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我很难告诉你读书是为了什么?
文丨书情画意 · 主播丨涂山
几年前有人问我读书是为了什么,我总会毫不掩饰地说,读书是为了让我的父母能够体面的生活,甚至直到现在我所做的每一件事、每一个人生重大的选择都会优先考虑我的父母——当了一辈子农民的父母。
为什么要读书这个问题似乎有很多答案,比如为了改变命运,为了拥有选择权和决定权,为了过上更好的生活,为了体面的活着,为了拥有社会地位。
承认欲望并不是什么让人觉得羞耻的事情,但现在当一个孩子问我“姑姑,读书是为了什么?”的时候,我很难再去讲述同样的话,因为那是我的时代,除了好好读书才能走出山区之外我别无选择。
而他,新时代的孩子,在无需面对生存压力的时候,我竟无法把“唯有读书才能改变命运”这句话说出口。
让我觉得为难的不是如何回答这个问题,而是我怕我不够严谨的回答有可能会扼杀掉未来的科学家、工程师、艺术家、旅行家、画家、作家......
我没有料到他会问我“为什么要读书?读书有什么用吗?”
本来我以为这是我们无需成文的共识,所有人都应该读书,不是吗?后来我一想,这个问题我也问过我的老师。
他是这样告诉我的:“读书还需要有用吗?你听过的实事求是四个字出自《汉书·河间献王传》里的'修学好古,实事求是’;
小康这个词出自《诗经》'民亦劳止,汔于小康’;
你学过的'微雨过,小荷翻。榴花开欲然’、'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是绘景,'三百六旬长扰扰,不冲风雨即尘埃。’、'清明暮春里,怅望北山陲。’是寄情。
你比别人多读的那些书,就像空气一样看不见,但你从学习和读书过程中领悟的情感和不断地思考却又实实在在的影响着你的生活,改变着你的行为方式。
你说,读书还需要有用吗?没有人会问吃饭有用吗,因为它们会融入血脉,读书上学也是如此。”
读书本就是“无用”的。
我想到了法国作家夏尔·丹齐格在《为什么读书》一书中也说:“在功利主义的世界里,阅读维系着超脱,而超脱有利于我们的思考,阅读毫无用处,正因为这个,读书才是一件大事,我们在阅读一本书,因为它毫无用处。”
我读完《活着》,进而拥有了不惧困苦的勇气,我读完《外婆的道歉信》,进而拥有了拥抱温暖的能力,我读完《时间清单》,进而拥有了停下的决定......每一本书,都让我获得了新的启发和感悟,也在诸多困顿不安的时刻提醒着我:路有很多,我还可以这样那样。
从某种意义上说,阅读正是刷新自己、发展自己的成长方式,持续追求、不断探索,我们才能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拥抱更多的可能性。
当然,在我上学的过程中同样听到了旧时代的长辈们告诉我“女孩子读那么多书是没有用的。”,在他们的眼里女孩子到了既定年龄就应该结婚生子,有稳定的工作,拿着固定的工资,然后平淡地走完一生,他们中的绝大部分都是这么过来的,看起来一切也都挺好。
但是我想,我们对读书的坚持,绝不是为了嫁为人妻相夫教子,我们是为了看见更好的自己。同样的工作却有不一样的心境,同样的境遇却有不一样的选择,同样的家庭却有不一样的格调,同样的后代却有不一样的素养。
我一直希望通过自己的阅读能够影响到孩子,因为我坚信文化氛围的影响力是无法想象的,在他们尚不具备渴望读书的本能之前,我要做的只是保持阅读的能力。
德国著名的哲学家雅斯贝尔斯说:“生在世世代代都维持一种文化传统的家族的孩子,就根本不同于生活在其他家庭的孩子。被忽视的童年是永远都不能弥补的。
因此,那些从少年时代就开始濡染古希腊文化之高贵的人们,会终生都保持一种生命的灵感;他们会保持一种优雅的气质,一种高贵的品位和一种对于高贵德性的直觉,而这些,如果没有少年时代的濡染,可能永远都无缘亲炙的。”
读书是“无用”的,书的内容和所要传达的精神却是永恒的。
教材里会安排学生看不懂的书作为他们的课外阅读,有人会质疑这样的课程计划,我想,这是为了让一部分学生先觉醒。
觉醒,多么伟大的力量。
我在这个词语里看见了学生们创造天地,看见了泥土呼吸,看见了创造不可能的能力和等待奇迹的智慧。
季羡林先生在《季羡林:读书与做人》一书中是这样说的:“书籍是贮存人类代代相传的智慧宝库,后一代的人必须读书才能继承和发扬前人的智慧,读书是事关人类智慧传承的大事”。
我们经常互相问候“最近过得好吗?开心吗?”、“去哪里度假了?”、“假期有什么安排吗?,当然,我最喜欢问的是“这个点心你还吃吗?”,我也同样喜欢我的好朋友回答“不吃啦不吃啦。”
但有一个问题我觉得大家应该互相多问一些,那就是“你在读什么书?”、“最近喜欢读哪本书?”
