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说“贺”姓

“贺”姓族源所出有多说,当始出楚之“芈”姓之后,以及出自齐公族“庆”氏族于汉世避讳而改“贺”氏等。

据《世本·帝系篇》称:古帝颛顼之裔陆终,生有六子(当理解为其裔分衍有六个支属族系),其中第六子季连(或作“季芊”,'芊’字音mǐ,古同'芈’字),其族“芈”姓,是为楚祖。

《路史·后纪》称:陆终幼子“季芊”,是为“芈”姓,其裔孙熊绎,于周世封于楚为国,后裔分衍有“贺”氏。《潜夫论》也称:楚之公族后裔分衍有“贺”氏,系于“芈”姓;但又称:周世齐公族,其后裔分衍也有“贺”氏,系于“姜”姓。

据虞预《晋书》载,东汉时庆纯,为避汉安帝父刘庆之讳,乃改“庆”为“贺”氏,其族望出会稽郡。又,《元和姓纂》也称:“贺”氏出自“姜”姓,是出春秋时齐公族庆父之后,庆克生庆封,其以罪奔吴,于汉末徙居会稽山阴,至东汉时,其族庆仪,任汝阴令,庆仪之曾孙庆纯,为避汉安帝父(清河孝王刘庆)之讳,始改其族“庆”氏为“贺”氏。

据此,可知贺”氏之中有一支传称是出自炎帝后裔“姜”姓齐公族之后的,当是东汉时庆纯之族为避讳而改。

“贺”字之本义,是指以礼物相赠表示庆贺、祝贺等,故多见与“庆”字用为连绵词、其二字的字义也有关联;因此,汉世避“庆”字之讳,有以“庆”改作“贺”氏者。但正因为此,所以有认为以“庆”而改“贺”氏的,当不止齐之“姜”姓庆封族,其他如春秋时鲁桓公之子庆父(春秋时齐、鲁都有庆父)、陈桓公之裔庆虎,以及晋大夫有庆郑等,这些族之后也以“庆”改“贺”氏,故认为“贺”氏中当还有系于“姬”姓及系于“妫”姓之族。

话虽如此,但其说不确。因为古之“庆”氏始出于古“庆国”,其姓不止一二家,也并非所有“庆”氏于汉世都改成了“贺”氏。汉时之“避讳”,与后世比起来较宽泛,当时一般在朝做官者,为朝中场面上需要而作避讳,至于一般普通之家,天高皇帝远,是不太可能为皇帝之父名而特意避讳的。而据古之诸姓氏书所载,提及“庆”氏为避讳而改“贺”氏的,似乎只见齐公族后裔庆纯族改姓“贺”,而其他“庆”氏族为避讳改姓“贺”,似乎并未见。虽然,我们不能以书载未见而一概排斥当时或有其他“庆”氏改“贺”者,但也不能反过来而推断鲁、陈、晋诸国“庆”氏之族后皆改成了“贺”姓。

由齐国“姜”姓后裔“庆”氏而改“贺”氏的这一族,由于其族后成“会稽贺氏”望族,故在所有“贺”氏族中较突出,于诸书多见记载。例如,据林宝在其世所见官谱基础上编成的《元和姓纂》一书载:庆封后裔“庆”氏族,于东汉庆纯时,为避刘庆讳而改“贺”氏;庆纯之孙贺齐,于三国时任吴之大将军,其孙贺劭,为中书令,劭子贺修,于晋时为太子太傅,而贺修第十二代孙贺德仁,于唐世任太子中舍人,贺德仁之侄曾孙,即贺知章,于武则天时为太常博士、礼部侍郎、太子宾客等。其族甚为显赫。

而到了宋时,其他“贺”氏望族也不少:《古今姓氏书辨证》称:宋时有山西“忻州定襄贺氏”望族,其族有易州刺史贺惟忠,以守边有功,其子贺昭庆被任为西京作坊使、知通远军。又有河南“开封陈留贺氏”望族,其族贺景思,为宋右千牛卫帅府之帅,其女即宋太祖赵匡胤结发妻孝惠皇后;贺皇后之兄贺怀浦,为六宅使、平州团练使,其子贺令图,继任平州团练使,知雄州,后来其父子俱陷于北伐。

