中在要对准的目标的方向点上而努力。一旦在拳势上出了问题,老先生马上叫停,并且会不厌其繁的来回纠正。

最常见的是用单鞭做例子,先让你摆好单鞭的架子,然后老先生把胸口送到你手掌上叫你打,没被指点过的,包括很多习拳多年的人物,都不识得其中机巧,一把力闷在身上动弹不得。然后老先生会换个方向站让人再打,力出来,对方不得其解,金老师就会说了,你的拳方向偏了,所谓方向就是拳势。

然后,老先生会开始搬你的架子,这是真正的搬,几个要点看似简单,无非是抽靠贴要做足,胸口要贴住要横向拉开,跨上要沉开,膝上要有圈,待把后脚的膝方转过来,前脚的膝和跨继续保持沉开姿势,前跨点不丢,后脚膝转过来后重心往前一送,勾手提起,保持抽靠贴不变的前提下向斜上方和前手对拉。。。。。。。。突然,感觉似乎身体里面的水银全向前手涌去,你知道劲来了。但是往往自己也累的够戗,这只是一个动作而已,如果在整个架子里面都做到这些,可以想象这个架子对细节要求的严格和对劲路流通上面所做的精确的思考和调节。这也是我目前不再练其他架子的原因。

金老师和膝上有圈一起讲的就是尾闾如舵,但是这个舵更应该项的瞄准器,真的船的舵是和船运行的方向相反的。说到这里的时候,金老师总喜欢拿手在前面后面的形象的比画起来。单鞭里面膝盖转圈的目的就是为了把尾闾调过来对准目标。

金老师给我讲了许多的故事,可惜我实在对金老师的语言有些吃力,这些故事就只好意会不好言传了,其中大意有下面几个

1)不可好勇斗狠,最好不要以教拳做为职业,这是以孙禄堂先生为例子。

2)要坚持训练,功夫不可放下,一放下就要出问题了,这是以杨澄浦先生为例子。

3)要学拳还要有一些文化,不要有不良嗜好,这是以杨少侯为例子。

讲了半个小时,金老师手一挥,走,你打一遍我看看。

待我纯阴纯阳做完,金老师已经从凳子上站起来,围着我打转了,这个是金老师的习惯,我们一般都给他搬好凳子座的,但是他几乎是座不住,难得座下来,还要演示座在凳子上转跨的训练方法。只要有人练拳,他必然围着人打转,各个角度的看。这回是围着我转了。

待到我打到棚履挤按的时候,金老师叫了停,把我这四个动作搬了一下,尤其是从棚到履的转换的时候,强调两手要过中线,右手和左手之间要有一个交代,在外表上看来是掌心的阴阳要有互换,同时左手的前臂要贴住对手的前臂再履回中线另一侧(既棚开始的一侧),这个姿势可以左右来回做。

后来又讲到两腿的迎送,两腿的迎送是一直困扰我的问题,很久没有要领,金老师讲的比较直白,迎就是开门,前腿先做一个贴靠的沉开,然后再后腿做一个贴靠的沉开,这样就把人家吃进来了,然后一送,送的时候是相反的动作,期间有个节奏,滴答,但是迎的时候,两条腿的动作,都在滴的节奏里,答的节奏已经是发人了。所以,我觉得有些类似长跑的节奏,吸吸-呼。现在我对节奏还很不分明,这个要漫漫体会了,知拍任君斗,知道节拍了就有了和各个拳钟较量的基础。金老师讲过当年田老师和拳击的人切磋的故事,拳击的节奏是很快的,变幻也很复杂,但是当拳击手把手提起来的时候,田老师就进去了,原因就是洞悉了对手的节奏,在这个节奏的滴答声中间的停顿的瞬间,就是破坏对手最佳的时刻。

金老师讲接劲啊,后发先致啊,都在这个节奏里。我问金老师,如果遇到速度和力量很快的拳怎么办,这个也是一直困扰我的问题,也是大家对太极是玩意还是拳的争论的焦点。金老师说,开门接啊!见我不明白,就示意让我来打,让我用力,不要怕,我有过前次的教训,就轻一点打出去,感觉拳着力处一片虚空然后是很强硬的反弹,加力再打,弹性更大更强硬,再加力再打,金老师迎了上来,还是用胸口。我人跌出,片刻后小臂表皮开始疼痛,(非拳的接触面)。估计是力渗透过去了。

后来的小赵就比较惨,他在和金老师接手的时候,手上有一处不平衡的,被金老师顺势进去一肘子,很细小的动作,我都没有注意,估计金老师也没注意,完全是他的自然反应,片刻后小赵胸口有些发闷,还要金老师按了几下再发了一次才化开。看来老先生对我还是手下留情了。

金仁霖老师讲拳记录
1.太极拳是被动的拳。一定不能主动,主动就不对了。象是有球从小腹向上滚的过程,腹胸是被动内贴,而不是主动吸气。

2.球到下颌的时候,头一抬,再一"透",就打人了。

3.内劲是什么,就是末梢节节拔长,从上臂到肘到前臂,甚至手指的各个关节都要拔长,同时背后靠,前胸后贴,象有内外胎的轮胎,内胎打足气,贴住外胎的状态,然后身体整体移过去,东西就出来了,也就能打人了。

