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的漕运:京杭大运河的重要性,漕运的没落也是清朝的没落
漕运:中国历朝历代都有的运输方式,这是根据我国内河水道,所带来交通方式。它的作用主要是运输粮食、商品等物资。在我国地理中,内河发达,水系众多,可航行的水道漫长。漕运起源很早,到秦朝统一天下后,修建了灵渠,联通了长江水系和珠江水系,这两大水系的打通,是一个伟大的杰作,北方的军队可以从长江,走内河,直达岭南地区。加大岭南地区融入到中原王朝中来。
一:漕运兴旺与京杭大运河开辟
内河的发达,造就我国漕运的兴旺。南来北往的商船,带动南北经济与文化的交流。到隋朝时,南北经济交流频繁,为了适应和便利两地的交流,隋朝在前人开通的运河上,大幅度扩建,把许多地方连接起来,变成一条比较长的运河。当时隋朝的首都在长安,运河就经过长江、淮河、黄河等水系,抵达隋朝首都。此时的运河称为隋唐大运河。元朝时,首都是北京,运河也作了修改,直接通往北京。
经过元明清的修建与管理,形成了今天的京杭大运河。从杭州出发,途径浙江、江苏、山东、河北、天津、北京,跨越了钱塘江、长江、淮河、黄河、海河等水系。长约1797公里,是中国古代三大工程之一,更是世界上最长的人工运河。不管是在经济、文化、政治上,京杭大运河都发挥了不可代替的作用。而漕运在京杭大运河上,更是占据着主导作用,元明清更加看重京杭大运河的作用。
二:清朝的漕运
在清朝整个漕运上,京杭大运河的运量超过一半以上,在古代,这是一条黄金水道。南经济,北政治,而京杭大运河是一条纽带,连接两地。在漕运方面,标准的麻袋,由官方押运。漕运带动运河两岸发展,许多地方也因运河繁荣起来。但漕运也会带有走私,一些士兵在押运之时,私带一些商品,到其他地方贩卖,或者帮商人走私,收取运输费。这种情况朝廷屡禁不止,最终睁一只眼闭一只眼,而北上的漕运船返航时,因是空船,允许可以载客返回南方,这样获得不少的银两,这都是朝廷根据实际情况而做出的改变。
围绕运河漕运出现的情况,也体现了漕运的发达。除去官方的漕运,民间还有更多商业运输,甚至出现了运输集团。发达的经济,造就京杭大运河,拥有许多中心枢纽城市。在经济上、文化上、军事政治上,大运河在古代都有独特的魅力。这一条运河,本来就不是单一的,它形成了:“经济-社会”的背景。配上它的运输、防洪、防旱等功能,在古代内河中,占有很大的作用,因此,它也成为我国文化遗产之一。
与明朝相比,清朝对运河的漕运管控,也是相当的强,以1840年为分界点,清朝对漕运出现不同的局面。由于清朝衰落,大运河面临的地位非常尴尬。由于海运发展起来,大运河无法航行庞大的船只,而大海可以,这样海运逐渐超越了大运河的运输。大运河的情况也是每况日下,但一些商人还是坚持走大运河。因为这里独特的风景,水面平静,更有来来往往的平民,还能领略到不同地方的风土人情。
三:清朝漕运的制度与危机
由于黄河经常改道和水患,造成北方段经常阻塞,从1644年到1676年,黄河决口高达32次,几乎每年一次,清朝前期,展开了对大运河的治理。漕运与社会稳定息息相关,清朝也认识到这点,所以康熙帝用了三十年的时间来治理内河,终于有了成效。之后有了专门管理漕运的制度体系。治理好后,漕运开始兴旺起来,清朝建立了庞大而严密的专门管理机构。
清朝设置了漕运总督,驻扎在淮安,是清朝管理京杭大运河漕运的。有道、厅、汛三级管理。“道”的职位设有河标副将、参将,“厅”与地方的州、府同等级,设有同知、通判,“汛”与县同级,设有县丞、主薄。清朝前期,对漕运形成了一套完整的制度,对每个环节都有规定,并形成奖罚制度。从清朝对漕运的运作、管理、维护、制度、奖罚等,看出清朝对京杭大运河漕运的管理,达到古代前所未有的高度。