又河南有“蔡州贺氏”望族,其族贺应诚,任宋中散大夫,其子光禄大夫贺抚辰、孙贺坦为奉议郎;坦之子贺允中,历官吏部员外郎、福建路转运判官等。河南“洛州贺氏”望族,其族有贺信,其子朝议大夫贺百祥,孙承议郎贺勉、临晋令贺宗彦。山东“济南贺氏”望族,其族有贺九皋,其子秉议郎贺适中,孙朝散郎贺旂。山东“齐州临邑贺氏”望族,其族有光禄卿贺志诚,其子中散大夫贺仅,其孙太庙斋郎贺蒙、邓州司法参军贺随。此外还有山东“密州贺氏”望族,其族有贺宽,其孙承议郎贺玮。

由于“贺”姓当始出自楚地“芈”姓族之后,故其姓之族于汉魏晋诸世,一直多见于江苏、浙江、河南、山东等地。而于西晋后,匈奴“贺兰”、“贺赖”、“贺敦”氏诸部,后改“贺”氏;又五胡十六国时鲜卑人所建之国后燕有清河太守贺耕、南凉秃发傉檀之将有贺连,其人“贺”姓当也出自代北部名所改。故唐宋之世“贺”姓族除了江浙、湖南等地外,于河南、山东、河北、山西、陕西、甘肃一带为多见,当时“贺”姓之族的分布重心是在长江以北地区。而唐宋世后,随着中原之民四下迁移,则“贺”姓族于北方山西、陕西而更向甘肃等地扩展,南方则自湖南、湖北而向四川、广西等地扩展,从而形成了以东部江浙豫鲁、南部湖南、北部晋陕为中心的三大块主要集居区。

“贺”姓其他史见人物:汉时有贺纯,博览群书,征拜议郎,为汉安帝侍中,迁江夏太守。三国时有贺齐,年少时为郡吏,后为剡县令,以击破山越之功,升郡守,雷官威武中郎将、领徐州牧,浙江会稽人。唐初有贺德仁,仕为祭酒,以文质彬彬德行称,浙江山阴人。又唐有贺知章,少以诗文名,证圣(武则天年号)进士,授国子四门博士,迁太常博士,与张说等同撰《六典》、《文纂》,后接任太常少卿,迁礼部侍郎,加集贤院学士,改授工部侍郎,迁秘书监等,晚年自号“四明狂客”、“秘书外监”,以诗歌、草书最有成就,与张若虚等并称“吴中四士”,越州永兴(今杭州萧山)人。

宋时有贺惟中,性刚果,晓兵法,初仕后周,入宋后授定襄刺史,兼为易定祁诸州都巡检,守边御敌有功、抚士卒得其死力,故其边塞用兵,所向必克,威名震敌,北边十余年间,契丹不敢南牧,山西定襄人。明洪武时有贺银,领乡荐,官宛平知县,有能声,历升通政司左参议、工部左侍郎、通政使,浙江黄岩人。又明宣德进士有贺宗,授大理寺评事,因民田赋重、且遭水灾,上疏为民请命减租税,上准其疏,民赖以苏息,湖南湘乡人。

此外,西夏党项人有“贺”氏,清时满洲人何舍里氏,后改为“贺”,今为满族姓。蒙古族姓贺什克腾、忙忽惕、列亦特、夏日刚勒氏等,均改有“贺”氏,今为蒙古族姓。土族贺尔加、贺尔基、苏贺氏,均改汉姓为“贺”氏,今为土族姓。

其他民族,回、壮、苗、水、彝、白、土、东乡、锡伯、布依、傈僳、裕固、撒拉、达斡尔、俄罗斯族等也有“贺”姓。

今“贺”姓人口约二百七、八十万,分布较广,多见于湖南、河南、四川、湖北、重庆、陕西、山西、内蒙、山东、河北、江西、广西、贵州、云南等地,在当代是排于第八十六位左右的大姓。

(0)

相关推荐

  • 许氏主要郡望

    郡望含义包括人文与地理两要素 (一)汝南郡望 汉.魏时期,高阳和汝南许氏分别形成两大郡望.北方许氏,因此以河北高阳为依托,象征中国许族之渊源,高阳因此成为上古许地精神之中的"许地" ...

