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周古国——郇国,盛产食盐,陕西旬阳、旬邑都跟它有关
上世纪七十年代山西闻喜县郭村出土了一件西周铜器“荀侯匜(yí)”,有铭文“荀侯稽作宝匜,其万寿子孙永宝用”字样,荀侯,即史书中记载的郇国国君。此器当为西周时期郇国器物。《左传·僖公二十四年》借富辰所言:“……毕原酆郇,文之昭也。”郇国是周文王之子的封国,为武王或成王所封。商代有旬方,臣服于商,商末被周所灭,西周郇国是商代旬方故地所封。西周郇国的地理位置有三种说法:根据《左传·僖公二十四年》载:“晋师退军于郇。”杜预注:“解县西北有郇城。”解县,汉置,故治在今山西临猗县临晋镇一带,据说遗址尚存。清代顾栋高《春秋大事表》说:“古郇城,在今山西蒲州府临晋县东北十五里。”临晋县,即今临猗县临晋镇。
另一条材料是根据《水经注·汾水》载:“(古水)又西南迳魏正平郡北,又西迳荀城东。古荀国也。”(北)魏正平郡,故治位于今新绛县西南。即郇国位于新绛县以东或东北一带。关于荀国,有说法认为荀国和郇国是两个独立的国家,荀、郇通用是后世之误,古籍中也确实存在荀、郇的不同记载,但细细分析,荀、郇当属同一国族。以上两种郇国故地当为前后迁徙所致。西周郇国的始封地当在临猗县境内,后受晋所迫,转迁到新绛县。《左传·成公六年》载:“晋人谋去故绛(jiàng),诸大夫皆曰:'必居郇﹑瑕氏之地。’”前585年,晋国谋划离开故都绛城,迁往郇﹑瑕氏之地,因为那里“沃饶而近盐”,也从一个侧面窥见故郇之地富产丰饶,附近盛产食盐。杨伯峻注:“郇在解池西北,瑕在解池南。”解(xiè)池,即运城盐湖。也就是说,郇国故地在盐湖西北的临猗县。然而,何光岳《荀国考》则认为郇国初始地在周畿陕西旬邑县,武王灭商后,转封到临猗境内。
郇国为武王兄弟的封国,地位显赫,国君史称郇伯,颇具贤名。《诗经·下泉》:“四国有王,郇伯劳之。”这是曹人面对王室衰微纷乱局面的感怀之作,不由想起周初王室强盛天子号令天下的时局。意思是四方诸侯前来朝见宗周,天子令贤德的郇伯出面慰劳。汉代郑玄《〈毛诗传〉笺》说:“郇伯有治诸侯之功。”这是对郇伯功德的肯定。《逸周书·王会》记载,在成王年间成周举办的诸侯大会上,“唐叔(晋国始祖)、荀(郇)叔、周公(鲁国始祖)在左,太公望(齐国始祖)在右”,地位可见一斑。西周郇国历代国君在王室担任卿士,辅佐王事,参与国政。《竹书纪年》载:“(周昭王)六年,王赐郇伯命。”周昭王时,郇伯仍为周室卿士,地位不减当年。
荀侯匜
进入东周,晋国分裂成了大宗翼城和小宗曲沃两支,从此开启长达67年之久的“曲沃代翼”之争。《竹书纪年》载:“(周桓王)五年(前715年),(晋)武公元年,荀人、董伯皆叛曲沃。”《左传·桓公九年》载:“虢仲、芮伯、梁伯、郇侯、贾伯伐曲沃。”由于当时周桓王支持翼城晋室正统,出面号召诸侯响应起来打击非正统势力,郇国也加入了攻打曲沃的队伍,这也为它日后的覆灭埋下了伏笔。曲沃代翼后,晋武公对当年合纵讨伐曲沃的一纵小国进行了疯狂报复,郇国就此落下帷幕。郇国亡后,成了晋武公时期的大夫荀息(原氏黯)的封邑,春秋末年晋国独裁者智伯就是其后裔。
荀伯大父盨铭文(西周中期)
部分郇人渡过黄河南迁到河南洛阳附近,《水经注·洛水》载:“洛水又东,得荀公溪口,水出南山荀公涧,即庞季明所入荀公谷者也。”荀公溪(兴华河)、荀公涧、荀公谷(兴华峪),都在洛宁县以西兴华镇境内,这些以“荀”字命名的山水名皆来自郇人后裔足迹。还有部分郇人则往西南方向迁徙,进入陕西旬阳县,《读史方舆纪要》陕西商州镇安县:“旬水出县南百里之旬山。亦曰洵水。东南流,入旬阳县境。”旬(洵)水,即现在的旬河,为长江支流汉江的支流。旬阳、旬水、旬山,这些地名山水名都是郇人留下的足迹。
文/堰风