这是一个很简单却很有价值力量的问题,它可以跨越年龄、时间、空间、文化、种族的界限去打造一个共通的宇宙,就像《长长的回家路》里被理解的感觉一样:
“有一次,老师想让我们写下自己对生活意义的思考。”
“那你写了什么呢?”
“陪伴。”
爷爷闭上眼睛,“这是我听过最好的答案。”
“老师说我们必须写的长一些。”
“所以你怎么做的?”
“我写:陪伴,还有冰激凌。”
爷爷思索了那么一会儿,然后他问:“喜欢什么口味的冰激凌?”
这种能被理解的感觉实在太好了,对吗?
关于读书,我们实在需要这种被理解的感觉和去理解的能力。
美国作家威尔·施瓦尔贝也很喜欢问“最近在读什么书?”,在他看来,这个问题的答案不但能帮助彼此找到共同话题,拉近距离,更能解答“你是什么样的人”以及“你将会变成什么样的人。”
读书是一种既庄重又随意的活动,由于人们对它的种种联想,赋予了它很多或高或低的意思,所以当我们在一起交流某本书的时候,不再仅仅只是惊叹“这本书真精彩”,而是可以把人物变鲜活、把思想变浑厚,更重要的是,让我们更了解彼此。
很多时候,读书是一种底气,是一种修养,这应该是一种本能的需要,我们来到这个世界就应该有这种需要,也将会在这个过程中更迫近永恒。
我不说普通的人类都能在高峰上生存,但一年一度我们应上去顶礼,在那里,我们可以转换一下肺中的呼吸,与脉管中的血流,然后发现自己的“无知”,因为无知而去读书,才会敢于承认自己的无知。
总有一天你会发现,当你发现自己知道的越多的时候,你对世界的未知半径也越来越大。
孩子,我想要告诉你,那些你在读书过程中所掌握的学习方法、锻炼的归纳能力、养成的学习习惯、培养的理智目光甚至待人接物时的心态,其实才是你在这个世间从容生活的根基。
我要你读书,不是为了让你成为一个“成功的人”,而是我希望你成为一个“完整的人”。
《论语·阳货》中有这样一句话:“好仁不好学,其蔽也愚;好知不好学,其蔽也荡;好信不好学,其蔽也贼;好直不好学,其蔽也绞;好勇不好学,其蔽也乱;好刚不好学,其蔽也狂。”
翻译成白话文是:爱仁德却不爱学习,其弊病是愚蠢;爱聪明却不爱学习,其弊病是放荡;爱诚实却不爱学习,其弊病是固执;爱正直却不爱学习,其弊病是尖刻;爱勇敢却不爱学习,其弊病是悖乱;爱刚强却不爱学习,其弊病是狂妄。
读书,是为了让我们分清伦理人情的边界,纠正我们气性态度的偏差,中和我们的性情修养,我希望你成为一个“大写的人”,就算不太成功也可以。
“这个世界上有很多大人好像什么都懂的样子,那都是骗人的。进了大学也好,进了好公司也好,如果有活到老学到老的想法,那就有无限的可能性。失去好奇心的那一瞬间,人就死了,读书不是为了考试,而是为了成为出色的大人。”
正心正举
健康与发展公益讲堂开讲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