4.太极拳讲究的中正安舒,安舒是首要的。

5.沉,是由身体自重引起的,是两髋外拉,导致上身躯干阴侧下沉,但是身高不变。

6.与人接手,接触的肌肤保持不动,打人时,动的是里面的筋骨。就像自行车的刹车线,刹车时,外面的皮管不动,里面的钢丝在抽动,一样的道理。

是靠两胯打开后,背部向后靠足,胸腹后贴腰背来维持的 
抽、靠、贴、沉
金仁霖老师讲的是:内开外合。
在身体上表现在胸腹抽吸而贴背。在外在表现在内撑外抱,抽吸空气磁场。现成抱7撑3的含蓄状态。

金仁霖师摘录的郝少如老师讲课笔记
    
 虚实阴阳(属太极)是内形;拳是外形:手、身、步(脚)法。
 两者结合起来,由外形(拳)带动内形的叫拳太极;久练后由内形推动外形的叫太极拳。
由路线和方向结合起来的叫上下相随。方向是直的,路线是曲(弧形)的。
阴是指方向,阳是指路线。
又要分清虚实,否则就成双重。
虚实不能截然分开,虚是多点的,实是少点的。
磨子是虚的转,实的不动。
虚实又要以尾闾中正来调整。
两手靠大椎来调整,两腿靠尾闾(舵)来调整。
以含胸拔背来指挥气沉丹田,用沉肩垂肘来指挥含胸拔背。松(沉)肩要靠气贴背,以气下沉来指挥气贴背。一环套一环。不这样做,练几十年还是徒劳的。
护臀(如内外轮胎的关系)。
阴阳(如皮球里外)。
人不知我(即是对方挨着我阳,摸不着我阴)。
四方:意思是有方的,不能外形方。
四斜:斜不离正,是利用斜。(如左肩和右胯相合)
内部调整身腿稳。
命门移动始终在运动之中。
调方向:必须精神调回来,外形不来。
精神在内调配,人不知我。
外示安逸,内示精神。从这个角到那个角不丢。
往左必有右,无中生有。
不可用手法来调配,要用精神来调配。
虚盖实如伞面盖伞骨。
腰以实托虚,不可平行转动。如向右转,则左腰托右腰,左腰眼靠拢右腰眼,依靠胯的调整,不可丢离。
气沉丹田为什么会气贴背?
向左转,左胸掏空,胸中运气。
尾闾中正,即两胸不可平行的动。
合力法:手法、步法合在一道。
腾挪:预动未动之势。
气势腾挪是精神产生出来的(如锅蒸饭)。
实的要想办法藏在虚的里面;虚的要想办法包围实的。实的在里面好改变,实的在外面就不好改变。
上下相随有两:方向指挥路线,方向是实的,路线是虚的。
劲由内换。
外形向左,精神向右。
含胸有如能吸引对方的意思。

(0)

相关推荐

  • 最传统的太极拳教法——捏架子

    2018年,很多名人过世,包括金仁霖老先生. 金仁霖老先生大家可能不太熟悉,他的老师叶大密可以算是近代太极拳的大家了.叶大密先生是田兆麟前辈的弟子,也是田兆麟前辈的长辈(田兆麟前辈娶了叶大密先生的外甥 ...

  • 太极名师 金一鸣 老先生 教拳

    太极名师 金一鸣 老先生 教拳

  • 金仁霖老师讲拳记录

    金仁霖老师讲拳记录

  • 【盘拳论道】吾拳得于叶大密与孙存周-金仁霖(视频)

    点击武谈主页左下方"公开课"栏目,获取此节完整版.无广告视频,还能找到更多"研武"视频公开课哦. 本次公开课内容来源于一次对金仁霖老师及其弟子二水居士的访谈记录 ...

  • 金仁霖讲拳记录

     2009-7-8 17:35 摘要1.太极拳是被动的拳.一定不能主动,主动就不对了.象是有球从小腹向上滚的过程,腹胸是被动内贴,而不是主动吸气.2.球到下颌的时候,头一抬,再一'透',就打人了.3. ...

  • 金仁霖老师的太极拳随笔

    文章来源:网络 太极小道 太极小道,自非急务,时或留心,见万类皆比拟之,日久未有不技进于道者,所谓行.住.坐.卧,一动一静,无往而非功夫也.所难者,任情恣性然后为之,虽半遍拳架不为少,若急于成事,虽日 ...

  • 【功法撷珍】胸口8字与起钻落翻-金仁霖(视频)

    点击武谈主页左下方"公开课"栏目,获取此节完整版.无广告视频,还能找到更多"研武"视频公开课哦. 叶大密太极拳的最显著特点是什么?你是否听说过"胸口画 ...

  • 【功法撷珍】四正推手之掤捋化按挤-金仁霖(视频)

    点击武谈主页左下方"公开课"栏目,获取此节完整版.无广告视频,还能找到更多"研武"视频公开课哦. 武术家的私家授课形式到底如何?本次公开课让小编开眼界了,课程内 ...

  • 致金仁霖(2008年1月25日)

      金老:      您好!      首先祝您新年快乐,身体健康,阖家幸福,万事如意!      惠赠的大作<金仁霖太极拳论文选>于元月19日敬奉.代寄人为嘉兴江澜,大约网名叫" ...

  • 致金仁霖(2003年8月20日)

    金老: 您好!惠寄的<柔克斋太极传心录>及其他资料早已敬奉,迟覆为歉,随信寄上"游吟剑客"在网上谈太极拳的资料(系别人下载,因我不上网)和拙作<有感于" ...

  • 金仁志:坦腹庐记

    坦 腹 庐 记 (外二篇) 安徽安庆 金仁志 坦腹庐,余之居所,位于皖省宜城北郊,曩称金家堡屋,导航图标示余家岭处.三下两上砖楼,而立前建,今已古旧朴陋,然不碍坦腹,容余坦腹,足矣.至于吾何故冠名坦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