  • “贺”姓源流

    贺,广平郡(三国时期曹魏置郡,治所在广平,即今河北鸡泽县东二十里,到了北魏时期,又将治所迁到曲梁,即今河北永年县).源系出庆氏.春秋战国之时,齐国公子庆父之后.到了汉代,侍中庆纯,为了避安帝父清河王之 ...

  • 百家姓趣事典故——贺姓

    家谱传记 贺知章乞名 唐玄宗天宝初年,文名颇著的秘书监贺知章,上书朝廷,欲告老致仕归故乡吴中.唐玄宗李隆基对他非常敬重,诸事待遇异于众人.贺知章临行,与唐玄宗辞别,不由得老泪纵横. 唐玄宗问他还有什么 ...

  • 姓氏文化:贺姓

     贺  姓 得姓始祖 贺纯.姬姓,庆氏,东汉时官拜侍中.春秋时齐桓公有孙名公孙庆克,其子庆封以父名命氏,称为庆氏.庆封在齐灵公时任大夫,在齐庄公时为上卿,执掌国政,后因故逃往吴国.东汉时,有后裔庆仪为 ...

  • 贺姓起名全集:器宇轩昂的男宝宝名,淡泊潇洒

    关注<吉生起名>小程序,免费起名 -- 宝宝科学取名起名改名专业人工服务平台! 姓名在很多时候可以表现出一个人的形象,名字附带了一个人独特的个人信息,当首次听到某个人的名字时,这个名字必然 ...

  • 攸县贺姓村庄

    攸县贺姓 2.2万人 位列第9位 湖南省株洲市攸县皇图岭镇西街社区培园组 湖南省株洲市攸县皇图岭镇港口村洋山组 湖南省株洲市攸县皇图岭镇长桥村岭下组 湖南省株洲市攸县皇图岭镇笔增村 湖南省株洲市攸县皇 ...

  • 榆林市贺姓村庄

    陕西省榆林市榆阳区麻黄梁镇李家峁村 陕西省榆林市榆阳区麻黄梁镇断桥村 陕西省榆林市榆阳区芹河镇天鹅海则村 陕西省榆林市榆阳区芹河镇谷地峁村 陕西省榆林市榆阳区刘千河乡达连沟村安家沟 陕西省榆林市榆阳区 ...

  • 秭归县贺姓村庄

    湖北省宜昌市秭归县茅坪镇兰陵溪村 湖北省宜昌市秭归县茅坪镇罗家村六组 湖北省宜昌市秭归县杨林桥镇鼓锣坪村 湖北省宜昌市秭归县杨林桥镇三渡河村 湖北省宜昌市秭归县杨林桥镇云峰村

  • 百家姓之贺姓:五俊高才,儒宗望重;四明狂客,学士名香

    「我们的生活,要么读书, 要么旅行,身体和灵魂总有一个在路上!」 作者|乔帮主  音乐  |  贺一航 夜读日思  |  第701篇原创作品        贺姓,我恩人的姓氏,今天,聊一聊. 宋版&l ...

  • 汉末三国时期有哪些贺姓人物?

    雨晴东观日华高,盛典相仍未觉劳.开篇依然提醒大家出行时注意防护呀.汉末乱世给每个人都带来了或多或少的影响,有些人改名换姓后隐逸,有些人重现先辈辉煌.本篇就来聊聊汉末时期的贺姓人物们. 梳理了<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