从嘉庆皇帝开始,漕运就开始出现衰落,并伴随着危机。此时清朝,面临的局面:内有叛乱,河槽变浅等问题,加上贪污和漕运制度的腐败,漕运越来落后,弊端逐渐显现突出。嘉庆帝多次提起漕粮海运的问题,但有的大臣不同意,拿古代的思维限制嘉庆帝的想法,加上漕运贪污严重,形成严重的官僚体系,他们不会放弃漕运这块肥肉的,最终漕粮海运也失败了。到鸦片战争后,内河漕运更是出现危机,海运已经兴起,大运河漕运面临严峻的危机。
道光年间,漕粮开始尝试海运,面对世界的海运的兴起,清朝也不得不面对。此时通过漕运抵达京师的漕粮越来越少,京师的储量也跟着减少。面对漕运带来的危机,道光帝尝试过海运,1826年,清朝初试海运,一千多艘漕船从海上驶向北方天津,最终得出结果,损耗比漕运还要少。之前的河运和海运之争,最终也得出结果,但第一次海运之后,清朝并没有改成常态,第二次海运,已是1848年后进行的,此时已经经过了鸦片战争。
与第一次相比,结果不太理想,其间发生各种问题。到近代史中,海运明显是有优势,但清朝依旧没有发展起来。道光帝年间,始终以内河漕运为主,内河漕运的危机暂时躲过。这里和清朝的内部问题息息相关。道光帝的犹豫不决、传统思想的限制、保守派的反对阻扰、水手和纤夫的问题,都制约了海运的发展。
四:清朝漕粮海运常态化
到咸丰年间,面对漕粮海运的争论,海运逐渐成为上风。此时西方的商船经常来往于海上,清朝也逐渐使用铁船,更有利于海上运输和对外交流。还有一个原因,清朝国力衰退,内河和领海的航运权,均被列强打开。加上太平天国运动的破坏,整个清朝的内河漕运,均受到摧毁。在这些原因下,清朝的内河漕运最终衰落,被海上运输逐渐超越。这是两千多未有的局面,以前都是内河占据着主导的地位。
由于黄河决堤,清朝无力治理,大运河无法通往北京,最终也促进了漕粮海运的结局。1851年,清朝漕粮改海运,1852年,完善海运各种章程,但还没大规模,之后逐渐加快扩建规模。漕粮等各种物资改海运,效果逐渐显现出来。由于运河经过黄河,黄河河床比较高,需要花费许多时间运过黄河。漕船一次来回需要七个多月,严重的话时间会更久。而走海运,完全不用担心阻塞的问题,20天就可以抵达,中间省去了许多停靠点。
海运有利于精简机构,除去内河漕运的弊端,发展到清朝后期,漕运制度是人数庞大,光是运丁人数就达上万,闸夫数千,上面还有各种职位的人数,加起来比刚开始多了好多。这也是漕运开支巨大的原因。海运则节省了这庞大的开支,河运漕粮年年欠缺,都因各种花费而耗掉,改海运后,则有盈利。但海运的风险也比较大,没有内河的安全。在海军不强大的时候,容易造成被列强或海盗的抢劫。不过即使有弊端,但海运依旧盛行,也成为主流。
五:总结
清朝前期,漕运的发达和兴盛,给康乾盛世贡献了自己的作用。其中京杭大运河是不可或缺的内河航道。古代中的内河漕运,是中国发展经济不可或缺的运输方式。发展到清朝,京杭大运河的漕运也达到了巅峰。到后期,河运和海运,也发生了移位。从这里我们也看到了,清朝漕运的兴盛,清朝也出现兴盛的局面,清朝衰落,漕运也跟着衰落,两者都是有互相联系的。
京杭大运河的漕运衰落,也是清朝国力的衰落,同时是海运的兴起。清朝后期,海运的呼声越来越高,这是受到外国人的影响,来自外国的军舰大炮,外国的商船等,都标志着海运成为趋势。清朝没能力维护京杭大运河,京杭大运河也慢慢失去了往日的繁华,以及大运河带来的经济与文化,也体现了后期清政府的腐败和无能。对于其他江河航道,漕运也出现各种问题,这和清朝的衰落息息相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