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乡党篇第十》主要讲什么(2/2)
【原文朗读】
这段话蕴含了深刻的人生哲理,祭祀时的贡品和诚心哪个重要?再从祭祀引申到人生的各个方面,孔子的言外之意是说,不管做任何事,有时候形式和过程不能满足时,只要认真去做,也一定能成功。
本章的结构和说理方式与上一章一模一样,都是从饮食吃饭引申出人生哲理。上一章说“食不言,寝不语”,表面上是说吃饭时和睡觉前不要多讲话,其实是告诉我们讲话要分场合和时间。而本章的“席不正,不坐”,表面上是说座席如果摆得不正,或者顺序位置安排不合理,就不坐下。实际上是说,人生在世要遇到各种各样的人和事,与他们打交道,就像是坐席赴宴吃饭一样,不是什么样的酒席你都能去的,不正的事就不要参与了。
本章通过描绘孔子与乡人饮酒的情形,展现了孔子日常生活中的两个方面。其一,尊老敬老。其二,不贪杯。
论语的编撰者通过描绘孔子对于乡人傩戏的态度,是要告诉我们,孔子不仅入乡随俗,而且对别人一切正当的合理的行为都要理解和尊重,即使有些行为你不太认可,也不要嘲笑抵触甚至一棒子打死。
孔子处处注意礼节,托人为在其他诸侯国的友人带去问候或馈赠时,必定以隆重的礼节向受托者连拜两次再送别。既表达对受问者的深切问候,同样也表示对受托之人的谢意。
孔子非常注重养生,既不乱吃药,也巧妙地对季康子的好意表达感谢。
本章体现了一种“以人为本”的思想,反映了孔子在财物与人的取舍上更看重人的思想,这是中国人道主义思想的具体表现。
本章记载了孔子事君之道的两个方面,一是如何接受君王的赏赐,二是如何陪同君王吃饭。
本章记载了孔子得了重病,即使在病榻上,也不失君臣之礼。有很多人觉得孔子这样做是迂腐之极,或者奴性十足。其实,大可不必上升到君臣之礼这样的高度。
国君有令召唤,孔子不等驾好马车就先步行去了。这就是雷厉风行的做事方式,符合孔子一贯倡导的“敏于事”。
晚年的孔子虽然退休不管事了,但每次进入周公庙还是不放心,对每件事都要过问过问。孔子的这种做法能给我们什么启示?主要是针对退休之人,不管你以前是多大的官,有多大的作为,都不能再贪恋权力干涉政治了。但有一件事完全可以继续做,那就是教育,就像孔子“入太庙,每事问”那样,既能发挥自己的余热,还不会讨人嫌。
有朋友将死,其人没有家人和亲属,孔子把他接过来,说“活着在我这儿养病,死了我给他送葬吧”。不管孔子安葬这个朋友的仪式隆重不隆重,花费多不多,我们看到的是孔子为朋友两肋插刀的情义和侠义之风。
上一章说了孔子给朋友安葬之事,是两肋插刀帮助朋友的行为。那么本章紧接着展现另一面,如何看待朋友的馈赠。
本章记载了孔子在家时的生活情形,从睡觉和起居坐卧各方面来说。
孔子一生中,遭遇过不少次战乱和自然灾害等天灾人祸,《论语》的编撰者把孔子面对各种情形的表现集中在一起,展现了孔子忧国忧民悲天悯人的情怀。
本章描绘的是孔子乘车时的一些小细节,这些举动反映出孔子时刻遵循礼仪的严谨生活态度,无不透露出深刻的人生哲理,都能给我们以启示。
本章是《乡党篇第十》的最后一章,画龙点睛般点出了本篇的中心思想。本篇主要描述与时俱进与时偕行的思想,人要随着环境的改变而改变,前面的所有章节都在阐述这个道理。到了最后一章,用野山鸡的“识时务”作比喻,告诉我们,连野山鸡都懂得这个道理,何况是人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