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困”睡不醒,5张经典方全面解决

睡眠问题是当代人生活中常常会面临的疾病之一,大多数有睡眠问题的人多是因为失眠而发愁;而有一部分人则正好相反,他们因睡得多而发愁,无法遏制的睡意将他们的生活搅乱……睡得多也是病,这种病应该这么治——

一、诊断

1.患者表现为白天难以遏制的困倦和睡眠发作,症状至少持续3个月以上。

2.幼儿可表现为夜晚睡眠时间过长或白天打盹时间延长。

3.嗜睡症状无法用睡眠不足、药物所致嗜睡等原因解释。

4.或伴有猝然跌倒。

5.可做多次小睡潜伏期试验、夜间多导睡眠图、脑脊液检查等辅助诊断。

二、辨证要点

多寐之病机,不外乎虚实两端,其病变不论虚实,均与脾肾肝胆功能失调有紧密关系。因此,辨证时当首辨寒热虚实,次辨脏腑。其中胆热嗜眠、瘀血阻滞为实,余则为虚;胆热嗜眠为热,余则为寒。

若由情志不畅所致,伴有口苦心烦者,多为胆热;若有外伤史,舌质紫暗,或有瘀斑者,多为瘀血;而伴头晕身重、胸脘痞满者多为湿邪困阻;湿邪常在脾虚的情况下为患,湿邪久困则更易导致脾气亏虚或阳虚阴盛,伴见倦怠乏力、纳少便溏者多为气虚;四肢逆冷、畏寒倦怠者多为阳虚。

总之,多寐常起病缓慢,病程较长,症状较为复杂,往往是虚中夹实、实中有虚。故在临床辨证中,应当根据病史、症状表现、舌苔脉象,判定病之标本。

三、治疗原则

多寐的辨治,关键在于区分虚、实、寒、热,辨别其受病的脏腑。在湿邪为患所致多寐病的治疗上,应以脾胃为重点。如湿困脾阳者,宜温中化湿或燥湿健脾,治疗上应当注意病有标本、治有先后,如脾虚是本,湿邪为标,健脾祛湿当为正治;但当痰湿壅盛,阻塞气机之际,又当以祛痰为先。何缓何急,总以病情为转移,医贵变通,方是圆机活法。阳气虚衰者,则以温补肾阳为要;瘀血阻滞者,则宜活血通络;胆经郁热者,又应清热醒神。至于其他兼证,当随其不同,而分别选方遣药。若症见虚实错杂,则当权衡其主证与兼证,确定治疗措施。如气虚夹痰,益气为主,兼以化痰;阳虚夹瘀,温阳为主,兼以化瘀;年高髓海不足兼痰瘀阻窍,益肾填精为主,参入化瘀通络之品。

四、辨证论治

01

湿盛困脾

【症状】头蒙如裹,昏昏嗜睡,肢体沉重,偶伴浮肿、胸脘痞满、纳少、泛恶。舌苔腻,脉濡。

【治法】燥湿健脾,醒神开窍。

【方药】平胃散加减。

苍术,藿香,橘皮,厚朴,生姜,石菖蒲。

【临床应用】湿重者,加佩兰、薏苡仁、豆蔻;痰多者,加制半夏、胆南星;湿郁化热者,可加黄芩、栀子;大便溏薄者,可加车前子;纳食不香者,加鸡内金、谷芽等。

02

脾气虚弱证

【症状】嗜睡多卧,倦怠乏力,饭后尤甚,伴纳少便溏、面色萎黄。苔薄白,脉虚弱。

【治法】健脾益气。

【方药】香砂六君子汤加减。

党参,茯苓,白术,甘草,半夏,陈皮,木香,砂仁。

【临床应用】心神昏瞀显著者,加石菖蒲;若见于长夏之中,中气虚弱,并伤于暑,脉象缓者,宜以人参益气汤或清暑益气汤;若见于秋令,脾胃气虚,肺气亦弱,致阳气不升,兼有轻度恶寒,胃纳不开者,治宜升阳益胃汤。

03

阳气虚衰证

【症状】心神昏浊,倦怠嗜卧,精神疲乏懒言,畏寒肢冷,面色㿠白,健忘。舌淡苔薄,脉沉细无力。

【治法】益气温阳。

【方药】附子理中丸合人参益气汤。

附子,干姜,炙黄芪,人参,白术,炙甘草,熟地黄,五味子,川芎,升麻。

【临床应用】兼气血亏虚明显者,加当归、白芍;兼纳呆腹胀、便溏者,加茯苓、豆蔻;兼小便清长者,加金樱子、益智仁、韭菜籽;四肢不温明显者,加桂枝;腰膝酸软、耳鸣耳聋、记忆力下降、思维迟钝者,可合用六味地黄丸或左归丸以填精益髓。

04

瘀血阻滞证

【症状】神倦嗜睡,头痛头晕,病程较久,或有外伤史。舌质紫暗或有瘀斑,脉涩。

【治法】活血通络。

【方药】通窍活血汤加减。

赤芍,川芎,桃仁,红花,生姜,黄酒,老葱,麝香,红枣。

【临床应用】若有外伤或病后导致肢体乏力、活动障碍者,可加黄芪、地龙、当归;头痛头晕者,加天麻、石菖蒲;有心悸耳鸣、记忆力减退者,可加地黄汤;纳谷不香者,加砂仁、鸡内金。

05

胆热气实证

【症状】精神昏愦,时时欲眠,口苦烦热,胸膈时感不畅。舌红苔黄,脉弦或滑。

【治法】清利胆热。

【方药】生枣仁散。

生枣仁1两,研末,每次服1~2钱。

【临床应用】若兼见头晕、目眩、胸胁闷胀、便秘、小便赤涩等症,则宜清肝胆实火,可用当归龙荟丸、龙胆泻肝汤加减;若烦热,胸膈不利而多痰者,宜清胆泄热,方用蒿芩清胆汤加减。

好书推荐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